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
9284900000033

第33章 修炼之八:丰富学养(4)

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敬仰。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就会成为社会的落伍者,将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斯托·卫尔原来想做一个营造工程师,并且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他找不到他的就业市场,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重新估量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改行学习法律。他又一次回到了学校,去学将来可以当律师的课程,很快他学完了必修课程通过了法庭考试,并且很快就执业营运了。

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并且成家立业,更加令人感动的是,他不回避困难,而是仔细选修了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般法学系学生需要4年才能读完的课程,他只花了2年就读完了。

很多人会找借口说:“我已经太老了,学不懂了。”或者说:“我有一大家子人等着我去养活,哪有时间去学习?”这实际上是人逃避困难的借口。

其实,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满足现状,就等于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学会学习,我们就会有收获的一生。

学会学习,我们就会有成功的一生。

学会学习,我们的一生就有了意义。

只有终生的学习,才可成就终生的事业。

8.知识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

早在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点,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

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无限又无价。反之,知识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当今的各种高精尖武器就用不着更多解释。另外知识不仅创造财富,它本身就是财富。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

在经济生产的要素中,知识占主导地位,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来衡量。知识在其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无不挟带着滚滚的财源。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的创意和实验室中的交锋;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已变成了“知识生产率”的竞争。即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应用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对此李嘉诚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在学校里我们能够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感很强的学生就学不进去。而老师的视野里又常常有一个误区,似乎这些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其实我们都有一个体会:那些只会读书的学生不见得就有发展,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所作为。

为什么?因为现实感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如鱼得水。他们的成功率要比书呆子们高出很多。

很多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的用处,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的人才是一辈子全完了。

走出校门学习,你就不会盲目地学习,就有了针对性,因为你这时要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你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所以,会觉得学习的效果特别好,见到了效果,就会进一步激发起你学习的积极性。

走出校门学习,你就不会受到什么限制,你想学自己想学的知识,你觉得什么有用才会去学,这更有利于你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快的进步。

能不能走出校门进一步学习,这与一个人的志向有很大关系。有志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弃学习,因为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所以,就会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学习知识。

走出校门去学习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很多人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地就会放弃了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他们知道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正如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高尔基则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吴季松博士指出:“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然而知识作为商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具备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取代性。

知识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再定义和利益再分配取决于拥有信息、知识的多少及创造力的高低。

克林顿的首任劳工部长罗伯特·希赖在其名著《国家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写道:“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会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不再有我们通常所指的一国经济。存留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

日本管理顾问大前健卞在《无疆界的世界》中强调:“如果你看看当今繁荣的国家——瑞士、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你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国土小,没资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勤劳人民都有参与全球经济的雄心。

“拥有丰富资源会减缓一个国家的发展,因为那里的官僚们仍然以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真正相互关联的全球经济中,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资源转移到了市场,为了繁荣你不得不在市场上参与竞争。这意味着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惟一真正工具。”

原始社会,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来解释说明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经济因素;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货币资本、自然资源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使知识、信息、智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决定因素,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人及其知识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主体与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这又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正如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

圣人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今天看来,这句话确有其道理。学习知识是永不过时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