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往外走,外地人却往温州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到温州务工的七八十万外地人,除了几百位技术或管理人员外,大都以打工为天职。他们在温州人开办的工厂里做工,很少有人想到要通过挣钱来积攒资本,然后回到家里独立开办企业,或在温州市场上开辟出一方自己经营的小天地。其他地方的人外出务工者吃苦耐劳的品格并不逊于温州人,他们在建筑工地上挑砖头背水泥,在一些港台日韩等合资企业里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所挣的血汗钱都寄回了贫困的家。温州人却与他们不同,早期出外的温州客很少去劳工市场,他们宁可从补鞋、理发、摆地摊、卖小吃攒起做生意的资本,少量寄家孝敬父老或补贴妻儿,更多的则是做出生意来以便更好地顾家。温州人在各地都是很棒的理发师、补鞋匠或裁缝师,他们凭着自己的手艺维持生计,并一点一滴地积攒,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来进一步打造自己的“老板梦”。
温州人这种勤奋自立的特点在苏德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苏德生是温州乐清县人,祖辈都是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为了及早改变家里的经济困境,15岁那年他跟随叔父和兄弟到山西榆次创业,正式踏上充满艰辛的经商之路。开始他先是做木匠活,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后来,他看到摆摊卖服装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转行做起了服装生意,他深知“诚信是经商之根本”的道理,所以对于来买他衣服的男女老幼,他都是以诚相待,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994年,苏德生在太原市盖起了该市最大的华北服装城,但服装城还没有立起来,官司就已经缠上了身,一年半后,为守信誉,华北服装城如期开业了,在喧闹的开业锣鼓声中,有谁知道苏德生的冤枉官司刚以败诉赔款150万元结束。
如今的苏氏华北服装城历经磨难,几经发展,仍然稳居太原市最大服装商场的前列,奔波20余载的苏德生也依然没有停下来歇歇脚的意思,他正准备西进秦川,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在西安再建一个更大、更有气魄的服装市场。
“业精于勤”,“天道酬勤”。从摆地摊、租柜台到经营商场,从县城到省城再到更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苏德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他把自己创业的成功归于勤奋自立所给的回报。
在温州,不仅孩子不企望父母为自己安排个好工作而立志于自创,而且弟不靠兄、妻不靠大的事例俯拾皆是。有一天,山西太原人在山西财大附近忽然发现街道旁多了一家服装小店“女主角时装屋”。小店老板是个21岁的名叫林影的财大在校生,正在读金融专业。大学生当老板在北京中关村也许不算稀奇,而在商品意识稍显滞后的山西太原可就不同了:人们一打听,方知店老板是一名温州女孩。当问到作为一名在校生,为什么想到要开一家小服装店,女老板说她只是想切身体会一一到底什么是市场。
林影浓郁的商品意识大都来自家庭熏陶,因为她的父母是做了十几年电器生意的温州商人。当初林影之所以报考山西财大,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觉得山西的商业机会多于温州,她还打算毕业后留在山西,把生意做大做强,以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其实,林影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年人,开服装店就像她的学业一样是自己的事,与家里人并没有关系,再一个原因就是,她不想让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意而分心。这家服装店从租房、装修,到进货、雇人全由她自己做工、自己联系——为了不影响学业,女老板就雇了一名在校女生帮助自己,两个人轮班,受雇人每卖一件服装便能获得相应的提成,生意做的像模像样。
温州人自然讲究人缘和乡情关系,但同时又十分讲究个人的独立性,因而当内地人把“独立”二字挂在嘴边时,温州人却早已行大于言、先于言,将其付诸实施了。
商经微言
做生意离不开一个“勤”字。温州人善于经商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勤奋和自立意识。
善待金钱
“花钱不难,赚钱不易。”、“把所有的钱当作辛苦钱,而辛苦钱最值得珍惜。”这些是温州人嘴上最爱说的话。确实,对钱则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她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她,珍惜她,她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
温州商人林良是重庆市总商会浙江分会的副会长,也是重庆被服市场的“老大”——“小林被服公司”的总裁。到重庆之前林良已在深圳打了8年工,位至一家床上饰品公司销售部经理。但他如无数温州商人一样,一旦有了资本积累便谋求着独立创业。于是1991年他带着辛勤挣来的两万元资金单身闯重庆,当时他见重庆人口多,相对沿海而言又较闭塞,因而断定有市场。为了稳妥起见,在个人正式创业前他从做别人的品牌入手,销售当时在重庆相当出名的一个浙江床上饰品名牌“赛丝绒”。经过一年多的销售实践,他发现“赛丝绒”销售环节上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症结,其中就有路途遥远,产品供应常拖客户后腿,而且仿冒严重,市场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却不是他个人所能解决了的,于是他决定结束代销生涯,独自创业。他用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成立了小林被服公司。
独自创业,资金有限,林良所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他把“拼搏”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其他温州创业者一样,创业阶段的林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生存,什么样的苦都能吃,什么样的气都能受。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他认为勤奋和顽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几年间,他吃住在厂里,没有床,晚上就睡在纸箱板上,住房就是仓库,也从没有上下班的概念。谈到这一经历,成功后的林良说:“其实不少温州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的理由也差不多,多租一套房子就会多一份费用,多出一份力就多一份收获。”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的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在重庆各区县布下了五六十家店铺,在太原、昆明、石家庄等地也留下了自己的摊点或委托了代理商。
在重庆解放碑商业圈,国泰通信城的老板、温州商人黄良明已是名声显赫的富豪。1987年他经朋友介绍,揣上仅有的8000元的全部舞产闯到了重庆,最初在邹容路上租了两个柜台,做起了眼镜生意。经过十年拼搏,至1997年他成立了国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从第二年开始介入通信行业。当时传呼业异常火爆,黄良明也瞅准了这个机会——从国泰二楼的十多个柜台中划出了3个专做通信生意,其他仍然经营眼镜。1999年上半年则全面转向经营通信产品。说起创业时的艰辛,黄良明讲了一个故事:当时他身上一般是揣两包烟,一包是4块多钱的“红塔山”,用来招待客人;另一包是l块多钱的“山城”,留给自己抽。
在国际商界,犹太人以善于经商而自古闻名,其实温州人与犹太人有很多共同的优点,他们追求财富,无不勤劳节俭,善于用钱。
好山好水的杭州是个适宜过安逸日子的城市,但也颇能消磨人的意志。1995年,通过石材销售在杭州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温商程飞鹏,尽管拥有了数百万财产,但他仍然同其他艰苦创业的温州人一样,考虑的远不是生活上的享受,而是投资理财。而当时不少做石材生意的老板觉得钱太好赚,来得太容易,就把资金用到在杭州买好车好房、好穿好吃上,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这自然无可厚非,但程飞鹏却不这么做。他认为,没钱的人一朝有了钱,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钱,懂得积累,善待资金,学会投资理财、滚动发展。因此即使身价百万,他也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辆破旧的客货两用车跟着他跑东跑西,有人劝他换辆新的,一是效率高,二是气派,他却说新车旧车无所谓,只要能代步就行。
此时,程飞鹏在杭州的居住条件相当简陋,不足30平方米的工棚房,成为他一家三口的栖息地和四个民工的安身处,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睡觉是“排排睡”,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他的同乡实在看不过眼,批评说:“你老程赚钱究竟是干什么的?忍心让老婆孩子挤在一起?”但程飞鹏我行我素,每月只需100元的小房他也舍不得再租一间,在工棚房中一住就是一年多。此时他只有一个念头:生存下去,创业再说。
程飞鹏认为,把创造的财富反哺给社会是商人的道德,而把血汗凝结的金钱用于奢侈则是造孽。1994年寒冬腊月的一天,正在吃晚饭的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有位顾客要求他送两块石材样品过来。从陶瓷品市场到武林路距离很远,身边的员工已经下了班,运输车叫不到。客户在电话上说可以为程飞鹏报50元的“货的”费。但程飞鹏第一个念头却是怎样省下这笔钱。于是,他向隔壁老板借了一辆三轮车,把石材装上车后,他亲自蹬车送过去。由于第一次骑这种车,再加上正好是下班高峰,车多人挤,程飞鹏的技术不过关,三轮车不听使唤,一头栽进了路边的臭水沟。当时的情景非常狼狈,石材和三轮车压到了他身上,而他则泡在污水里,一头污泥不算,还冻得他牙齿打颤,幸亏民警、路人相助他才爬了出来。事后程飞鹏常常提起这件事,同行都觉得他的做法可笑,可他却说“没办法,我还是改不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1995年以后,程飞鹏认识到国内的经济走势会像香港那样激活房地产业,于是擅长玩资金游戏的他大胆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涉足房产、地产交易,几乎无往而不胜,于是又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此后他又于2001年投资兴办舟山水产批发市场,再获成功。2002年,程飞鹏和韩传旺等五大股东斥10亿巨资,又在南京江宁区兴建了全国最大的“汽车物流园”,2003年10月开园后,形成了房地产、第三产业、仓储、物流、展览、科研滚动发展的新格局,为南京江宁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国内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用于生活,对于程飞鹏来说,他挣的钱可以说是几辈子享用不尽。但在他看来,钱多了就变成了一种数字,钱多钱少无非是多一个零少一个零的关系。他风趣地说:“我看见钱就脸红,别人嫌我故弄玄虚,其实是真话。”从做生意至今,程鹏飞从未亲手点过钱,都日别人打理。不会点钱使他的皮夹中几乎从不装现金,出了门往往会尴尬百出。
从黄良明、程鹏飞等人的实例不难看出,温州人最会花钱,即不该花的钱决不乱花一分,要花就花在“刀刃”上,创业中,一根钉、一根线无不精打细算。温州人最敢花钱,但凡是创业的事,立项目,大把大把花钱如流水,花干花净不顾惜,花干花净了也敢去借贷。
温商郑迈是四川康达制衣公司的董事长,他20多岁从川大中文系毕业后回温州当了一年机关干部,捧上了“铁饭碗”,坐上了“铁交椅”,但没几天就辞职下了海,又回到了他母校所在地成都,用了几年时间在郊区华阳镇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康达制衣公司。他本已成就事业,所生产的“金蛙”西服连获四川省政府四项殊荣,并在四川设立了90多家专营店。后来他又受邀出任香港登仕国际集团的四川销售经理,年薪20万。郑迈多种销售一起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吃盒饭、挤大巴是他的生活常态,同普普通通的打工仔并无两样。在四川,吃饭非常便宜,许多温州人却和郑迈一样在个人生活开销上花钱很小气,但一旦投资创业却再多也舍得。正是由于这样,他们把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省吃俭用,勤奋创业,这就是当代的温州人。正因为他们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该花的钱决不吝惜,不该花的钱决不乱花一分,勤俭持家,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商经微言
对钱则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她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她,珍惜她,她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