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9272700000013

第13章 行为习惯:有教养的孩子有魅力(4)

高一女生雯雯扳着指头向好友算自己的暑期花费:拍摄两套写真集共花费3200元,自己到大连旅游一周,仅仅用在包车上的花费就高达1500元,住宿更是高档的准五星级酒店。此外,雯雯还热衷购买名牌化妆品与各种时装,HR、香奈儿等一线品牌的化妆品早已进驻到她小小的卧房。前不久CD推出的限量版彩妆小小一盒售价550元,由于错过先机,她竟然花了1000元从朋友处转手买来。暑假前后两个月,她花在这两项上的费用就多达5000元,而前前后后的暑假消费早已过万。雯雯告诉好友,暑期花掉一两万元并不稀奇,平时学习压力那么大,花钱是她缓解压力的最好方法。而雯雯的父母都属于工薪阶层,家庭月收入并不高。

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家庭的实际消费承受能力。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财政收支情况,清楚自己家庭的经济账,明白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让孩子量力消费。在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内来消费,才能够让孩子做到合理消费,从而培养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

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教给孩子一些理财方法是每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认识,还要训练孩子的理财能力,并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储蓄的习惯。

乐乐每天从幼儿园出来,总是缠着妈妈要这要那。乐乐平均每天就要花掉两三元钱,妈妈粗略地算一下,乐乐一个月要花掉六七十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算小的支出。能不能把这笔钱存起来呢?她开始有意识地让乐乐了解储蓄,懂得储蓄。

有一段时间,乐乐非常想得到一个价值30元的玩具四驱车。妈妈利用乐乐想买玩具的强烈愿望,因势利导,激起他存钱的兴趣。她对乐乐说,假如你一天不吃零食,妈妈就给你存1元钱,这样一个月就能存30元,那时就可以买四驱车车了。这以后的许多天里,乐乐竟然抵制住了零食的诱惑,终于成功地存够了30元钱。

当他拿到心爱的玩具时,妈妈带乐乐参观银行,让他看妈妈把工资存入银行的过程,并教给他一些储蓄的基本知识,告诉他钱存入银行不仅安全方便,可以得到利息,而且还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随后,妈妈给乐乐制定了一个个有具体目标的储蓄计划:比如从最初的存30元的四驱车的钱,到存50元的大积木的钱。再到存80元的滑冰鞋的钱,储蓄的目标越来越高。存钱的周期也逐渐延长。现在,快要上小学的乐乐正在一点一点地为存足156元买小写字桌而努力呢!

财富是通过积累而得来的,储蓄的重要意义在于积少成多。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每一天储蓄的数额很少,但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一个大的数字,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社会公共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和集体利益而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遵守公共秩序是指遵守社会治安秩序、公共交通秩序、商品市场秩序、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以及居住环境秩序等。每个人在这些公共场所,都要自觉做到有礼貌,讲文明,守规则。这是一个公民文明素养的表现。

一位上海青年到美国留学,和一位美国姑娘好上了,有一天两人手牵手过马路,红灯亮了,上海青年照样拉着女朋友横过马路,美国姑娘感到很诧异,问他:明明是红灯,你怎么可以视而不见?男青年回答:那不是没有车过来吗?美国姑娘说:你没有秩序观念,不和你好了!不和我好,算了,算了,在美国没谈成,那我回上海,回到上海,这位青年又和一位上海姑娘好上了,有一天也是过马路,也遇到了红灯,上海姑娘拉着他就往前冲,他一把拉住姑娘的手说,是红灯,怎么可以随便冲啊?这个上海姑娘望了望他,说了一句:“你脑子有毛病啊?”这个人这么呆板,今后怎么养我?算了,算了,不和你好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挺好笑的,但仔细品味后不禁令人感叹,生活中不遵守秩序的现象太多了!比如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禁烟区抽烟,参加会议时不关手机,洗完手不关水龙头等等。

遵守公共秩序是衡量一个人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的重要尺度。在公共场所自觉约束自己、方便他人、维护秩序,是做人的起码原则;反之,则表明缺乏道德修养。所以,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

十月革命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室去理发。当时,很多人都在排队等着理发,而理发室里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列宁进去后,亲切地向大家问好,接着问:“我应该排在哪一位同志的后面?”大家觉得列宁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不该耽误他的时间,就纷纷让位。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顺序理发,我也不能例外。”说完,他就拿了张凳子坐在了最后的位置。

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代表着大家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愿。遵守公共秩序,既是对集体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文明社会中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没有秩序,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

一位北京学者在日本经历了一次堵车,让这位学者终身难忘。虽然北京的堵车之严重已经让人“触目惊心”了,但见到日本那次堵车的情形,这位学者还是震惊了:从伊豆半岛到东京的路上,几万辆车一辆挨一辆排了一百多公里。那场景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

那个时间段,几乎所有的车都是回东京的,在道路右侧堵成一条长龙。左侧空出一条“无车道”,谁要是开到左侧,可以一溜烟直奔东京。可在漫长的等待中,就是没有一辆车插到空荡荡的“无车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车路上,不见一名交通警察维持秩序。

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车流一步一步地挪,一尺一尺地挪,静悄悄,不闻一声鸣笛。“他们自己竟把这绵延一百多公里的车龙化解了!如此坚忍、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

这位学者不禁慨叹:可怕的秩序,可怕的日本人!

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如果你要想与他人一起和谐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一定的秩序。

规则秩序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乘车按顺序排队,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污染环境……其二是有明文规定的,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学校学生守则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有所衔接。

一般谈论公共秩序的问题,主要以成年人为对象。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公共秩序是靠大家一起自觉维护的,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出现在公共空间的机会很多,所以,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从小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在各种活动中了解公共秩序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并不清楚什么是公共秩序,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秩序,更不懂得该如何遵守公共秩序。与其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和规定,不如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了解并掌握参加公共活动的礼仪,让孩子了解这些秩序和规则。比如:衣着整洁,顺序入场;进场后不能打闹喧哗,乱丢废弃物;在活动进行中,要坐(站)在指定位置,不能随意走动、大声说话,不吃零食;鼓掌感谢工作人员(主持人,表演者)的劳动;顺序退场,等等。带领孩子参加活动时,要严格要求、引导他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养成讲礼仪的习惯。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放平心态,大胆地带孩子到真实的场景中去体验和学习,绝不能因为孩子出了点问题就禁止他参加公共活动。除了讲解、示范和严格要求、耐心引导以外,还可以创编或收集一有关的故事、歌谣,辅导孩子诵读,使他通过具体形象感受和体验公共场所的规范和要求。也可以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练习参加公共活动的行为方式。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公共秩序是靠大家一起自觉维护的,只要有一个人缺乏自觉性,就会影响到公共秩序的维护,影响到大家的合法权益。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排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大概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

“用不了几天,孩子。”

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

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