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丘吉尔的故事
9248700000028

第28章 生命的最后时光

伟大的事情都很简单,而且大多数都可以被凝结成一个个简单的单词:自由、公正、荣誉、责任、仁慈、希望。

——丘吉尔

(一)

下台之后,丘吉尔依然十分热心政治活动。除了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之外,他还多次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以共同抵御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散。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宣扬他的反苏反共思想。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他说,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作为正高踞于世界权力顶峰的美国,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因此,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铁幕演说”迅速在世界各地传开,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把丘吉尔看成是战争贩子。斯大林也对苏联《真理报》记者发表谈话,指责丘吉尔“实质上是站在战争贩子的立场上”。

即便受到很多人的抨击,丘吉尔依然坚持他的政治偏见。在1948年10月召开的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甚至号召英国人民趁苏联尚未掌握核武器生产技术之机发动反苏战争。事实上,工党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贯彻了丘吉尔的这种思想,只不过工党政府在对待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对待苏联的问题上要比丘吉尔温和一些。

当然,丘吉尔的这种态度并不是毫无来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两个头号超级大国,而英国则沦为“二流国家”。出于对“日不落帝国”的怀念,丘吉尔曾在英国的殖民地,如印度、缅甸等国独立之时,千方百计进行阻挠。阻挠不成,他便无可奈何地哀叹道:

“我满怀悲伤地注视大英帝国,连同它的全部光荣,连同它为人类所曾作过的全部贡献,卡嗒作响地崩塌了。”

(二)

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逐步走上对立,英国政治形势突变,这种形势对丘吉尔又有利起来。英王乔治六世因长期吸烟患上了严重的肺癌和喉癌,决定于1951年秋季动手术。为保证这一事件不影响英国的政局,乔治六世于9月下旬敦促艾德礼首相举行大选。

在此次首相竞选中,丘吉尔提出了许多具体化的措施,如提出对军火企业征收超额利润税,许诺每年建造30万所房屋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等。他还开天辟地第一次使用电视媒介,通过在电视画面上向选民展示了清晰的竞选图表,抨击工党政府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结果,77岁高龄的丘吉尔在这次竞选中以微弱的优势取得胜利。然而,再次担任首相之后,丘吉尔很快发现,由于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等,英国已陷入财政和经济危机。但搞经济建设又不是丘吉尔的强项,而且他的年龄实在太大了,已无法承担繁重的国务活动。他的私人医生曾于1952年说,他“已经没有以往那种活动精力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很吃力的”。

在外交上,丘吉尔的第二届任期也没有取得什么建设性的成就,这主要是由当时的世界形势所决定的。1952年,美国举行大选,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新任美国总统。1953年初,乔治六世因病逝世,其女伊丽莎白继位为新的国王,称伊丽莎白二世。1953年3月,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在世界政局发生变化之际,丘吉尔也放弃了反苏的强硬态度,转而以“和平演变”的方式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1953年之后,丘吉尔的健康状况逐步恶化。当年6月,丘吉尔在宴请意大利总理后,出现了第三次中风的状况,左边身躯开始麻痹,口齿也变得不清了。丘吉尔越来越感到,对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一事,他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954年3月,丘吉尔不无悲伤地对朋友说:

“我感到自己像一架正要结束飞行的飞机。天色已是薄暮,汽油也将耗尽,可我还在寻找安全降落的地点。”

1954年11月30日,丘吉尔迎来了他的80岁寿辰。就是在这一天,丘吉尔决定于1955年1月5日辞去首相之职。随后,他便让正在东南亚参加国际会议的老搭档艾登返回伦敦,准备接班组阁。

由于各种原因,丘吉尔最终于1955年4月才辞去首相之职。4月4日,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邸举行告别午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夫妇应邀出席宴会。女王对丘吉尔辞职一事特别关心。政府官员、著名的工党成员以及一些著名的军事将领也纷纷赶来参加首相的告别午宴,向丘吉尔表达了敬仰之情。

4月5日中午,丘吉尔主持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下午4点30分,他到白金汉宫正式递交辞呈。5点左右,丘吉尔搬出了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邸。

当走到门口时,丘吉尔一边悠闲地抽着雪茄,一边举起右手,再次摆出了他那著名的“V”形手势,等在门口的民众立即向他高呼致敬。随后,丘吉尔钻进汽车,离开了他熟悉的唐宁街10号。

(三)

虽然辞去了首相之职,但丘吉尔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舞台。每次大选他都参加,并且毫无悬念地赢得下议院议员的席位。直到1963年5月,他才最后宣布退休,不再参加下次大选了。

1964年7月27日,丘吉尔以89岁的高龄最后一次去下议院参加会议。次日,时任英国首相的道格拉斯·霍姆提出议案,就丘吉尔对议会、国家和世界所作的贡献表示了无限赞颂和感谢。朋友们和医生都担心丘吉尔过于激动影响健康,所以没有请他参加这次会议。

1964年11月30日,丘吉尔迎来了90岁华诞。这天,他收到了6万封贺信、贺电和许多贺礼,其中还包括女王送来的鲜花和新任首相威尔逊转达的工党内阁的祝愿。体力不支的丘吉尔并没有为自己的90岁华诞举行隆重的仪式,他只是穿着一身按照战时式样缝制的服装,站在二楼的窗口,向聚集在家门口附近的祝寿人群挥手致谢。

1965年1月9日,丘吉尔得了感冒。晚上,他第一次拒绝吸烟和喝白兰地。次日,丘吉尔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食欲,神志也不情形。第三天,医生们给丘吉尔作了会诊,结果发现他再次出现了中风症状。

1月15日,丘吉尔因脑血栓而昏迷了。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他的子女们纷纷从各地赶回家中,希望能见老父亲最后一面。热心的记者和市民们也在丘吉尔的家门前屋后踱来踱去,打听着丘吉尔的身体状况。此时,丘吉尔的私人医生莫兰已经80多岁了,实在无法应付热心的民众,于是干脆把临街宣布的病情公告送到通讯社。得到丘吉尔病危的消息,内阁和议会也暂停了原定的日程,密切关注着丘吉尔的病情。

1月24日早上8点刚过,年迈古稀的丘吉尔油尽灯枯,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天,天空飘洒着细细的冷雨,议会大厦前的英国国旗缓缓降了半旗,教堂里敲响了吊丧的钟声,800万伦敦市民从电台听到丘吉尔逝世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前来吊唁……

这时,广播中又响起了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时发表的就职演说: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那雄壮、坚强的声音一下子把人们拉回到25年前那危急和拼搏的岁月。人们想起:正是在这位历史巨人的带领下,英国人民才战胜了万恶的法西斯。

威尔逊首相站在丘吉尔的灵前,喃喃地说:

“温斯顿·丘吉尔阁下亲手创造并谱写了历史。”

女王建议为丘吉尔举行国葬。在此之前,英国为非国家元首而举行国葬只有两次,一次是1853年为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举行的,另一次是1898年为大政治家格莱斯顿首相举行的。此次,丘吉尔非常荣幸地得到了英国历史上第三次为非国家元首而举行的国葬。

1月30日,寒风刺骨,伦敦上空笼罩着一片阴云。那辆专门为举行国葬而准备的炮车载着丘吉尔的灵柩,从威斯敏斯特大厅出发,穿过议会广场,经过白金汉宫,缓缓驶过伦敦的街道。在这位伟人的灵柩上,覆盖着英国国旗和女王颁发给他的嘉德勋章。

当灵车来到圣保罗大教堂时,女王和各国元首、首脑等贵宾都已提前在那里等候。隆重的仪式由合唱圣诗和奏哀乐开始,接着大主教做祈祷,大家垂首默哀,以唱丘吉尔喜欢的《共和战歌》结束。

午后,灵柩又被装上炮车,来到伦敦塔旁的栈桥。然后,几名海军军官把它抬上游艇。游艇离开码头,沿泰晤士河逆流而上。空军喷气式飞机以分列式掠空而过,护卫着这个空军大臣、曾经指挥海陆空三军的伟人……

游艇在滑铁卢车站靠岸了,丘吉尔的灵柩被送上由“不列颠战役”号改装的“温斯顿·丘吉尔”号特别列车,缓缓驶向丘吉尔的故乡。丘吉尔的遗体最后安葬在故乡伍德斯托克旁边的布赖顿教堂墓地,同他的父母和弟弟长眠在一起。

时光匆匆逝去,但英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这位伟大的首相。1973年11月,新修复的议会大厦落成时,高达3.66米的丘吉尔全身雕像也威严雄壮地伫立在它的正门前。2002年,在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生平大事年表

1874年11月30日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诞生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布伦海姆宫。

1881年就读于阿斯科特圣乔治寄宿学校。

1884年 从圣乔治贵族子弟寄宿学校转到布雷顿的汤姆逊学校就读。

1888年 从汤姆逊学校转到哈罗公学读书。

1893年 被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录取。

1895年通过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毕业考试。同年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去世。被任命为骑兵中尉军官,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服役,与同伴巴恩斯中尉一起赶赴古巴,以战地记者身份采访西班牙军队对古巴民族解放运动游击队的讨伐行动。

1896年 随所属第四骠骑兵团驻防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

1897年 以随军记者身份参加英印军队在印度西北边境地区对起义的游牧部落开展的军事行动,并亲身参加战斗。

1898年 《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一书出版。乘船赴埃及,加入在苏丹的英国皇家骑兵团。

1899年辞去军职,离开印度返回英国。前往奥德姆选区第一次参加竞选,但遭到失败。

1900年 《萨伏罗拉》、《从伦敦到莱迪史密斯》、《伊恩·汉密尔顿的进军》等书籍出版。当选为奥德姆地区的保守党议员。

1901年 到加拿大发表关于南非战争的演讲。

1904年在下院与保守党断绝联系。

1905年 被保守党取消其党员资格,参加自由党。谢绝担任财政部次官的邀请,就任殖民地事务部次官。

1906年 在曼彻斯特西北选区大选中当选为自由党议员。

1907年 出发作东非之行。

1908年 从东非返回英国。被提名担任商务大臣,并进入内阁。与克莱门蒂娜结婚。

1909年 向下院提出在几个适当行业建立工资协商组织的提案,获通过。

1910年 当选为自由党议员。就任阿斯奎斯政府内政大臣。

1911年 与麦肯纳交换职务,转任海军大臣。

1912年 在海军部正式建立作战参谋部。

1914年 在收到“德国已经对俄国宣战”的电讯后,下达海军总动员令。

1915年 在战时委员会上提出达达尼尔计划。被解除海军大臣职务,改任兰开斯特公爵郡(不管部)大臣。辞去内阁职务,前往法国前线参加战斗。

1916年 回英国参加下院关于海军预算的辩论。放弃军职,重新开始政治生涯。

1917年 被劳合·乔治提名为军需大臣。

1918年 再次在丹迪市当选为自由党议员。

1919年 在联合政府中就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敦促英国政府干涉俄国革命。

1921年 转任殖民地事务大臣。

1922年 在对土耳其的争端中持强硬态度。两党联合破裂,政府倒台,失去殖民地事务大臣职务。在丹迪市的大选中落选,遭到第一次失败。

1923年 在西莱斯特选区参加大选遭到第二次失败。

1924年 同自由党分手。在威斯敏斯特选区以“独立的反社会主义者”名义参加补缺选举遭到第三次失败。以“宪政主义者”名义代表保守党参加埃平选区选举获胜,就任鲍德温政府财政大臣。

1925年 重返保守党。

1926年 在下院作关于第二个财政预算的演说。

1927年 在下院作关于第三个财政预算的演说。当年财政预算赤字高达3650英镑。

1929年 参加埃平选区选举获胜,当选为保守党议员,但失去财政大臣职务。

1931年 与鲍德温政府决裂,宣布退出保守党。

1935年 在鲍德温国民内阁中任帝国防务委员会下属的空防研究委员会委员。

1937年 首相兼保守党领袖鲍德温引退,张伯伦继任。

1938年 由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举行慕尼黑会议,同意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激烈抨击慕尼黑协定。

1939年 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张伯伦邀请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

1940年 德军攻占挪威和丹麦,丘吉尔就任联合政府首相。

1941年 《租借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在大西洋上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谈,签署《大西洋宪章》。日本袭击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丘吉尔乘“约克公爵”号到美国再次同罗斯福会谈。

1942年 飞往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讨论进攻北非的计划。飞往莫斯科同斯大林会晤。

1943年 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访问北非会晤戴高乐。参加开罗会议。参加德黑兰会议。

1944年 “霸王行动”开始,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 参加雅尔塔会议。希特勒自杀,德国宣布投降。丘吉尔辞职,解散战时联合政府。

1946年 被授予功勋章。

1951年 重任保守党内阁首相。

1953年 在女王伊丽莎白三世的加冕典礼上被授予嘉德勋章,以表彰他对英帝国所作的贡献。

1955年 辞去首相职务。

1963年 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授予丘吉尔“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64年 90岁诞辰。

1965年 1月24日,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因病逝世,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