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写作最高效
9248500000022

第22章 写作技法(2)

初三的一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春去冬来,充实而紧张地时光匆匆而过。

刚进入初三,时值夏季,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入我心里,使我内心充满热情,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努力: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墨绿的树叶在热风中微微摇动,好像也在为我呐喊。

热烘烘的天气持续了不多久,习习的凉风便吹来了秋姑娘。还未进入总复习的我们慢慢开始褪去了当初的热情,我们开始懈怠,迷茫笼罩了我。脚下踩着厚积的落叶,我竟然变得没了目标。

终于,初三上学期末的一次测验结果像一根鞭子狠狠地抽了我。度过一个难熬的寒假,风似乎刮得更加厉害了,我终于清醒!冬季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使我不断努力,催我奋进。

慢慢地我进入了总复习,春天也在不经意间翩然而至,一切新生。春雨绵绵,雨滴轻叩着窗户,但我毫不分心,此刻的我正在为我的阳光而努力,因为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度过此刻的风雨才能迎接我的灿烂。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阳光灿烂的夏日就是我的季节!一切努力都因你是我的目标!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三年前的我在你面前下定了决心,三年后的我也正在为你而努力!阳光终将属于我,灿烂也终将属于我!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付出努力会有回报!总有一刻,彩虹天桥会架在我与属于我的季节间,让我通向风雨后的阳光!

这是一篇2010年江苏苏州中考满分作文,本文构思独特,从自然的四季联想到人生的四季,立意新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传,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股特别灵验的泉水,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但穿着考究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居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腿,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我只是想告诉上帝,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

的确,人的一生中总会失去许多,但同时也会拥有许多。拥有许多,固然令人欣喜,而失去呢?面对失去的事实,你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请以“面对失去的事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4.要学会选材

众所周知,修房子要根据需要选择建筑材料,做衣服要根据爱好、季节选择布料。同样的道理,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是习作的基础。

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印象不深。那么如何选材呢?

1.围绕主题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如论点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勤奋”二字成就事业的。如果挑选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论据,那扣题就不是很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2.真实典型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是要求写自己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灵感知,用大脑思考的材料。不能凭空捏造,天马行空;不能脱离自己的真实生活;更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会给人虚假的感觉。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真实,是写文章的重要前提。

“典型”指材料有代表性,最能突出文章主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地再现,表现真实的生活。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

对于记叙文的选材,同样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

4.材料要具体

要善于让具体事实、不要笼统地概述材料,要多一些人物描写、环境烘托,让你笔下的人或事物自己去说、去做、去哭、去笑、去想,去表现,而不是你取而代之去叙述,或仅空发议论和抒情。

幸福的泪

“冰棍——”她竭力吆喝着,嗓子干裂似地疼痛,费力地想咽口唾沫,可口中又实在挤不出什么。毒毒的日头丝毫不把它的威力收敛一点,她感觉皮肤火辣辣的难受。

“冰棍——”难道剩下这几根就卖不了了?她失望地用挂在车把上散发着浓浓汗腥味的毛巾抹了把汗又拼命地吆喝起来。过了些时候,那几根冰棍终于伴着买主的絮絮叨叨被买走了。她也顾不了那么许多,收拾好自行车急急地往家赶——丫丫可能放学了。

走到家门口,透过木栅栏。她一眼望见了丫丫,同时也看到了从灶里蔓延出来的火苗。丫丫正坐在一旁,一只手托着书。一只手拿着木棍专心致志地在地上画着。“丫丫,丫丫!”她大叫起来,赶紧扔下车子,冲向灶下。丫丫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跳了起来,她看见了火。却呆呆地不知所措。还是母亲胡乱扑打了一阵,火才灭了。丫丫怯怯地望着妈妈,带着哭腔喊道:“妈——”

她拉住女儿的双手。只见丫丫的小脑袋上的头发胡乱地攒成一个辫子,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惊惶,脸上一片片的黑,汗水顺着她的小脸一道道流下来,一件显得太小的花褂裹在她身上。她才九岁呀!母亲心里涩涩的,眼睛酸酸的,刚升起的满肚子火气在瞬间消失了。她俯下身,一把搂住了女儿,轻声对女儿说:“学费凑齐了,下学期你又可以上学了。”

丫丫听了妈妈的话,挣开妈妈,拿起地上的书边向屋里跑边说:“妈,饭快做好了,我去屋里看书去了!”母亲俯下身来,揭开锅盖,定定地望着满是热气的小米饭……

“妈妈!”母亲扭过头,丫丫捧着一只盛满水的碗出来了,手和碗之间还夹着一张纸。“妈,我早就给你凉上开水了,你喝了吧!”她看着过早懂事的女儿,一阵心酸,连忙接过碗,一口气灌下去一半儿。丫丫又递过那张纸说:“这是我上学期的成绩单,今天送来的。”母亲接过来,不用看,她知道那上面有什么,但她想看。愿意看。展开成绩单,那两个鲜红的“100”使一种自豪的情感完全占据了她的心,这与她卖完冰棍时的感觉竞相差那么远,这是别人无法体验的感觉,是她顽强地全力支撑这个家的支柱啊!她的眼睛湿润了,赶紧扭过身,泪珠一滴滴掉在了地上。

丫丫看着妈妈,似懂非懂:“妈,你怎么啦?‘哦,没,没怎么,妈高兴!”她摸着丫丫的头,满心的话语此刻只说出一句——“丫丫,好好学习……”

文中的小女孩虽然只有九岁,但在生活的艰难中,却过早地“懂事”了。她已经懂得了母亲的艰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母亲,分担家务,挤时间学习,而优异的成绩便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如今我国独生子女已占了大多数,优越的条件、长辈的疼爱,使他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容易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如何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这样的立意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

这篇习作选材很成功。在选材方面,作者选取“边做饭边读书”和“成绩单”这两个细节进行描写,当母亲看到孩子如此懂事、成绩如此优秀时,“泪珠一滴滴掉在了地上”,紧扣话题又真实可感,既典型又有力度。

1.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你会选择下列哪些材料。

(1)他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2)他有时因为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忘记了吃饭。

(3)他的问题特别多,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4)他的作业认真,都是“优”。

(5)他从不抄袭别人的作业。

(6)他一般不和同学交往,即使有也是为了学习上的问题。

(7)在课堂上,他举手是最积极的,而且敢于向老师表明自己的观点。

(8)他读过的书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体会。

2.请以“感恩”为题,选择材料。要求:确定中心,为文章选择恰当的材料,并写下材料的大概内容。

5.组材有方法

时常有学生抱怨自己的作文立意明确,材料具备,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恐怕是学生行文时缺乏较强的组材意识和能力所致。那么如何运用所选材料的进行组材呢?

1.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有一位同学在写《父辈》这个题目时,对父亲送“我”去上大学、帮“我”办入学手续及整理床铺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对其他同学的父亲的言行举止等作为一个整体略写,穿插其中,点面结合,有力地表现了父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厚望的主题。

2.类型多样法

同一声音听得太多,会使人感到单调;同一色彩看得太多,眼睛容易疲劳。文章也一样,也需要多姿多彩,因此在表现技巧上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3.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是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的有效办法。如唐弢的《琐忆》就是从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方面来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

4.剪辑重组法

所谓剪辑重组材料法是指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文段。择取时要注意材料间的相关联之处,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排列组合,以使行文自然,从而使得描述、议论或是说明的对象更具有广度和力度。所谓加工改造材料法是指在运用材料时不是简单地套用与移植,而是将所选材料改造变形而用之,包括形式上的改造和内容上的变形。形式上的改造是指对所选材料的语言、体裁、人称及叙述方式的变革,从而呈现出来的材料就显得较为新颖。内容上的变形是指对所选材料的内容进行想像、扩展和改写等。

5.并列组合法

几个材料相互并列,从不同的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可达到内容丰富、说理充分的效果。

选择中华魂

翻开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选择。

1.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2.王者的选择

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军之势奋力拼杀,江上飘来一叶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以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3.科学家的选择

你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的,美国人曾扬言“宁可毙了你,也不让你回中国”。而你却拿生命作赌注,毅然踏上了回国路。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要知道在美国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劳苦,而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你会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爱国,选择一颗爱国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文明着称于世,正是由于华夏儿女有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选择我们的优良传统,选择龙的精神,选择中华魂。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作者从不同角度选材,论证有力,值得我们学习。

请整理你所积累的材料,围绕某一主题,运用所学选材的某一种方法加以组织,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6.让开头更精彩

好的开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有兴趣阅读下去。开头要短小精悍,突出主题,还要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其实,作文开头技法有千姿百态,风格种种,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作文开头时单刀直入地亮明观点,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这样能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免去在大段文字中查找关键句子的麻烦,在总体上达到干脆利落、鲜明清晰的效果。如优秀习作《书趣》开头:“我欣喜,我庆幸,因为我有一笔属于我的财富。财富者,总不外乎精神和物质。而我的财富,却是书。”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

2.设问置疑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如《生命的色彩》:“我时常不由自主地想:什么是财富呢?是财大气粗?不!是生活优越?不!是权倾四海?不,都不是!那么,财富是什么?我的财富又是什么?百思不解时,我缓缓开启了记忆的闸门……”这样的置疑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这种开头技法在考场作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3.联想回忆法

因某人、某事或某物而引起联想的一种形式,在作文中采用联想回忆的方式来开头,一方面能迅速打开思路,另一方面也使文章充满诗意,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在《我的承诺》这篇作文中,作者开头写了眼前熟悉的景象,然后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了爸爸当年送自己上学的情景。这里依旧熟悉,青润敦厚的庄稼地像灵巧少妇手中的织毯,网罗着淡远的青山、岑寂的树林和疏落的村庄。这勾起了我的思绪,我依稀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走在田间小路上,后面跟着一个懵懂的少年。

4.名言警句法

巧妙地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如习作《心灵的守望者》开头引用诸葛亮的话:“着名的军事家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巧用修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