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9254800000036

第36章 海外生意经(2)

纽约的长岛是一个典型,当地的房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60一100万美元的普通房子,另一类是100万美元以上的豪宅。但不管哪一种,其价钱都让大部分美国人望而却步。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华人进驻长岛。来长岛买房子的温州人以医生、律师和个体商户为主,他们大都来自纽约,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些人买房大部分是自己居住,小部分是进行投资,或出租或转手卖出。

以前来长岛买豪宅的多是印度人和韩国人,因为他们大多具有生意背景,对房地产的长期投资比较有远见。而现在,温州人开始慢慢增多,他们多半是以投资的眼光来买豪宅。正是因为买房热的不断升温,近几年来长岛的房价不断上涨,平均每年要上涨15%左右。而现在长岛的平均房价已经是20年前的4.5倍了。

商经微言

温州人头脑精明,具有很强的投资意识,同时又敢于冒险,也是他们经商成功很重要的原因。

瞄准中东战后商机

在这个不太平的世界,哪里有风吹草动,投资人首先抢购飞机票开溜,以确保人身和资金的安全。但温州商人却是不怕死的族群,他们鹰隼一般的眼睛惯于从废墟和弹洞中发现商机,无论在阿富汗、南联盟还是伊拉克,呛人的硝烟尚未散尽,他们就出现了。有人甚至戏说,联合国维和部队反应神速,但与温州人相比还是慢一拍。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约有400~500家温州商户在中东地区经商,其中在伊拉克的有近百家。战争爆发之后,在伊拉克的温州商户被迫全部撤出。

一向精明的温州商人在密切关注伊拉克战局的同时,把眼光瞄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商机上。一批温州商人已纷纷冒险奔赴中东,特别是伊拉克周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土耳其等国,为抢占商机提前布点。

李刚是温州市某外贸公司的老总。他所在的公司每年出口到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地区的商品约在3000万美元以上,主要是服装、纺织品、日用品、玩具、鞋等日用品。他说:“伊拉克战争刚打响时我就想到,这里边有不少商机,所以我就赶到沙特阿拉伯去观察情况。经过详细的分析,我们准备以这个国家为据点,等待时机。”

外贸公司于2001年下半年在伊拉克设立了一个分公司,但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到沙特阿拉伯的伊拉克商人明显减少了,所以,公司的业务一直不是很好,有几天还出现停滞。

当年曾经在阿富汗重建时分到“一杯羹”的李刚对“伊拉克重建”更是充满信心。他分析,就像阿富汗战争之后一样,一个国家开禁和重建之后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其物资严重匮乏。建筑、五金等会大有市场,另外,纺织品、小家电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将大增。而伊拉克无论是市场潜力、市场规模,还是经济发展潜力,都远远超过阿富汗。

“一个国家战争之后,百废待兴。相比去年的阿富汗重建,伊拉克的商机肯定会更大,因为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储量将最终转化为伊拉克人巨大的购买力。”李刚说,“在战后重建中,不管是哪个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基础设施以及一些日常用品肯定首当其冲。比如战后伊拉克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势必大幅增加,初步估计约有10亿美元的市场可以开拓。我以前在阿富汗也有业务。但去年,我没有增加阿富汗的业务。因为阿富汗本身很穷,购买力不强,不会有很多买家,另外,阿富汗境内不安全。”“伊拉克战后重建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等伊拉克局势稳定后,我很愿意开拓伊拉克市场。”

2002年整个温州对中东地区的出口贸易额达2.3亿美元,这些商品主要出口到伊拉克的周边地区。温州出口的产品主要以眼镜、打火机、鞋等日用品为主。仅对阿联酋的出口贸易量就达到1.5亿多美元,为温州市对外贸易的第五大市场。在阿联酋的迪拜还有两个温州人创办的商场。“由于未来局势不确定,中东地区的商人多处于彷徨之中,不敢轻易下单,连已经做熟的常规品种也不再继续做,这给业务洽谈与成交带来极大的困难。”

商经微言

温州商人是不怕死的族群,他们惯于从废墟和弹洞中发现商机。

靠科技创业的温州人

与其他温商相比,欧启明算足个较特别的例子,与国内外自“小”创业的温州人不同,他靠的是科技创业。十多年以前,欧启明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一名高材生,那时父母对他的期望是成为第二个杨振宁或李政道,谁也没指望他成为一个企业家。虽然生长在温州,但他本人对打工赚钱下海经商并没有什么兴趣,认为父母经商,自己并不缺钱用,不必去浪费时间,因而一直全心扑在自己的学业上。

人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世上的事就这么奇妙。从大学二年级起欧启明就开始研究电视机,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查资料,或到实验室里去摆弄电视机配件。1990年,他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其中有一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吸引了包括四川长虹在内的众多国内电视机生产厂家的注意。不久,他出让了专利,卖得了10万元人民币,一下子成了同学中的富翁。手里有了钱,欧启明的选择是去美国读书。1991年,欧启明顺利地拿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天体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

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帕萨纳的理工大学始建于1891年,是一所规模虽小,但选拔极严的私立大学,其喷气推进实验室非常有名。加州理工大学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还有诺贝尔奖得主,但这些人并非欧启明原先想像中的只会埋头做学问的教授,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公司。面对着这一切,欧启明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美国人。

欧启明的思路终于焕然一新:个人研究成果的最终推广必须走商业化的道路,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商品——自己发明的专利卖了10万元人民币,欧启明决定从商了。当然,他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而是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实现生命价值。科学家同样可以是杰出的企业家,企业家同样可以是卓越的科学家,一大批科学家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欧启明也决定走这条路,一条既高尚又实惠的路。

1993年,欧启明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发明了一种用于网络的电子产品,并获得了一个科技成果奖项。许多美国公司找到欧启明,向他提议购买该技术,有的甚至出价达50万美元。欧启明顶住了诱惑,一一回绝,决定还是自己留着,以这项技术为基础,寻求风险投资。

争取风险投资是美国创业者常用的融资手段,因此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也很多。欧启明很快就找到了风险投资方。投资方议定出资30万美元,欧启明以技术入股,占一半的股份。双方签约后,先将产品完善化,使它能够完全和市场接轨,然后小规模生产,再进一步规划。这就样,欧启明成了老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当然,创业并非那么容易,既要搞生产,又要抓业务,何况还有未完成的学业;虽然十分辛苦,欧启明却以此为常事,心情愉悦,用他的话说:“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就一定会有经济财富,这个项目搞成了,百万美元是不在话下的。当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也能成为富翁的时候,中国也将富强起来。”这就是欧启明从美国生活方式中得来的启示。

但欧启明毕竟还是嫩了点,就在他付出大量心血使公司走上轨道之际,投资方却以狡诈的手段控制了公司股份,而且在法律和经济程序上策划得天衣无缝,欧启明上诉无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成果被人攫取,心血付诸东流。冷静下来后,他认识到自己毕竟还是个书生,美国社会给他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然而就此认输回国去当书生,欧启明也并不服气,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虽然损失不可挽回,但知识和经验是别人夺不去的。这一回,他才算是真正地识了时务。

要经商,还是要先从商业法则学起。1995年,欧启明取得了博士学位。他果断地拒绝了一家着名研究院的聘请,来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硅谷,在一家华人开办的很小的电子产品公司任职。欧启明此举是颇经过一番思量的:商场诡谲,要是没有办实业的经验,不了解各种商业运作的程序,很容易再一次阴沟翻船。因此在重新开始创业之前,他要先经过一番历炼,到大公司上班,人员众多,等级严明,一个小职员得不到太多锻炼的机会;小公司机构简单,事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更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商业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把握商业贸易的规律与重点。而且,在一个刚开始创业的公司里上班,也可以学到一些创业经验,照搬一下该公司的经营模式。出于这一番考虑,欧启明才选择了这家毫不惊人的小公司。直到1996年,欧启明自觉算是“毕业”了,但他还想事先操演一番,又来到了着名的Intel公司,半年之后升任到纽约分部负责人的位置上。这证明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商业经验上,自己都通过了考验。于是他马上辞职,以家乡人的精神为坐标,开始了独立创业。

分析自己的长处,欧启明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适合于科研发明,因此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以科研起步。由于自己在美国和中国都曾有过科研成果,短期内实现科技突破还是不成问题的。他在旧金山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研究,整整半年,他几乎足不出户,也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他的课题是解决移动通信方面的一个技术问题,当时,在美国和很多国家,不少公司专门向机场和旅店的出差人员出租折叠式手持电话。但是,这些电话却无法对每次通话分别记账。没有账单,出差人员回公司后难以报销,这给手持电话出租造成了不便。为此欧启明想在电话内置入一片电脑集成电路板,以便实现对每次通话分别记账的目的。他要发明一种能击败所有专家的自动电路板的记账系统,这个系统要把会计信用卡、计时软件与多个研究通话双方位置的网络结合起来,而且还要集中于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

半年后,欧启明终于成功了。当他走出小屋时,蓬头长须,看起来就像“人猿泰山”。他匆匆飞赴纽约,又找到了原先欺骗过他的那个投资家,提出想重新与对方合作。新的合作是愉快的,当投资家发现欧启明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书呆子后,就把他当成了朋友,与他竭诚合作。1998年,由欧启明负责的这家公司赢利了数百万美元。

2000年,欧启明建立一个高科技产业公司。他一边搞实业,一边搞科研。有人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好,一心二用,结果恐怕实业不像实业,科研不成科研。但欧启明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一直坚持这样做。虽然他经营着一家高科技产业,但他的公司不仅从事科研项目,也做一些科技含量少或并不包含科技的商务,比如代理销售别人的产品等等。这样一来,公司的品位似乎降低了,但欧启明却觉得这样最稳当。也许是因为在商场上吃过亏,也许是因为温州人天性中谨慎的一面在发挥着作用,欧启明坚持这样做的理由是:企业需要一只手杖,这样才不会一脚踩空。

科技上的突破当然是难度很大的事,这一点他体会得最深。在旧金山租房搞科研的半年间,他连头发都没工夫理,甘苦寸心知,付出的努力也只有自己心中有数。而且,成败也难料,谁知道一个项目多久才能有突破,会不会有突破,会不会被别人抢了先?把一个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完全寄托在前途未卜的科技突破上,这个公司的地位确实有点悬,因而适当做些代销业务可以减少压力。但欧启明心里清楚,自己又不能放弃科研,一旦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一本万利,利润会翻着番增长。

怎么解决这对矛盾?怎样才能走得稳当呢?最明智的办法是靠一个见效快、利润也不错的企业来养活实验室,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如果说科技公司是棵树,那么代理公司就是这棵树扎根的土壤。

其实这种做法在很多领域里都能行得通,也是有益的。从事风险性较高的项目,要么是大赚特赚,要么是一无所得,在成败之间摇摆,既不能因为怕失败而放弃对高利润的追求,又不能一味地指望着成功。这时就需要一个普通的项目,可以在短期内赢利,来帮扶它。即使主打项目亏了本,次要项目还可以补上,就不用愁企业会破产。次要项目虽然没什么广阔前景,但主打项目一旦获利,事业立即会再上一层楼。欧启明认为这就好比手杖,平时挟在胳臂下做个陪衬,道路难行时拿一下来帮助走路,走到黑暗处还可以试探前途,这样走下去,自然永远不会跌倒。

欧启明有时也会反省自问:也许这种思维方式与许多叱咤风云的温州同乡相比有些保守,但保守又有什么不好呢?小心才能行得万年船。

商经微言

科学家同样可以是杰出的企业家,企业家也同样可以是卓越的科学家,欧启明创业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