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健康,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健康,不是单纯的指身体无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地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完整的状态。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健康应是在精神上、身体上以及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在这三个健全的状态中,两个是心理和行为方面,因此,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更扩大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
如何衡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又具体地提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即用“五快”来衡量身体健康状态,用“三良”来衡量心理健康状况。所谓“五快”,包括食得快、说得快、走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食得快:进食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说明头脑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
睡得快:一旦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便得快:一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良好。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所谓“三良”,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视友情,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
“五快”、“三良”衡量法使我们能够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对不良的行为可适当地作出调整,让健康永远伴随我们左右。
由此我们便可对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健康实际上就是快乐地生活,快乐地面对每一天的日子,快乐地面对每一个人,你给自己创造快乐,也给这个世界创造快乐,你就是一个健康的人。相反,如果你给自己的生活制造痛苦,也给别人制造痛苦,你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即使你四肢健全,可你的心理是病态的。
而另一种人,比如像海伦,虽然她天生是盲人,但是她用不懈的奋斗突破了身体局限,实现了人类的最大潜能,为每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作出了榜样,谁能说她是不健康的人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健康主要是从心理上来判断,而不是从身体上来判断的。
早在20世纪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就断言:我深信心灵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这是一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癌症等,而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荣格惊人的预见性。以中国为例,种种数据表明,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疾病给中国人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我们正在为庞大的医药费用支出头痛,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让人目瞪口呆——心理疾病在我们医疗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位居首位。
现在人们又重新把自己定位为整个社会中一个小小的“零件”。为了生存,为了不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淘汰,人们情愿地、诚惶诚恐地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有人曾经这样说:“这个部件永远被束缚在整体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小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所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
追求健康就是首先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使人面对生活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也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许多人都是年轻的时候用健康去换金钱,年老的时候用金钱去换健康。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不应为了金钱去牺牲我们的健康。一个人智慧的充足,全赖于身体的健康,而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其才干与工作效能,要超过十个体弱者的才干与工作效能。
众所周知,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曾创造了当时两项惊人的纪录:一是他赚到了当时全世界为数最多的财富;另外则是他活到了98岁。可见健康是成功的前提,只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我们才能用最大的力量来应付工作,才能取得我们想达到的成就。
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人们生活在世上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获得一个健康能干的身体,世上一切物质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健康是你自己的,这是属于你的真正财富。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功者驾驭生活的手段和主宰生活的能力,都是从生活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
和世间任何事件一样,困难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障碍,在排除它的过程中能够使人得到更好地锻炼与提高。我国古人对此早就有所认识,所以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应该颠倒过来说,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练,“斯人”才能承担“大任”。国外对此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碰壁是能力考验和提高的机会”,“困难是晋升到高层次的踏脚石”等。
所以说,在生活中一切顺遂如意,一点风雨也不存在,不一定是好事。这可能预示着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处在停顿不前的境地。
困境生活是一部深奥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它吞噬意志薄弱的失败者,而常常造就毅力超群的成功者。
司马迁“辱受宫刑而不辞”,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史记》这样的旷世之作。
贝多芬的数部交响曲,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忍受着失恋的伤痛,靠着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谱写而成。
丹麦的安徒生一贫如洗,全家睡在一个搁棺材的木架上,他也常常流浪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巷尾,但后来却成为世界文坛的名流豪杰。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当过学徒卖过报,食不裹腹,但却百折不挠,创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整个人类敲开了电气时代的大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在舒舒服服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消磨着时光,而终一事无成,耗尽终生。相反,那些有作为、发展很快的人,都是些不甘寂寞、勇于在风雨中锻炼的人。他们投身到困难重重,甚至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在与风雨搏斗中得到成长,所以有人说“困难是最佳的教科书与老师”。
“好事多磨”,是最通俗的大实话,说透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悟透了人生成功的真谛。大凡伟大的事业都是在艰巨的磨难中完成的。
一个人生活太优越,道路太顺畅,未经磨难,未经人生路上的摸爬滚打,一旦遭到坎坷和挫折,往往会一筹莫展、驻步不前,甚至长期地沉落在苦闷之中。
就如温室里的花朵一般,未曾经过风雨的洗礼,就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一个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人则不同。他是在磨难和挫折里长大和成熟起来的,他已经具备了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驾驭生活的能力,面对人生事业中的大小磨难,他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战胜挫折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马尔藤博士曾这样说: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荡舟,用不着多少划船技巧和航行经验。只有当海洋被暴风雨激怒,浊浪排空、怒涛澎湃,航船面临灭顶之灾,船中人相顾失色、惊恐万状之时,船长的航海能力才能被考验出来。
人生也是,当你处于经济窘迫,生活举步维艰,事业惨淡无光之时,你才会接受考验:你是一个懦夫,还是一个勇敢坚毅的成大事者?
自古有“乱世出英雄”之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成大事者都是在暴风骤雨的时代才涌现出来。大凡一个成大事者,都产生在重重的磨难里,产生在十分恶劣的人生境况之下。在阳光和煦的温柔之乡,在充满欢声和笑语的杯盘酒盏之下,在醉生梦死的温馨金纱帐里,不可能陶冶出成大事者的人生。
人生的风雨是立世的训喻,恶劣的境遇是人生的老师。
战胜恶劣的环境!用你的智慧,用你勤奋的精神改善处境,创造理想的生活。你的生命将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张扬和发挥。只要你坚持到底,你终将战胜狂风恶浪,排开礁石抵达成功的彼岸。
失败者与成功者在困难过程的认识上不同:前者企图逃避过程直取结果,后者把过程看得重于结果。结局也只能是: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休想成正果,休想取到真经。所以《圣经·新约》启示人通过逆境去争取幸福。
亚圣孟子谆谆告诫世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最美好的品质,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也只有在最险恶的环境里才能显示出人最优秀的一面。
历史上许多成大事者,只有到了一无所有时,到了大祸临头、濒临绝境时,才能显示出他伟大的人格和无坚不摧的力量。
成大事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超越了苦难,战胜了险阻。
从风雨中走出来的人才可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
7.身心健康是成功者的第一资本
健康的良好状态是指人的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信仰上、社会环境和生活规律上的状况良好,包含了人类所有生存因素上的健康,也指生命质量和生活习惯的状况良好。
健康,一般年轻力壮的人并不太注意,只是害了一场严重疾病后或人到中年,才觉得健康重要。但往往健康已受到损害或潜在的威胁。虽“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总不如未雨绸缪早预防的好。
首要的是对健康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是爱默生的感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健康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习厚生则可,学习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现代学者梁实秋先生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这些观点是深刻的,也是很现实的。纵然你有经天纬地的超世之才或气吞山河的宏图大志,如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将枉然。我们强调为国家、为民族创业绩、作贡献,并不是提倡人们不要健康,甚至去做无谓的牺牲。一个人一旦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他的生命就不再完全属于个人,而是同国家、同民族休戚相关的。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路遥的几位朋友在痛惜之余!说了这样一段话:即使是一项伟大而紧迫的事业,在完成它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太急太紧,在太甚太重的繁忙中马虎了自己。因为过分负荷的劳伤,过量超常规的消耗,丢失了自己,也断了千百万人的期盼。
健康养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在这方面多有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在当时物质医疗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他能活到73岁,可算得上是“古来稀”了。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是动静结合,生活有节。具体表现为:保持精神乐观、重视体育锻炼、讲究饮食卫生、坚持生活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