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9255200000002

第2章 提起放下(1)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道:“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道:“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信徒依然困惑。

赵州禅师这才方便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至此才稍有所悟:禅师教他放下的是不该提起的心!

禅门的人生观,提倡能提能放,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一方面,家长不能放任孩子一贯的“野”下去,另一方面,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可将自己的束缚移交给孩子,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自然,家长自身也要拿得起,放得下。

皆因绳未断

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茶,一边闲聊,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牛吃不到草是因为被绳所束缚,风筝飞不高是因为被线拖着。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天赋,可孩子的潜能是否能得到最大发挥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望子成龙的意愿没有任何过错,但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使之成为孩子们不能承受的重负,那么这种影响就成了一条束缚孩子健康成长的“绳索”了。而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功利心非常之重,终日被欲望的绳索所牵拌着,以至于将这种心态也转移到了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曾经有个报道说,有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女孩自杀了,她把话全写在她的小日记本里了,自杀的理由让成年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活的没意思!”多么恐怖,小小年纪就说“活着没意思”了。为什么呢?她以前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前天数学考试,今天知道了分数,考了96分,妈妈不会满意的!”日记后的文字通篇记录了她为学习烦恼,为考满分以博得父母的欢心的种种苦恼。谁都有过童年,想象一下,这个小女孩被父母有意无意中所束缚的严重性。

把大人们的思维和想法直接灌输给孩子们,这就像给他们栓上绳子,毁灭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这种对孩子的“牵绳”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上,比如,孩子对数学极有兴趣,但其他科目的考试则不尽如父母之意,每当别人称赞孩子的数学好时,有些父母会说:“有什么用,其他的不行啊!”就这小小的一句话,在孩子心里绝对起了一番波澜,以后在这个孩子的人生里,这句话也可能成了他从自信走向自卑的牵绳。

可见,为人父母者,教孩子在于疏导,而不是牵拌,在于赏识,而不是批评。

禅意父母

用一句很老很老的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想把儿女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样,这违背客观规律。若真想让孩子成材,父母必须用心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找寻自己的兴趣,再顺其发展,那么,父母又何必劳那么多神,费那些徒劳的心思。换句话说,孩子的潜力未被充分发掘,是因为父母你的“绳未断”,那么就留给孩子更多的一些空间吧!参天大树之所以顶天立地,在于它顺其纹理而成长;古之成大事者,莫不是在自身天赋和感兴趣的领域中取得惊人业绩。

观念变孩子就变

司马禅师想要选一个人到大沩山去当住持。

他下令敲钟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话,我就让他去大伪山当住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是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司马禅师拿起一个净瓶,说道:“这个不是净瓶,是什么?有谁能回答?”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称作什么呢?华林和尚也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候,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他说:“让我来试试!”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烧火做饭的,居然也想试试!”司马禅师问道:“你叫什么?”和尚沉静地答道:“灵佑。”

于是,灵佑和尚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把它踢出了院墙,转身就退了回去。

司马和尚惊喜地叫起来:“这正是大沩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众僧目睹了灵佑深得禅机,个个心服口服。

后来灵佑和尚便去大沩山当了住持,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沩仰宗。

司马禅师想要为大沩山选住持,就拿出一个净瓶问大家是什么,众僧面面相觑,都回答不上来。原因只在于他们过于执着于净瓶本身,而灵佑和尚一脚踢开的并不是净瓶而是世人的执着心,所以,他才成了大沩山住持。其实,在面对孩子的成才问题,我们的家长大部分也同那些众僧一样,只看见成绩表上的分数,很少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人。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否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与家长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导致家长教育失败的不是孩子的错误,却是家长的观念。

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不容推辞的神圣职责。从主观上来说,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他们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使他们成才。但并非每个父母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每一位父母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情况,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多种原因。事实上,没有尽到教育孩子责任的父母,并非单单指那些放任孩子,使孩子的缺点得不到及时纠正的父母;那些虽有美好愿望与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却不寻求科学的教子方法,而是凭自己一厢情愿采取粗暴等非理性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同样没有尽到教子的责任。因此,成功的父母,应该是既有责任感,又掌握了科学的教子方法的父母。

就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孩子是必须通过学习的,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否则,对有些问题就不知如何处理或者处理的不恰当。结果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或学习成绩上不去,或根本就不愿意学习,严重的孤僻冷漠,网瘾严重。也许有的家长会反驳说:“很多家长并未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但他的孩子仍旧有出息。”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教育专家告诉我们,那些表面上无意识地把子女教育成才的家长,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家教观,不管他们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正确的教育观使他们获得了教子成才的最佳结果,尽管他们的方法可能不是从某本教育学书上学来的。家教成功与否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变,方法才会变。

禅意父母

家长的教子艺术是多方面的。要掌握正确的教育观,要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还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可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也可以自学有关书籍,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慢慢地琢磨学习。不管如何去做,最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态度。

不要忽视家长自己的修养

学僧道岫眼看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便决定做个行脚的苦行僧。临走时道岫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禅师说:“老师,学僧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消息没有,实在辜负您的慈悲。看来我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乡。”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去别的地方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说:“同参的道友一个个都已回归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现在,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饶有兴趣地问:“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困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那它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却不能飞越生死,麻雀虽小但未必不能悟道。所以,“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了不同的性别角色,两者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要从父亲那里学习“男子汉”气概,也要从母亲那里学习“淑女风度”;既需要父亲的那种粗犷、坚定和无所畏惧,也需要母亲的那种细腻、温柔和无微不至。父母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水平高低,对于孩子的教育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父母是世界上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的人,也是孩子人生中最贴近的学习榜样。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长的哺育,也给其人格品质的薰陶。从“牙牙学语”的婴孩到蹒跚走路的学童,直至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在这个一步一步成长的历程中,都始终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所以,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陷入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对孩子十分尽心,孩子却根本不听话。其实,这里不仅有方法上的问题,家长也应思考如何提高和完善自身,以其自身良好素质和道德修养对孩子其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孩子则是父母的一面折射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

禅意父母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位教育家否认过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不管社会变化多快,现代家庭功能如何改变,但事实上,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依托,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社会态度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正所谓“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孩子”;“和谐家庭”一定会塑造出“成功少年”。因此,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做个常检点自己的父母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太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下人去把老太太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太太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太太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瑞新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太太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千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也不存在了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

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瑞新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金银珠宝是驴屎马粪,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躯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出家?”

“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许多父母正如那位富人、僧人,道理都在嘴巴上,只对孩子讲,只要求孩子做,却不晓得父母本身的言行举止更具有说服力。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注意小节,过多地暴露了素质缺陷,降低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以至于父母的话没有力量,缺少威慑力。

在今天,要做一名称职的好家长,就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理想,在生存竞争具有坚强的生活信念;自尊、自爱,充满自信和责任感;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否则,很容易在孩子面前出现“以其昏昏使其昭昭”的尴尬场面,孩子不服气,父母也伤自尊。待人接物文明礼貌,不管做何工作,都认真努力,千万别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恶俗带到家中,用积极向上的精神来影响孩子的心灵。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权威性,家长的言论和行为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巨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嫌贫爱富、攀附权势,有的则工于心计,整天算计如何不吃亏,对金钱爱不释手,斤斤计较;还有的讲究吃穿,生活奢侈浪费;等等,包括家长怎样对待朋友,谈论别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报,看什么样的电视,都无不每时每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家长的愿不愿意,是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