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9272700000030

第30章 悦纳他人:有教养的孩子人缘好(4)

开学半年多了,同学们从没见周凯笑过,这引起了班长刘伟的注意。平时周凯从不和别人主动聊天,也不爱说话,只顾一个人低头学习。半年来除了学校他几乎没去过其他的地方。由于他性格孤僻,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孤独大侠”。

有一次,周凯的一个亲戚来看他,刘伟才从周凯的亲戚那里了解了他的不幸。原来周凯很小的时候父母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由于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周凯和妹妹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幸好远方的舅舅闻讯赶来,把兄妹俩接到了自己家。舅妈是一个好生事端的人,对周凯和妹妹十分苛刻,动不动就责骂甚至动手打他们。

一次妹妹发高热,舅舅不在家,周凯求舅妈带妹妹去看病,舅妈不理他,等舅舅回来后把妹妹送到了医院,可妹妹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东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除了妹妹,可……

刘伟知道一切后,主动找周凯谈话,刘伟说:“周凯,我对你的不幸深表同情,希望我能帮助你。”周凯只是看看他,没有说话。可是刘伟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帮助,他把周凯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并让大家一起想办法,让周凯快乐起来。

因为周凯的拒绝,谁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刘伟忽然想到周凯的妹妹是发热导致的失明,也许能治好,于是他请教了医生。医生告诉他要看什么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治好的。

这一点希望燃烧了刘伟的心,他回去组织同学策划捐款行动,然后背着周凯把他的妹妹接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说可以治好,这让他和同学们高兴不已。

这段时间周凯见同学们都怪怪的,而且他们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以为是刘伟把他的事向同学们宣扬开而导致的,于是对刘伟更加冷漠。

直到一天,刘伟对周凯说:“周凯,门口有人找你。”周凯疑惑不解,因为平时从来没有人找过他,但他还是向门口走过去。当他看见自己的妹妹时,眼睛湿润了。

“怎么,你的眼睛?”

“是的,我可以看见你了!”

周凯不解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妹妹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周凯,从此,周凯和刘伟成了好朋友,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个过程即可以让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这将大大鼓励孩子的信心,更乐意去与人交往。因此,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随时随地都处于被照顾的地位。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关心、照顾别人,甚至他们很少想到别人,只知“自我”,根本不懂人与人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帮助别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鼓励孩子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小华看到邻居家的小梅哭了,便把自己的玩具塞到小梅手里,小大人似的哄她:“我给你糖吃,你别哭了,好不好?要不我给讲天线宝宝的故事好吗?”这个时候小华的妈妈看见了,立刻高兴地大声对孩子说:“你能主动帮助小朋友,还能想出不同方法,真好,妈妈看到你这么懂事,真是高兴极了!”说完后,妈妈便邀请小华共同商量出更多的方法,好让小梅尽快从伤心的情绪中走出来。

当孩子喜欢帮助人时,做父母的应及时给以肯定、支持和鼓励,如扶残疾人或老人过马路;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等等,对孩子的这些行动,都要给予鼓励:“你有做好事的风格。”使孩子把助人为乐、爱做好事的行动坚持下去,以培养孩子的美德。

为孩子树立榜样

任何一种优秀品质,都离不开家庭氛围的熏陶。一个乐于助人的家长,能够时刻熏陶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遇到邻居、朋友甚至是陌生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时日一久,孩子在遇到人需要帮助时,也会慷慨相助。

让孩子体验为助人的快乐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长期居住在奶奶家,缺少父母的爱,环境使她较冷漠,只知道保护自己,不关心别人。当她回到妈妈身边时,妈妈发现了这些缺点,并想要她学会关心他人,而她认为“只要我不做坏事就好了”。有一次,邻家的小朋友丢了心爱的玩具,走在路上的她正好看到了,结果却无视地走了过去。聪明的妈妈利用了这个机会想教育一下孩子,于是要求孩子拿起玩具还回了小朋友家,结果可想而知,她受到了对方的感激和表扬,为此孩子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是一个举手之劳,却能给别人带来多大的方便,人人都应该学会帮助别人,于自己也是快乐的。

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涵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意义。“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和付出,使别人的困难得到解决,把别人的不方便变成了方便,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当孩子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就会主动帮助别人。

让孩子从小懂得为他人着想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很少考虑家人或者别人的需求,自私似乎成了一部分孩子的代名词。孩子的这种自私行为将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因为这些孩子不能善解人意,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不会与他人合作,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更难受到人们的欢迎。长大以后他往往会刚愎自用,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从小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

为他人着想,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真切地感受别人的痛苦和困惑。孩子一旦学会了换位思考、体谅别人、替他人着想,不仅可以更了解别人,赢得友谊,还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可以说,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是孩子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与尊重的圣经。

生活中,我们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反之,别人也影响到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会融洽相处,快乐地生活。

有个小男孩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四处求医,仍不见效。不仅如此,为了医病,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后来听说有个老中医能治,母亲便背着男孩前往。可是这个老中医的药钱很贵,母亲只得上山砍柴卖钱为孩子治病。一包草药煎了又煎,一直到味淡了才扔掉。

有一天,小男孩发现,药渣全部倒在路口上,被许多人踏着。他问母亲:“为什么把药渣倒在路上?”母亲小声告诉他:“别人踩了你的药渣,就把病气带走了。”

小男孩说:“这怎么可以呢?我宁愿自己生病,也不能让别人也生病。”后来,小男孩再没见到过母亲把药渣倒在路口。母亲把那些药渣全倒在后门的小路上,那条小路只有母亲上山砍柴才会经过。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某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得失出发去考虑,而置别人于不顾,往往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伤害他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意思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而别人,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要多为别人着想。

学会为他人着想是一种道德水平的体现,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为他人着想也代表合作与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长大以后,别人会理解来支持他。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关爱与幸福之中,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生活中,很多家人责怪孩子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其实有些时候,家长也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造成了沟通的障碍。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的确如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理解家长,学会为他人着想。

期末考试结束了,李丽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她回家后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偏偏这天妈妈正为工作上的事情烦恼,又在厨房忙着做饭,所以根本没有心情分享女儿的喜讯,而是说:“去去去,一边呆着去,别来烦我!”

听了妈妈的话,李丽的心情糟糕透了,她默默地走进自己的房间。

爸爸下班回来后,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就问:“怎么啦,我的小公主。”

李丽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爸爸。爸爸拉着她的小手,说:“你妈妈真是太不像话了,工作不顺心很正常嘛,干吗要对我们的女儿乱发脾气,咱们也不理她……”

爸爸还想说什么,这时女儿答话了:“爸爸,我知道妈妈心情不好,她也是在为咱们的生活着想。”

爸爸听了这话,开心地笑着说:“女儿真懂事。其实妈妈挺不容易的,咱们是不是该让她三分。”女儿点点头。

爸爸接着说:“她是你妈妈,长你一辈,你是不是应该尊她三分。”女儿再一次点头。

爸爸又说:“她一直为咱们全家做饭、洗衣服,可辛苦了,是不是该敬她三分。”女儿再一次点头。

说到这里,爸爸看着女儿:“如果妈妈向你道歉,你是不是能原谅她呢?”这时在门外站了很久的妈妈进来了,她诚恳地向孩子说“对不起”。

事例中的这位爸爸是睿智的,他从女儿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女儿的感受,自然与女儿的沟通就比较顺利,同时也让女儿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妈妈的不容易。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懂得为他人着想,你一定要首先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引导孩子关心他人

在一家杂货店里,一位太太带着两个儿子,年龄分别约5岁知8岁。他们在选购罐头时,一位年老顾客的皮包掉了下来,零钱洒在了地上。年纪较大的那个孩子马上停止选购,弯下身去帮这位老人家捡零钱。年纪较小的孩子,则继续把罐头放进推车里。妈妈用手碰碰弟弟,要他注意发生了什么事,并用眼睛看着哥哥所在的方向。弟弟看到了哥哥的举动,就主动过去帮忙。

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和父母的思想启发去认识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号习惯。

教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都会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同情别人的心。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会增强孩子的同情心,也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小鹏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渐渐养成了骄横、任性、自私的个性。爸爸妈妈把小鹏接来和自己一起住时就发现了这些缺点。

有一次,小鹏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在外边玩。路边有一个盲人一边拉手风琴一边唱歌。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帽子,路过的人们觉得他唱的歌好听,就往他的帽子里扔一些钱。

孩子们围着这个盲人,觉着很好奇,纷纷叫嚷:“瞎子,瞎子,快来看瞎子唱歌。”

小鹏也跟着喊。

看到这一幕,小鹏的爸爸很生气,把小鹏叫了回来,狠狠批评了一顿。

小鹏低着头,心里想:“他们都在喊,为什么我不能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