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9244300000020

第20章 舍弃:没有什么不能舍弃(2)

如果说诸葛亮与刘备的舍得是一种战略和无奈之举,那么秦穆公的舍得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高尚。史载秦穆公有一次丢失了自己的驸马,岐山附近的三百多百姓拣到这匹马后,竟把马杀掉,吃了肉。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后,准备绳之以法。秦穆公却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说完便命人赦免了这些人,并赐酒给他们。这些人喝完酒,都惭愧的走了。三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兵团团围住,情势非常危急。正在这时,只听外围有人喊道:“咱们可得为君王拼死作战,以报当年食马赐酒的恩惠。”原来是那三百多百姓听说秦穆公被围,个个拿着武器,拼死作战,来救秦穆公。在这些人的奋力冲杀下,秦穆公不仅冲散了包围,幸免于难,还打败了晋国,俘获了晋侯。

当时的晋侯是晋惠公,他姓姬名夷吾,是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在历史上,晋惠公虽然也不是什么昏庸之人,但明显不能与他的老爸与老兄比,尤其是在舍得这一方面。

先说晋献公。他在位共26年,期间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绝对称得上“有作为”。不过晋献公为后人所熟知,更多的还是因为那个著名的成语——假道灭虢。虽说当大夫荀息一开始提出让晋献公把自己心爱的宝马和宝玉送给贪小便宜的虞国国君时,晋献公也很舍不得,但当荀息说您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时,他立即便心领神会,采纳荀息的计策,很快便把两个小国并入了晋国的版图。

至于晋文公重耳,那更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早先他的另一个兄弟姬卓子被太傅里克所杀时,里克就想把他推出来继位,但他深知当时的晋国王位根本就是个烫手山芋,因此不为所动,宁可继续流亡。后来,晋惠公自取其辱,被秦穆公所擒,他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继位,而且不久就在战场上“退避三舍”,以报恩的名义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执天下诸侯之牛耳。

那么,秦穆公又为什么要与晋惠公开战呢?原来,当年里克被重耳拒绝后马上便迎立了还是公子的晋惠公。他听到消息,马上就要启程,但跟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献计说不如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即位。晋惠公言听计从,并承诺秦穆公,事成之后会把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同时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自己做了国君后不会忘了他的功劳,将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然而等秦穆公发兵送他回国,大权在握后,他却背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并且杀掉了里克。只因当时的秦穆公远不像后来的秦国国君一样如狼似虎,里克又是个杀过两任国君的人,他的做法也符合晋国的利益,因此也称得上举止得当,但是经此一役,国际国内人心已经尽失。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了粮食危机,晋惠公不得不厚着脸皮请求秦国卖给自己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百里奚的建议,不计前嫌,派了很多船只往往晋国运粮,解了晋惠公的燃眉之急。可巧,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秦穆公自然而然地请求晋国卖粮食给自己。但晋献公与众臣讨论了很久,最后却得出一个结论:这事不能答应,不然就是助长秦国的力量,给自己找难受。结果等秦国渡过灾荒之后,秦穆公便率大兵伐晋。初时晋惠公虽取得了局部优势,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士兵们根本不卖力,这就给了秦穆公喘息之机。等秦穆公冲出重围后,晋惠公的战车偏偏又陷在了泥里,晋惠公急命车夫把战车赶出去,但车夫却发起了脾气,任凭晋惠公如何喊叫,就是一动不动,直到晋惠公做了秦军的俘虏。

纵观上下文,与其说晋惠公不懂得舍得之道,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说他没道德。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们其实并不指望他们舍什么,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别动不动就把那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拼命往怀里揣。然而除非他们自己顿悟,谁又能劝得了他们呢?相信他们迟早会像晋惠公一样,一点一点地走向失道寡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3.要舍得,也要割舍

现实社会中,大家都乐意做“加法”,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加分,比如积累知识、积累财富、积累人脉等等,而不善于也拒绝做“减法”,使生活的过程变得非常沉重非常累。其实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不要去苛求尽善尽美,要舍弃一些东西,给心灵一点空间,给人生一些思考的余地。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前面讲过舍得,那么什么又是割舍呢?简单来说,舍得是循环的,舍是为了得,而割舍则是一次性的,舍了就可能再也得不到。可想而知,割舍意味着更大的痛苦,需要更大的魄力。

割舍本是禅语,也称断爱。佛经中记载,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讲:“比如有一个人,他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他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无桥,他便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

接着,佛祖说:“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断爱。”

“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

佛祖说:“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佛经上还说,“断爱近涅盘”,“涅盘”就是修成正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有所转机,有所成就。相反,不懂得割舍的人,就像那个扛着船前行的人一样,只能是因爱负累,因爱生害。

但是,我们又不能统统舍弃,因为即便是涅盘的高僧大德,也离不开一些基本所需。割舍,只限于那些多余的东西。

那么什么又是多余的东西呢?说实话,这很难定义。我们只能笼统地说,或者说我们只能拣最重要的说——很多东西对生命来说,都是多余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湘江地区的百姓都擅长游泳。有一次,秋洪暴涨,几个人乘一只小船横渡湘江去做生意。但船到中途突然漏水,大家赶紧弃船,游水过江。其中一人气喘吁吁,远远落后。一个同伴问他:“往日你不是游得最快的吗?今天怎么了?”那人回答:“我腰里绑着一千文钱,太重了,游不快。”同伴劝他:“水这么大,你赶紧把钱解开扔掉吧,不然恐怕游不到岸上!”那人不作声,也不扔钱,继续划水。但钱实在太重,他划得越来越吃力,游得也越来越慢。不一会儿,同伴们都已经到了对岸,而他还离岸有一段距离,看他精疲力竭的样子,大伙儿都劝他赶紧把钱扔掉,但他仍不肯听,坚持慢慢游,最终淹死在了水中。

以往说到这类故事,人们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要钱不要命啊!其实这么说并不尽然,实际上,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既想要钱,又想要命。他只不过是高估了自己的泳技,同时也低估了洪水的威力而已。

在历史这场大洪水中,由于不懂得割舍而被无情溺毙的人不在少数。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

用今天的话说,刘玉娘进宫前是个天涯歌女,从小跟着她父亲江湖游医走南闯北,后来在战乱中被李存勖的将领袁建丰掳走,袁建丰见她貌美艳丽,又有才艺,便把他献给了李存勖。刘玉娘从婢女做起,又勤于学习,掌握了吹笙等技艺,加之她工于心计,最终成为了李存勖的妃子。后来,为了做正宫,她还狠心地赶走了失散多年后找上门来的老父亲,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娘家。

刘玉娘做上正宫不久,曾经无比英明的李存勖便开始堕落,他听信宦官之言,将国家的财赋划分为内外府库,州县供奉的钱财纳入外府库,充当军事和政治费用;藩镇贡献的钱财则送入内府库,专供皇家进行酒宴、游玩和赏赐伶人所用。在五代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把钱都划入外府库都不够,但在李存勖的授意下,后唐的外府库是长期性的枯竭,陷入经费紧张,而内府库的钱财却堆积如山。刘皇后身为国母,非但不加劝止,反而乐享其成,甚至视为己有,哪怕国家再需要钱,也不愿意拿出分毫。

公元925年,算总账的时候到了。李存勖派出去平叛的士兵硬逼着“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嗣源当了皇帝。庄宗亲率大军平叛,不料李嗣源的魅力实在太大,不仅吸引了很多地方节度使加盟,庄宗的士兵也纷纷开小差。趁着士兵还没跑完,庄宗赶紧班师回朝,准备等儿子指挥的伐蜀大军回来再进剿李嗣源。次年三月,李嗣源的先锋石敬瑭兵临汜水关下。庄宗大怒,决定亲自率军镇守。但此时庄宗的军队已经严重缺饷,大臣们建议皇上打开国库慰劳士兵,庄宗倒是同意了,但掌握着国库钥匙的刘皇后却根毛不拔,宰相豆卢革无奈之下表示先跟刘玉娘借点钱,先解燃眉之急,日后再如数补还。刘玉娘仍是不肯借钱。豆卢革再次开口时,刘玉娘干脆回屋把三个皇子领了出来,说你去把他们三个卖了犒赏将士们吧!这种刁蛮撒泼的做法让士兵们又气又恨,更多的人投奔了李嗣源。大臣们都指望庄宗能说说刘玉娘,但庄宗始终没有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庄宗以往最宠幸的伶人们也不爽了,他们一路杀奔内宫,庄宗虽然和近侍们杀了数百名乱兵,但自己也中了流矢。在这种情况下,刘皇后非但没有好好护理庄宗,反倒和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在最短时间内勾搭成奸,二人在骑兵的掩护下带着大批财宝逃到太原,但守城的官兵看到他们连门都没给开。不久,李存渥被部下杀死。走投无路的刘玉娘只好取出一部分钱财,建了座尼姑庵,做了尼姑。但新登基的李嗣源不肯放过这个误国的昔日皇后,不久便派人结束了她吝啬而又残忍的一生。

明皇末代皇帝崇祯的岳父大人与刘玉娘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有得一拼。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崇祯照样遇到了国库空虚的难题。但崇祯知道,自己那些大臣们一点儿也不空虚。于是便号召大家捐款。但号召了半天,只有内阁首辅魏藻德拿出了一百两银子,其余人则表示正在“筹措”。崇祯哪里等得及?这时太监王承恩(就是后来陪他上吊的那个)出主意说,不如找人带头示范,并提醒说国丈周奎就是最好的人选。国丈捐了,他们再不捐,您就算抄他们的家也师出有名。崇祯表示同意。但周奎不同意,转而向自己的女儿求救。要说这周娘娘倒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也没有指望自己的老爹能铁公鸡拔毛,而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甚至还找宫女们借些了些,凑了一万两,派太监悄悄送到周奎那儿,让他像捐自己的钱那样捐出去就行。谁知这个周奎见了别人的银子也心疼,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交战,他最终扣下了七千两,只捐了三千两……

关于周奎的最后命运,史书上没有交待,但想来好不到哪儿去。我们通过魏藻德的命运,即可推知一二:北京城破后,魏大人立即被刘宗敏抓获,要求只有一个,跟崇祯几天前的要求一样——捐款助饷。魏藻德在严刑拷打之下交出了白银数万两,但刘宗敏根本不信他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照打不误,最终被活活打死,死前还惨呼悔当时不为国尽忠云云,其子随后也被杀死。

对刘玉娘、周奎、魏藻德等不懂割舍的人来说,割点钱、割点东西,往往就跟割他们的肉似的。但他们最后无一不遭受了更残酷的命运宰割,即使想割舍,都舍掉,也已不能。可见该割舍的总要割舍,只不过是由谁动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