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9285700000072

第72章 民族婚俗(1)

何谓“婚姻”

婚姻,即为“昏因”。《说文》说:“娶妇以昏时,故曰婚。”这是因为最初的婚姻是掠夺制,而掠夺女子只能在夜间才能进行,后世也就沿袭此风夜间举行“昏礼”,即为“婚礼”。

概括古代婚姻概念,包括这些内容:通过举行婚姻仪式,女婿于昏时娶妇女进门,妇女跟着女婿而来,然后二者建立夫妻关系,定下夫妻称谓,而男女双方家属也结为亲家,从而两家建立起姻亲亲属关系。

几种婚姻形式

随着娶婚制度的不断完善,慢慢形成多种嫁娶方法。

掠夺婚掠夺婚又称抢婚,成年男子在没有得到对方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掠夺的方法强娶女子为妻。这种嫁娶方法在奴隶制社会中较为流行,今天的蒙古族还有抢女子为妇的习俗。

聘请婚这种婚姻制度是几千年封建制婚姻的主要形式。嫁娶双方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守聘约而结为夫妻。在以孝为先的理念下,男女双方奉父母之命完婚。如果恰好郎有情女有意这不失为一桩美满的婚姻,反之就是一场悲剧。

养媳婚多是男方在还不到结婚年龄时,家长抱养别家女子作为养女,待二者到适婚年龄时再完婚。《窦娥冤》里的窦娥就是被抱养而来的女子,称为童养媳。

还有其他婚姻形式如皇上赐婚、表亲婚等。

婚姻文化

婚姻是男女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婚姻蕴含着丰富且特色鲜明文化。

中国婚姻重礼,当事人由父母作主,三媒九聘将女子娶进家门。男方下聘礼越重,就显得女子身价越高,女子陪嫁越丰富,就显得越重视夫家,这都是双方重视礼节的体现。

中国古代婚姻在伦理观上由开放渐趋保守。汉朝窦太主先嫁给堂邑侯陈武,后寡居,50余岁私会董偃,汉武帝不但不怪罪,反而赐新姑父衣冠。唐代观念空前开放,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推荐男宠张昌宗兄弟,唐高宗娶父亲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后。这时候寡妇改嫁也被社会和家庭认可。宋朝以后,统治阶级极力鼓吹妇女守节,“一女不事二夫”的伦理观从上层社会逐渐深入民间,寡妇再嫁已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所耻,节妇烈女数量急剧上升。

婚姻有时候还有高度的政治意义。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不仅缓和了北部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几十年来与匈奴关系大大改善。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西藏松赞干布,不仅是汉藏友好的佐证,同时也促进了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清代为巩固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世代与蒙古族联姻,清代皇帝娶蒙古女子为妃,众多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贵族。古代这种政治婚姻有利于免除战乱,构建和平社会。

婚检

男女婚前进行身体检查称为婚检,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皇后婚检的记录。近代婚检制度是为了保障健康婚姻和优生优育。

婚检的内容包括的范围很广。常规辅助检查应进行胸部透视,血常规、尿常规、梅毒筛查,血转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女性阴道分泌物滴虫、霉菌检查。其他特殊检查,如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测、淋病、艾滋病、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查、精液常规、B型超声、乳腺、染色体检查等,应根据需要或自愿原则确定。

红娘

依靠媒人来选择婚姻对象是世界各民族婚姻习俗中的普遍现象。

古时候的青年男女由于地域、习俗等原因,无法依靠自己的交往而相互结识,从而缔结姻缘,媒人的产生顺应了这种要求。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改善,媒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婚姻介绍所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媒人,电脑也在为人们介绍婚姻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然而媒人并不是好当的。好媒人要有责任感,懂得分寸。媒人就好比是交通警察,在姻缘路堵塞不通时,让大家的路好走一点,但不可能一直引领你向左转向右转,护送你一路平安到家。

婚礼仪式

在越来越工业化的今天,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婚礼仍不失温馨与浪漫。“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们看看你的脸。”大红花轿、红盖头、红绸缎、红色的嫁妆,几千年来的中国新娘都在一片大红双喜的气氛中羞答答地嫁作新人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古老的誓言,最古老的仪式,才最让人难以忘怀。

首先是抬轿起程。新娘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新娘子离开娘家这时,哭得越厉害越好,有“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在喇叭唢呐喧天欢叫中,花轿开始起程。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颠得新娘七荤八素,头昏脑胀。

进了夫家门先要射箭和跨火盆。在下轿之前,新郎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然后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过火盆,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

之后是男女双方拜堂,喝交杯酒。新郎用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动人,热烈的喜庆气氛中透露着浓浓的亲情。

最后是同心结发和谢媒。一对新人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谢礼。

至此,一对新人的结婚仪式就圆满完毕了。

新潮婚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年青一代人的婚礼也越来越表现出现代性的特色。他们不会像父辈那样关注婚礼的排场、亲戚的看法,而是更关注婚礼本身的的个性,强调个人的感受,新婚当事人的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设计婚礼仪式。

现代新人的婚礼仪式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伴着婚礼进行曲,灯光慢慢变暗,一群萤火虫出现在新人身边,闪闪发光,温馨浪漫。与萤火虫上婚礼的灵感相似,有新人策划了一场蝴蝶婚礼。这对新人花了800元买来了50只彩蝶,在艳丽的鲜花和柔和的灯光下,50只彩蝶围绕新人翩翩起舞,煞是美丽壮观。

曾有一家婚礼策划公司接到这样一项业务:新娘从小喜欢白雪公主,公司就为他们的婚礼策划了一场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相爱的故事,道具、服装统统齐备,一场婚礼最后变成了一出舞台剧,让来宾们赏心悦目。

通过新潮婚礼与传统婚礼这种鲜明对照,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一代人的想法都挺多的,婚礼也不愿意墨守成规。

拜天地的由来

在我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这个拜天地的风俗是来源于一个民间神话故事。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英俊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日子逍遥自在、怡然自得,但时间久了就觉得自己孤孤单单一人很闷。一个月光满天的晚上,一个白眉长须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来到小伙子的面前,说:“小伙子不要愁,我给你找个好伙伴。”说完后长须老人不见了。小伙子正纳闷时,就见那个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落到他面前,对他说:“我到女娲那里,让她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一忽闪,老人又不见了。

小伙子见姑娘美貌非凡,宛若天仙下凡,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也觉得情投意合。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小伙子磕磕巴巴地问:“你愿意和我一块生活吗·”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回答到:“愿意。”“哈!哈!哈!”正在这时,传来一阵笑声,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公、土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一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见了。

从这以后,小伙子夫妻二人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的日子。为了感谢天公、土地的养育之恩,也为了感激月下老人牵线搭桥的情意,以后的婚礼便形成了“拜天地”的习俗: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

红盖头的由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一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唱得情意悠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象征着喜庆的红盖头在我国许多地区存在,是民间迎亲途中的礼仪之一。

这一习俗由来久远。相传,在远古时期,百姓触怒了天帝,于是,天帝命风雨雷电众神发起洪灾来灭绝人类。天神不忍心让勤劳善良的伏羲、女娲两兄妹无辜受难,便送给他们一只竹篮,让他们以篮代舟躲过灾难。洪荒过去,人烟绝迹,只剩下他们兄妹二人。为了繁衍生息后代,兄妹二人结为夫妻。为了遮羞,女娲“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他们的后代也相沿承袭,以避洪荒邪恶、求得平安。然而以草扇遮面,终没有丝织物简便美观,草扇逐渐被红盖头取代。

直到今天,即使婚育新风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红盖头这种迎亲风俗,仍作为迎亲礼仪不可缺的风俗在沿用。

闹洞房的由来

闹洞房可说是婚礼当天最特色的活动,我国各民族婚礼都有此活动,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了闹洞房的习俗。

相传,一日紫微星下凡游玩,遇见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

由此可见,闹房最开始是为了驱邪避灾,后世人为了保证新婚夫妇幸福长久,就有了闹洞房的习俗,而且越热闹越吉利。

富有挑战性的蒙古婚礼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会被女方家当座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吃喝唱跳,很是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看起来简单,素不知这里暗藏机关。原来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如果新郎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却不知情,因而费尽力气也掰不断那细细的羊脖子,着急,羞愧,又无奈,弄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而陪娘们则趁机取笑新郎。

依照习俗,蒙古族新郎新娘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耍。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办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回去的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女方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彝族的“水婚”

彝族人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泼水。

每每听说寨子里有姑娘要出嫁,同寨的青年男女就异常兴奋,摩拳擦掌准备用水浇、泼迎亲队伍。一般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他们就做好了泼水的准备: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朝着迎亲队伍泼去。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得拼命奔跑,只想快步跑到新娘家,以为就能找到避难场所。然而他不知道,更大的“水灾”在新娘家里等着他们。他们还要在水中“抢回”新娘,拖得越久,被水淋得也越久。在“抢亲”时,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双方展开猛烈的水战,没有工具的迎亲小伙子当然是弱势。但是为了“抢回”新娘子,只好拼命招架。当姑娘们拥着新娘走出闺房后,小伙子们就马上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密,只能乘她们一时漏洞,抢走新娘便跑,这样才能不挨泼。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也有聪明的娶亲者,他们早就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了圆满完成结婚仪式,男家选派身体强壮、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他既要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水中“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男方不但选好人,还得寻找去女方家的最佳路线,以达到挨泼的最小程度。如果探听好新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条没有设“埋伏”的路也能通向新娘家,迎亲队伍就会悄悄地走这条路,在人家还没发现时就钻入新娘家。到了新娘家,在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身上才不会有一滴水。然而大多数娶亲者很难这么完美地从新娘家走出来,不在路上挨泼,也会在抢新娘时挨泼。

即使人们身上湿淋淋的,大家也一样很高兴。因为婚礼上泼水不但增添婚礼的热闹气氛,而且婚礼上这一泼一抢能驱除邪祟,保证日后不受妖魔的侵扰,生活甜美。

繁琐的藏族迎亲仪式

藏族人在迎亲时,男方要找一位地位尊贵的人带上一队人马,还得给新娘牵上一匹打扮考究的马,这匹马的颜色,要与女方属相吻合,而且是怀孕的母马。同时,还得带上彩箭,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马队到达之前,女方要举行敬“切玛”、喝酒等告别仪式;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经属于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头顶上,这表示男方的灵魂已托付于女方了。当姑娘要出门时,女方家要有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迎亲队伍走远。

迎亲队伍的领队通常是一个属相最好的人,他需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举着九宫八卦图,跟着他的是迎亲代表,然后是新娘和伴女,最后是随同前来的人。在迎亲马队行走的路途中,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认为最吉利,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结婚后需要再请僧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装着青稞、麦子的垫子,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摆成特殊符号样子,男方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