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9272700000034

第34章 独立自主:有教养的孩子能力强(3)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就像千手观音菩萨一样,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揽到自己的手中,结果弄的孩子无所事事,缺乏独立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的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将来,包括学习、工作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要靠他们自己去闯、去努力、去奋斗。而这一切,没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精神,是很难取得满意结果的。父母应该明白,独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一课。

罗伯特?汤森说:“人最终要独立地走向社会,就必须拥有自主独立的能力。因此从小就要培养自我意识,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认知和实践能力。自我发展本身也是个人对自身的一种反思。正是从这种反思中人才不断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独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一个人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比较容易地适应社会,摆脱逆境,把握机遇,发展自己。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

一位母亲为孩子操心,最后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最后就亲自替他整理了,对吗?

夫人说没错。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帮他。这位母亲很惊愕,问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亲自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给他准备好房子车子和足够的钱送去。别的,我也没办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孩子的时候要有原则和尺度,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幼儿园组织亲子秋游,孩子们都自己背着双肩包,神采奕奕地互相打招呼。这时,珊珊妈妈说:“珊珊,妈妈来帮你拿包,包里的东西重,你背不动的,会累的”。原本高高兴兴的珊珊一下子就嘟着嘴说:“妈妈不要你背!我自己的东西自己背、不要你帮助我不怕累”!

珊珊妈妈接着说:“珊珊你还小,等长大了出去游玩妈妈会让你背包的”。珊珊不服气地说:“妈妈,你说的话忘记了?你不是说我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妈妈哑然会心一笑,默默言语:“珊珊真的长大了”。

任何孩子都具有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自主自立孩子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孩子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时,不要因为孩子小,而不予支持独立,从而导致孩子自己动手的意识在萌芽状态中就被扼杀了。相反,当孩子要求“自己做”的时候,父母就要因势利导,多给予鼓励和赞扬。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希尔顿是美国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注重培养他劳动实践的能力。

有一天,天刚亮,父亲就把希尔顿叫起来,把一个大约两米长的草耙交给他,并用愉快的声调说:“你可以到畜栏里工作了。”小希尔顿接过这个比他的个头高两倍的草耙,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劳动。就这样,希尔顿少年时代便在父亲的带动下,边读书边干活,养成了勤勉和善于经营的本领。

希尔顿上学后,父亲专门开辟了一块地给他,让他自食其力,学会耕种赚钱。他在地里种上青菜,每天放学后就跑去松土、浇灌和施肥。等青菜收获了,他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时,她的第一个顾客往往是他母亲。当他接过母亲手中的钱时,他总是深深地感受到收获的喜欢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倍加珍惜。

学校放假时,小希尔顿就跑到父亲的商店里去打工,跟父亲学做生意。父亲教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业务,如何衡量信用,如何与顾客讨价还价,如何揣摩顾客的心理需求,如何进货退货,以及如何在紧要场合保持心平气和。有一次,父亲让他帮助进货。他一个人跑到离家几百里的地方,一去就是十几天。在这样的磨练中,他得到了许多经验,胆子也越练越大,迅速地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小生意人。而这些必要的训练和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促成了他日后的成功。

由此可见,劳动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父母适当地交给孩子一些工作,让孩子学着做些简单的劳动,不仅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还能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生活中,人们会碰到许多诱惑,自制力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陷入其中;而自制力强的人能控制自己做出有利于自己和符合社会需要的行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拥有自制的品格。

很久以前,有个叫张生的生意人,和同乡去洛阳做生意。

当时正是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大伙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在路上,一个个全都汗流浃背。正当大家觉得疲惫不堪时,有个旅伴喊道:“你们快看啊,前面有一棵大梨树。”大家一听,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朝那人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有一颗枝叶茂密、结满了大黄梨的梨树。于是大家都朝那棵梨树跑了过去。旅伴们站在树底下,有的摘,有的吃,闹闹嚷嚷地吵叫成一片。

张生虽然也饥渴难忍,但他始终没有动树上的一个梨,而是独自在树荫下坐了下来。

一个和他关系非常要好的同乡对他说:“你还愣着干什么?这梨又甜又脆,还不赶紧摘几个解解暑气?”

张生摇了摇头,非常认真地回答道:“不行,梨的主人没在这儿,哪能这样随便吃人家的东西呢?”

听了张生的这一番话,周围的人都感到好笑,有一个人讥笑他道:“这大热的天,连个人影都没有,还找什么主人啊?”

听了同乡们的讥笑,张生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态度很是诚恳地说:“梨虽然没有主人,难道我自己的心里也没有主吗?”同乡们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制力强的人能够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每个人都需要自制的,孩子也如此。一个孩子如果缺乏鲜明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意识,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当的控制,任性放纵,为所欲为,就能导致人格偏离和违法犯罪,造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最终就会影响到他的健康成长。

一天放学,小威到同学王立家玩。王立说他爸爸从深圳给他带回来一块夜光的手表。天黑的时候,手表表面会发出蓝色的光芒。

小威非常羡慕王立有这么好的一块手表,他很想看看王立说的手表到底是什么样子,可王立从不许任何人动他的抽屉。这时,碰巧王立的妈妈要王立上街买东西。

等王立下楼后,好奇心使小威打开了抽屉,拿出了钥匙链,将屋子里的日光灯关掉。“哇,好漂亮的手表!”小威想,“要是自己有一个那该多好啊!”他这样想着,就把钥匙链放进了自己的兜里。

小威之所以拿走了王立的钥匙链,是由于他抵制不住诱惑而做了错事,这说明他的自制力很差。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还要从小注意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

自制力是孩子具有良好教养的一种表现,它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将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延缓满足是测定孩子自我控制水平的一种手段,缺乏自制的孩子常常不能等待一段时间以得到自己更想得到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研究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制力”——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实验证明,在自制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常常缺乏自制力,他们在家里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己需要什么就得马上得到。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呼小叫,让所有人不得消停。这种情况如果得到不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恶果”。所以说,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是无益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与延迟满足,才是一生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