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妒忌是人类固有的弱点,如果你无法让自己放低姿态处世,即使才华、再突出、再卓越,都不可能赢得世人的认可。也就是说,你想攀缘,也有能力攀缘,如果没有人愿意借给你梯子,你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懂得低调非常重要。
1.行事低调,深藏不漏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鸭子除了食来张口就会嘎嘎叫个不停;而老鹰很少鸣叫,它们不停的盘旋于高空,以犀利的目光关注于猎物,并会以最快的速度捕获猎物。实际上,真正的精英们都是始终保持着冷静,专注于自己工作的“老鹰”。我们要学做“老鹰”,少些牢骚和埋怨,少些得意忘形和自我吹嘘,踏实工作,保持一份冷静,坚持一种勤勉,扑下身子,兢兢业业,方能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干好工作。
古语云:“猛虎藏于山野之中,伺机而动;俊才隐于众生之中,待机而行。”是故真人杰也,不彰、不矜、不显、不明、不扬、不呈,如此则外可保其才,内可养其性,为凡人所不能为之事,成凡人所不能成之大业也!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的名气一大,流言便会满天飞,若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命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谨慎,切勿不留余地。越是处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就越要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收敛锋芒,以保退路。
秦朝的李斯,官至宰相。他曾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并和宦官赵高一起伪造诏书谋杀公子扶苏。后来又与赵高发生了矛盾。赵高对二世挑拨说:“李斯大儿子李由是三川守卫,同盗贼陈胜私通,而且丞相身居在你之外,权力却比你还大。”秦二世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把李斯关进牢房,用完五刑,在咸阳把他腰斩了。李斯临刑的时候,回过头对二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块出去,到上蔡东门去追野兔,怎么能够做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他被灭了三族。所以胡曾诗说:“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染血衣。”
明朝的海瑞,以正直廉洁而着名,到处主持公道,侵害大官僚地主的利益,克扣下属,连纸张都不许多领多用,甚至要求必须一一写满不能浪费,结果,一生被人排挤,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他仗着一身正气,谁都不放在眼里。结果是既无能力扭转世俗,也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最终还被罢了官,遭贬谪。
如果这些人收敛一下,低调一些,学会保护自己,一边为天下黎民着想,为社稷着想;一边实施自我保护,哪里还有这么多悲剧发生呢?实际上,两者完全可以兼顾,并不一定非要顾此失彼。历史上名利双收,安享晚年的人多的是,他们或者归隐,或者仍身居高位,这不是取得了双份的成功吗?事业成功而个人生活失败,怎么能算完全的成功呢?怎么能是大智大慧的人所为呢?
所以,无论你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搞一般关系,都应该低调一些。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啊!这方面,曹操的谋臣荀攸是一个绝好的榜样。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难侍候的主儿。他才华过人,下手快,出手狠,疑心重,气量极狭,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为信条。他杀了在危难中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人,杀了能摸透他心思、锋芒外露的谋士杨修。可是他手下有一位谋士荀攸,却与他相处融洽,前后为曹操谋划十二奇策。曹操玩弄权术,想让手下的人怕他,荀攸未必不知道,但他不露声色。而杨修,总是想表现自己的聪明,说破曹操的目的,终为曹操所不容。荀攸对曹操执礼甚恭,让曹操感到自己的重要和特殊,平时对一些小事,总是装聋作哑,顺水推舟,向来“丞相英明”之类的话是不会少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博得曹操的信任和欣赏,每到关键时刻,他的计划就总能为曹操所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把人臣的艺术发挥到极致,所以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其智可及,其愚(其实是大智)不可及”。
洪应明在其传世名着《菜根谭》中也认为,富者应多施舍,智者亦不炫耀,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他指出:“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吾刻,是富贵而贫浅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亦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宏仁厚,但有的人反而刻薄无礼,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之家,可是他的行为跟贫贱之人却完全相同,这样又如何能够长久享有富贵呢?一个才智超群、博学聪明的人,本来应该隐匿其才华,而有的人反而到处炫耀自己,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是很愚昧的,这样的人如何会不失败呢?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尽量做到深藏不露,低调做人,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克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跋扈,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2.收敛锋芒,知示弱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一定要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这样做既能有效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还能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可太张狂,咄咄逼人,要学会养成谦虚忍让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有人说,做人犹如打麻将,因为打麻将的秘诀在于尽量伪装自己,使对方不能猜出自己手上的牌。所以,愈是高手,愈能伪装自己,同时也愈能识破对方的伪装。打麻将有“方城之战”的代称,形容它是和战争一样,需要运用机智和战略来取胜别人。所以,打麻将的时候,一旦被对方看穿你的底牌,就稳输无疑。
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是魏王的异母兄弟,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首,知名度非常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从此以后,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耽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聪明的大臣都是懂得如何处理与最高统治者关系的人。
在历史上,那些咄咄逼人的为官者大多不会落得好下场,因为功高震主、聪明外露、结交广泛的臣子等,他们往往会被送上断头台。然而,身处晚清乱世的左宗棠能在官场上保持长盛不衰,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既有外粗内细的智慧,又有恰到好处地收敛锋芒、以退为进让自己“失败”、赢在最后的心机。
“曾左失和”是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的一个典故。后来,学界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认为左宗棠和曾国藩联手上演了一出双簧,摒除了慈禧太后对于二人的猜疑。在正史中,人们一直以为,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水火不容的。但是在当初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曾左二人为满清王朝立下了大功,自1864年太平军覆灭之后,曾国藩回到京城做官,而左宗棠在外统兵。慈禧太后最担心的就是,曾左两人内外勾结、联手作战,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她的江山也就保不住了。就在此时,曾国藩和左宗棠爆出了严重的矛盾,先是左宗棠上折子,狠狠参了曾国藩一本,随即两人八年间互不往来。
慈禧太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此高枕无忧了。这里且不论曾国藩是否真的有参与其中,但是最终的结果确实是慈禧太后最愿意看到的,两虎相争,就从一定意义上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她心中的忧虑消失了,那么拿曾国藩、左宗棠开刀的想法也就打消了。统治者在向强权示威之时,最擅长的方法就是剥夺权臣的实力,从力量上分化他们,而左宗棠身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按照当时的势头,左宗棠如果继续依靠曾国藩这座大山,那么朝堂之上就会出现“将相和”的局面,慈禧就会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制造矛盾,找各种理由处罚他们。但是如果看到左宗棠和曾国藩闹个不停,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就这样,左宗棠用两个人的“失败”,换取了三方面的胜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大家各取所需,完美地达成了一个共赢的局面。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而言,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是绝对不行的。因此,既要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识破、防范和厌恶,就应有鹰立虎行、如睡如病、不露锋芒的做人手腕。深藏你的绝技,你才可永为人师。因此你演示技巧时,必须讲究策略,不可把你的看家本领都通盘托出,这样你才可长享盛名,取得别人的信任。在指导或帮助那些有求于你的人时,你应激发他们对你的崇拜心理,要点点滴滴地展示你的造诣。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在重要事情上尤其如此。
这个世界上有才的人真的很多,但善于隐藏锋芒的人却不是很多,一部《三国演义》,死于曹操手下的才高八斗之士数不胜数,如祢衡之流,皆因他们不善于隐藏自己才丧命黄泉。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所以,无论你有多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要学会谦虚,学会低调!
3.可以聪明,不能精明
古语说:“才大不可气粗,居功不可自傲。”做人不能太精明,做事不能算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理性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深藏不露是一种智谋,过分张扬自己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出头的椽子必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他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摧残。
唯有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来看一个因耍小聪明而丧命的故事。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位有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然而,他把自己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搀和起曹家私事来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接勇臣者,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要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的赌博里去,而且还忘不了时时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经常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结果,机会果然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膀臂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竞说:“魏王传下的口令‘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退,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听后,差点把脑血管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辗门之外,以示不听军令者。
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句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无论有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芥蒂,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杨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虑事情后果的。杨修的这种做人手腕,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只应把他作为前车之鉴,切不可把他当成聪明楷模。对于自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的人,不要直接谈到他的计划,可以提供类似的例子,从暗中提醒他。
要阻止对方进行危及大众的事情时,需以影响名声为理由来劝阻,并且暗示他这样做对他本身的利益也有害。想要称赞对方时要以别人为例子,间接称赞他;要想劝谏时,也应以类似的方法,间接进行劝阻。对方如果是颇有自信的人,就不要对他的能力加以批评;对于自认有果断力的人,不要指出他所做的错误判断,以免造成对方恼羞成怒;对于自夸计谋巧妙的人,不要点破他的破绽,以免对方痛苦难过。说话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