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9254800000038

第38章 温州人的经商实战(2)

早在1988年,在外推销皮鞋的王振滔回到家乡永嘉县黄田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当时,全国正在申办奥运会,“奥林匹克”是个炙手可热的名词。于是,王振滔便将自己的企业命名为“奥林鞋厂”,意思很简单:要发扬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可是后来,当王振滔去工商部门注册商标时,却被告知“奥林”属国际公有,不能作为企业商标进行注册。怎么办呢?热心的工商人员提了个建议:不如将“奥林”改为“奥康”,意即发扬奥运精神,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时可能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改,便改出了如今赫赫有名的“中国鞋王”。

2004年8月是奥运史上不同寻常的时刻,第28届奥运会的庄严圣火将在雅典,这个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发祥地再度点燃。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总共夺得奥运会金牌80枚,银牌89枚(其中冬奥会10枚),铜牌68枚(其中冬奥会4枚)。他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行动书写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梦想,让中国真正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的体育强国。面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雅典奥运会,积极备战的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肩上,凝聚着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他们即将踏上征途,为了梦想而战。

尽管很多前奥运冠军已经不能再亲往雅典参赛,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祖国体育事业的热情与关注,而他们过去的辉煌成绩、拼搏精神,至今仍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和财富。8月20日晚,“奥康全明星雅典奥运会助威团”一行约40余人,身着红色T恤衫,手持国旗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直赴雅典。

2003年1月9日,奥康集团与重庆市璧山县人民政府签订联手打造“西部鞋都”的协议。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建设在璧山县璧青公路一带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计划用地2600多亩,总投资逾10亿元。两年内工业园初具规模,建成后将引进1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皮鞋超亿双的的生产水平,建成西部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同时也将创下东部企业西部投资之最。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奥康落户璧山之举,除了带给璧山数亿元资金及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还可以为当地提供5万多个就业机会。王振滔认为,这是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经过对璧山的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终于下决心异地扩张,在极具发展潜力的璧山建立生产基地,目的在于促进产业升级,掀开东西结合、联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王振滔分析认为,从世界制鞋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鞋业的中心上世纪50、60年代在意大利,70年代转移到日本、韩国,80年代到了中国台湾,90年初则来到了广东东莞,90年代末,来到了温州。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大量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再由东部地区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是鞋革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当前,东部企业或直接在重庆、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投资设厂,或与西部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或重点加强了在西部市场的营销力度。皮鞋行业西进的动向已经引起了西部地区轻工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重庆制鞋业正是敏锐地把握了这一趋势,因势利导,联合奥康集团,加快西部鞋都的建设步伐,为奠定重庆制鞋业在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赢得了先机。

奥康西进,正处于中国鞋业重新洗牌之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奥康投资西部,是战略重心的转移,这可能跟当前沿海地区生产成本过高有关联。这次西进虽有冒险性,但仔细揣磨,也在常理之中。因为沿海地区过高的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场地的限制,促使企业在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不得不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办法。以解决当前用地难的问题,奥康西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004年10月11日,在奥康国际品牌产业园开业仪式上,来自世界鞋都意大利的最大制鞋企业一GEOX公司总裁DIEGO先生亲手将“GEOX亚洲生产基地”的牌匾授给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并宣布:奥康集团作为GEOX公司全球唯一的合作伙伴,双方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共图霸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善梅、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温州市副市长孟建新等来自国家、温州市各部门的领导,奥康集团企业合作伙伴与员工共1000多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占地111亩的奥康国际品牌产业园位于温州东瓯工业园区,是一个集研发、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大型制鞋产业工业园。始建于2002年11月,耗资1.5亿元,投产后将达到年产800万双的生产规模。据悉,这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之一。除了为GEOX品牌生产外,还有其它几个国际顶尖品牌也不日进入奥康的生产体系。

“要成为世界品牌就要拥有世界级的制造”,据奥康集团生产部有关人士介绍,奥康国际品牌产业园完全以国际化的标准展开。14条生产流水线全部从意大利引进,是当前世界最顶尖的制鞋设备。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将变以往的“一厂一人负责制”为“裁断、针车、成型”三环节专业负责制,实现了专业化管理;而在工作方式上,变“坐式”为“站立式”。此外,在技工储备上,培训长达半年的核心技术人员已是蓄势待发。

目前,奥康集团总共拥有总部生产基地、瓯北国际品牌产业园和西部鞋都奥康生产基地等三大生产基地。而随着国际品牌产业园的开业,奥康的产业布局也显山露水。据王振滔透露,奥康正在着手搭建中国皮鞋业最完善的,也是最庞大的生产体系,将形成东西部联动的鞋业发展格局。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学会在“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大突破”。而奥康无疑已经用实际行动在寻求世界级制造最好的演绎方式。在奥康与GEOX的合作中,生产领域的全面合作是重要内容,GEOX总部直接派技术人员对奥康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而GEOX的制鞋模板将全部供奥康使用。据奥康内部一位人士透露,这远比双方市场相互借道更为实际更为关键。

商经微言

目标能够激励人不畏千辛万苦,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温州人注重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先是确立目标,然后全力以赴而终至成功。

插上资本翅膀的温州商人

2002年8月18日,在这个商人看重的日子,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值得关注的是,新诞生的这家中国航空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时年35岁的王均瑶,因此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尽管今天均瑶集团的总部已经在繁华的上海,但是王均瑶的成长是一个经典的温州商人案例:一个16岁辍学的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

王均瑶的故事告诉太多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只要敢想,只要努力,就能飞上天。1991年,一句玩笑改变了王均瑶的生活。那时他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那年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漫长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地挖苦说:“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想到就要努力,王均瑶就这样迈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经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王均瑶居然把飞机包成了。这是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从长沙起飞,平稳地降落于温州机场。

老百姓这样评价“中国私人包租飞机第一人”的王均瑶:“胆大包天”。媒体评论说:“他叩开了自计划经济以来中国民航格局森严壁垒从不向私营企业撬缝的大门。”就连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也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包飞机”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瑶选择投在了奶业。他判断:“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来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奶。”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今天,更多普通百姓是通过超市里的“均瑶”牌牛奶,和这个温州商人建立了联系。1998年,他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他的账是这么算的——一让每个到温州的人总能先见到“均瑶”。满地跑的是“均瑶”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到了2001年,王均瑶却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因为,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乳业。

当温州全城人都知道王均瑶是谁的时候,他却在上海买地盖楼,把总部搬到了这里。30多岁的他解释:“如今我已经四五十岁了,像温州一些老板,这辈子吃吃喝喝都有了,一年再赚个一两千万元,出出国,不是挺好的吗?可是我一到上海,就像一粒沙子掉到了一堆石头里,太微不足道了。在温州闭眼都认路的我,上了上海高架桥总下不来。为什么到这里?上海太像美国的纽约,它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年辍学的王均瑶今天有个大专文凭,但他还没够,还在学MBA。他以为,不一定要拿文凭,但至少要学好英语。“每周都要与国际经济界的朋友交流,本来我表达的内容很多,但翻译一两句就说完了。我要亲自说……”

2002年,王均瑶说,在他1991年包机成功后,还有一句话是他久久不能忘记的——“当时,有记者问我,王均瑶你今后会不会组建航空公司?”

2002年8月18日,王均瑶又一个飞上蓝天的梦实现了。为了这个梦,他的均瑶集团和武汉航空谈判了一年多。为了这个平等竞争的梦,中国的民营企业也等了太久。

“从叩开航空业的大门到真正进入,这是一个大突破!好多民营企业的朋友打电话来祝贺,也是为民营企业的被承认高兴。”王均瑶,一个普通的温州商人这么说。

商经微言

王均瑶的故事说明:成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失败中发现的,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及不断改变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章光“101”的故事

温州人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百折不回,摔倒了爬起来,换个法重新再来,不断地接近成功的品格早已为人所耳熟能详,这方面的故事数不胜数。

1984年的某一天,在远离温州的中原名城郑州街头,已沦落为云游郎中的赵章光站在一块广告牌下面思绪万千。这块广告牌上面是一家化妆品公司推出的美发广告:一个秀发飘逸的少女,含着笑意注视着前方。这幅广告引起了赵章光的注意,他不是欣赏画中的少女,而是从中得到厂启发。正是由于感悟于这幅画,赵章光的人生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他结束了流浪,同时也结束了街头摆摊的贫贱±涯,由一名下贱的“耍把式”者变成了一名杰出的发明家,迎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此后不久,他研制的“101毛发再生精”在郑州出产,不久即作为外用美容品,出现在商场中的化妆品专柜里。

赵章光出生于雁荡山下温州乐清县象东乡,他自幼聪颖,只因家境贫寒,未能得以在学业上施展长才,仅仅上到初二就辍学回了家,当了父亲——一名乡医的助手。赵章光的父亲擅长的是中医医疗,尤其是中药的配制,为此他经常随着父亲进入雁荡山中采掘当地的草药,回来后配药给乡亲治病。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山里的农民又十分穷困,去医院看病花不起钱,只能找村里的乡医开付草药,回家后煎服,目此找赵父来看病的人特别多。父亲照顾不及的时候,赵章光了开始坐堂问诊,渐渐地成了一名少年老成的乡医。他天天接触草药,积累了一定的行医经验,在父亲的指导下很快便能自开处方配药,后来名传遐迩,令人称颂。

由于赵章光少小有才,邻村的名医林光华对其聪敏十分赏识,认定他有从医的天赋,便收他为弟子,并把女儿嫁给了他。民间乡野一向有很多专治疑难病症的秘方,出自世代乡医的家传,作为看家之宝,一般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以防秘方外传,失了饭碗。林光华家里也有一种专治疑难疱癣的祖传秘方,他十分看重赵章光,便将秘方作为女儿的“嫁妆”破例传给了他。赵章光也不负岳父的重望,使这一秘方更趋完美,青出于蓝。

赵章光虽然善治疑难疱癣,但有一种古怪的皮肤病却使他束手无策,这种病其实是遍及中国而以南方为甚的“斑秃”。得了这种病,原本秀发飘飘、水灵灵的一个黄花大姑娘一夜之间便会脱落一大片头发,露出一块光秃秃的头皮来。这种病自古难治,求医问药,既找不到原因,也找不到妙药,——辈子也治不好。山里的姑娘们都喜欢留辫子,头皮上一块秃斑,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而且一旦得了“斑秃”便会遭人歧视,姑娘难以嫁人。

有几名得了“斑秃”的姑娘听说赵章光善治疑难杂症,便找上门来求医。当最初的治疗无效后,她们十分失望,含泪而去。赵章光很同情这些正值花季的青春少女,决定向“斑秃”挑战。“斑秃”是中医典籍中的学名,俗称“鬼剃头”,由于自占不治,中医前辈将其归入难症。赵章光学的是中华药学和病理学,但他却具有创新精神,断定根据岳父所传的秘方原理,根治“鬼剃头”并非不可能。为了攻克这一难症,他参考了岳父传授的诸多秘方,用遍了秘方中所开列的多种珍稀罕见的草药,而这方面又得益于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草药知识。那段时间他一有空便背起药篓,拿起药锄,只身上云遮雾罩的雁荡山,他的新房里摆满了瓶瓶罐罐,泡着各种各样的药汁,而且一切都是亲力亲为。每当试剂试成,他都是首先在自身上试验,失败了多少次,他早已记不得了。

为了寻找珍贵的草药,哪里山险他往哪里攀,哪里谷深他往哪里钻,被荆棘划破皮肉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鲜血淋淋。赵章光一生中最重要的医学试验就是在这一时期孤身一人历尽艰辛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