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正能量
9245900000009

第9章 进步正能量(2)

在清华,能够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在忙碌着,能够看到他们的进步,每隔一段时间你就能够感觉到他们的精神面貌与之前相比有所不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清华,所有的学生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且,每个人都过着如同“苦行僧”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清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取得成功的原因吧。

清华有很多大师都是依靠自己不懈努力最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朱自清是这样,王国维也是这样。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学习,都在进步。也正是每天的进步才成就了他们日后的成功。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西华·莱德先生是二战时期非常出名的作家兼战地记者,他在《读者文摘》上发表过一篇关于自身经历的文章。他这样写道:在他曾经收到过的忠告中,最好的忠告就是“坚持走完下一里路”。他在文章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几个同事搭乘一架飞机去往战场。在飞行的途中,飞机出现故障,他们不得不从一架破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迫降在缅印交界的一处热带丛林里。当时唯一能自救的办法就是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前往印度,全程长达140英里,他们要在8月太阳的暴晒和季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的侵袭之下,翻山越岭。当他们走了一个才小时之后,西华·莱德的脚就被一只长统靴的鞋钉给扎破了,傍晚时候,他的双脚起了像硬币般大小的血泡。当时他们以为自己要完蛋了,但是又不能不走。为了能在晚上找个地方休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所有人都硬着头皮坚持往前走。他们以一英里为目标坚持走下去,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在文章中他还说到一件事:当他把其他工作推掉,开始着手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心一直定不下来,他差点放弃一直引以为荣的教授尊严。最后,他强迫自己只去想下一个段落应该怎么写,而不是下一页要怎么写,当然更不是下一章。整整6个月的时间,除了一段一段不停地写之外,他什么事情也没做,结果居然写成了。

在文章发表的几年之前,西华·莱德接了一件每天写一个广播剧本的差事,写到最后竟然一共写了2000个,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如果当时他签了一张“写作2000个剧本”的合同,一定会被这个庞大的数目吓倒,甚至会把它推掉。好在只是写一个剧本,接着又写一个,就这样日积月累写出了这么多。

“坚持走完下一里路”的原则不仅对西华·莱德很有用,对每个人都很有用。一个人的人生中一定有过很多类似的境遇,或许它不会像西华·莱德先生在战场附近遇到的麻烦那样攸关生死,但是无疑都需要你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不想在“雨林中睡觉”,那么就必须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就算丢了鞋子,伤了脚,也要在烂泥中坚定地走下去!

因此,当一个人确定了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向着目标一点一点地靠近,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这样才能让自己积累到超强的正能量,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有恒心,每天都比昨天做得更好一些,学得更多一些,就能够离成功更近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点。清华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每天都在不断地努力,所以才会走向辉煌,成就清华的赫赫威名。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唯一捷径

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拥有无数的荣耀。这是因为,每一个清华人都清楚地认识到,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成功是需要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一个人沿着一条道路行走时,想要到达终点就必须尝试用各种方法向终点靠近。可以步行,也可以骑马,使用的方法不同决定的只是成功的快慢。如果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在这条路上走走停停,那么就算别人步行前进,总有一天也会超越骑马的人,率先到达终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北方大片故土沦陷,很多学校都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中国最顶尖的三所学校清华、北大、南开决定联合西迁组成联合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在西南边陲之地——云南,于短短8年的时间中培育、凝聚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最顶尖的人才,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精华的一部分。随意翻开联大师生名录就能够发现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来,比如陈寅恪、吴大猷、钱锺书、周培源、梁思成、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

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被迫迁移的西南联大,生活有多么艰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当时国土大片沦陷,大多数西南联大学生的家都在沦陷区,这使得这些学生大多都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当时政府发放的贷金来维持生活。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粮食等战争物资的价格猛涨,不仅学生们的贷金无法解决温饱常常挨饿,就连联大教授们的工资也同样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学校食堂只能用陈米做饭,其中常混杂着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学生将之戏称为“八宝饭”。

教授也跟学生一样吃不饱饭,于是,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们组成了种菜小组,他们推举植物学家李继侗来当种菜小组的“组长”,生物系的讲师沈同当“种菜助理”,所有教授共同出力,松土、浇水、防虫、施肥,等到蔬菜丰收的时候,大家吃起来感觉格外香。

在西南联大的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生宿舍屋顶是用茅草盖的,在昆明这个多雨的地方,每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水,睡在上铺的同学,不得不把脸盆、水桶、饭盒都拿出来接水。教室的环境略好一些,屋顶是用铁皮做的,但是当暴雨来临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声如击鼓,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就听不见。

陈岱孙是法商学院教授,他以完美掌控讲课时间出名。每次他上课,讲完了计划要讲的内容后,说一声“下课”,学校的铃声立刻就打响了,历来如此,从无失误,令人啧啧称奇。然而暴雨常常打乱他的上课计划。有一次,他正讲到兴起,突然一阵急雨来袭,声音大如击鼓,他没有办法继续讲下去,无奈,只能停下,略作思考,随后他走到黑板前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学生大笑不止。更多的时候,老师们的课是被敌人飞机的轰炸打断的。一旦听到防空警报,老师们就必须立即下课。

正是由于生活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的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形成了刚毅坚韧的性格和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优良风气。

在西南联大的历届毕业生中,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等8人获得过中国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4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27人担任中央研究员院士,154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校长。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解体,被清华尊称为“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带领清华学生重新建立清华大学,将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延续到了清华。在秉承了西南联大优良学风的基础上,清华又以自身独有的文化传承,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当世顶尖的人才。

清华正是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西南联大艰苦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一个茁壮发展的成长期。在敌机的轰炸中,在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中,清华人始终不忘坚持学习,最终守得云开见明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华的发展史告诉人们,想要成功,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清华告诉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一存在的捷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脚下的路。但是,不论用什么样的走法去走,都必须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只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值得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奋斗下去,这样,终有一天会走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