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9238200000007

第7章 高加索的戎马生涯

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托尔斯泰

(一)

离开喀山后,托尔斯泰兄弟两人先到萨拉托夫,然后再到阿斯特拉罕,一直沿着伏尔加河南下。先是骑马,后来又坐船,一路饱览了这条“俄罗斯母亲河”两岸迷人的风光。

托尔斯泰觉得,这段旅程和这种旅行方式“非常富有诗意和魅力”,“可以写一本书”。晚年时,他还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阿斯特拉罕是个港口城市,位于伏尔加河与里海的交汇处。托尔斯泰兄弟俩从阿斯特拉罕坐驿车前往高加索驻地。这时,一直为托尔斯泰所神往的高加索大自然终于拉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托尔斯泰第一次看到了大山,感到惊心动魄。在他的小说《哥萨克》中,他通过奥列宁的眼睛对此进行了入神的描写:

第二天,清新凉爽的空气把他从驿车上拂醒了。他漫无目的地向右方望去,早晨是透彻的明净。忽然,在距离他二十步开外的地方,乍一看去,仿佛是一群轮廓柔和的雪白的巨大的东西,它们的顶端衬着远方的天空显得奇异的、分明的、轻巧的边缘。当他弄清楚他和山与天空之间离得那么远,群山是那么庞大时,当他感觉到这种美是怎样的无限时,他惊呆了:这怕是幻境、是梦境吧……

三天后,托尔斯泰兄弟两人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旅途生活,到达了尼古拉服役的炮兵部队驻地斯塔洛格拉多夫。在当晚的日记中,托尔斯泰写下了对生活的茫然和心中涌动的写作欲望:

“我怎么到这里来了呢?不知道。又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写很多东西,写从阿斯特拉罕到这个镇的旅途见闻,写哥萨克人,写鞑靼人的怯懦,写草原……”

在尼古拉部队驻地的附近,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捷列克河。在河的左岸有许多原始森林,稍后则散落着一些格列宾哥萨克人的村子,斯卡亚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河的右岸地势低洼,长着茂密的芦苇,那里有已经归顺俄国但仍然不平静的车臣人村庄。距离驻地不远处的森林和峡谷中,还隐藏着许多反抗俄军的山民。

沙俄的军队与高加索山民之间的对峙由来已久。从18世纪起,沙俄就企图兼并东高加索和北高加索地区。到19世纪上半夜,沙俄军队更是加紧了对高加索山民的讨伐。1834年,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车臣人和达吉斯坦人推举沙米尔为他们的宗教和军事领袖,有组织地抗击俄军的入侵,并屡屡获胜。

1845年之后,俄军开始以更大的规模向高加索推进。他们砍伐森林,打开通道,广筑堡垒,步步紧逼,迫使山民躲入深山峡谷之中。

然而,山民们的反抗并没有为镇压下去,这里仍然经常发生山民同哥萨克人、同俄军士兵之间的冲突,气氛十分紧张。

当时,托尔斯泰还不清楚这场战争的性质,只是认为高加索应该属于俄国,俄军对山民的讨伐也是必要的,只是感觉采取的手段过于残酷。他甚至为此还设想了一个“和平政府高加索”的计划。当然,这也只是空想而已。

来到高加索不久,托尔斯泰还跟随一支俄军小分队参加了一次讨伐山民的战斗。在这次夜间偷袭中,双方都有伤亡。

这一切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由马尔林斯基等人的小说所激起的浪漫主义幻影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全身心地融入到一个真实而又多彩的高加索世界中。他热爱高加索那独特而又迷人的风光,对哥萨克村民也产生了由衷的好感。

(二)

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阶层。在16世纪前后,一些不堪忍受农奴主压迫的农民,以及一些因反抗社会而遭到迫害的人们,陆续逃亡到当时俄国的偏远边疆地区,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随着人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了相对自治的、既务农又习武的群体。

这些热爱自由、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们,对沙俄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俄国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和普加乔夫都来自顿河哥萨克地区。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沙皇政府对哥萨克采取了收买的政策,为哥萨克各级军事首领封官进爵,并免去所有成年哥萨克男子的赋税。但是,他们必须服兵役。这样一来,哥萨克反而成为沙皇政府对内镇压起义、对外扩张的工具。

高加索一带的哥萨克人是从顿河迁居来的,他们与当地的山民相处融洽。但沙皇政府为讨伐山民,将哥萨克也拉入了战斗,导致哥萨克与山民的关系也紧张起来。不过,如托尔斯泰所写的那样,“哥萨克对杀死他们弟兄的山民骑手的憎恨,还不如对驻在那里保护他们村庄的、但抽烟熏臭了他们房子的俄罗斯士兵的憎恨来得强烈。他们敬重敌人——山民,但蔑视俄罗斯士兵,视他们为外人和压迫者”。

哥萨克人往往具有诚实质朴、粗犷善战、勇敢豪放的性格。托尔斯泰在高加索结识的叶皮什卡老人,就是典型的下层哥萨克人。后来,托尔斯泰将他作为叶罗什卡大叔的原型写入他的小说《哥萨克》中。

叶皮什卡是尼古拉的房东,村里人都称他为叶皮什卡大叔。托尔斯泰兄弟都很喜欢他,爱听他唱歌和弹三弦琴,更喜欢他一边喝酒,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的经历和昔日哥萨克的生活。

很快,托尔斯泰就与叶皮什卡大叔成了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一起外出打猎。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时,叶皮什卡大叔说:

“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忧伤过,将来也不会忧伤……人死了,不过是坟头长草。死期到了,我就去休息,不再打猎;而活着时,我就唱歌、游逛,让心情舒畅。”

老人与大自然的接近和豁达的生活态度,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托尔斯泰在离开斯卡亚村时,与老人深情话别,还送给老人一件饰有丝带的大衣。

在高加索时,托尔斯泰还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萨多·米歇尔比耶夫。萨多出生于富裕家庭,他的父亲非常富有,但又相当吝啬,宁可把钱藏在地窖里,也不给儿子。萨多需要钱时,就到敌人那里去偷马匹和牛。他这样做并不是贪心,而是因为这是“首要之事”。最大的强盗,最受尊敬,所以萨多还被他周围的人称为勇士。

萨多经常到托尔斯泰所在的军营中玩牌,那些俄国军官们总是捉弄他。托尔斯泰看不过去,多次帮他识破骗局,因此赢得了萨多的信任,两个人也结交为好友。

托尔斯泰刚到高加索不久,就因为赌博而输了一大笔钱。由于当时无力全额偿还,他只好开具期票。在高加索,托尔斯泰经常因为债务而苦恼,甚至打算拍卖掉波良纳的部分产业来还债。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萨多知道了。几天后,托尔斯泰收到了大哥尼古拉的来信,尼古拉在信中告诉他:

“萨多前几天来看过我,他从诺林那里赢到了你的期票,把它们带给了我。他非常高兴,并且不断问我:‘你觉得怎么样?我这样做,你弟弟会不会高兴?’他对你真是很有情义,我现在非常喜欢他了。”

这件事让托尔斯泰非常感动,他始终都不能忘记这位勇敢、爽直、赤诚相待的朋友。

(三)

在高加索的大自然和普通人的接近,让托尔斯泰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曾经生活过的贵族社会似乎已经离他远去,他开始相信,“幸福的生活就在大自然中”,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当时的托尔斯泰甚至严肃地考虑过,要“扔掉一切,在哥萨克人中间落户,买一所小房子和几头牲口,娶一个哥萨克姑娘为妻”。可以说,这正是托尔斯泰平民化思想的发端。

但是,托尔斯泰的出身、地位和过去生活的经历,让他又不可能完全与普通哥萨克人的生活融在一起,他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个幻影。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之下,托尔斯泰决定参军,到军队中去建功立业。于是在1852年1月,他正式入伍,成为一名炮兵军士。同年3月,托尔斯泰获得了士官的任命书。

然而,军队的生活也没有给托尔斯泰带来真正的快乐。他周围的那些军官大多粗野放荡,整天酗酒、赌博,过着糜烂的生活。托尔斯泰虽然偶尔也放纵一下自己,但在精神上却与那些人格格不入,内心十分孤独。而那些军官们也将他视为怪人,当年一位曾与托尔斯泰共事的军官回忆说:

“他很高傲,别人都在饮酒作乐,他却一个人坐着一旁看书。以后,我还不止一次看到他——他还是在看书。”

在那个时期,托尔斯泰确实看了不少书,也思考了许多问题。他仍然坚持着过去那种自我剖析的习惯。可以说,年轻的托尔斯泰仍然在顽强地提高自我和探索人生。

对托尔斯泰来说,在高加索生活的几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确立了他毕生都要为之奋斗的事业——文学创作。这一时期,他除了大量阅读作品和随时记录高加索的生活印象之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

在刚到高加索一个月时,他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道:

“明天开始写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所说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他在莫斯科时就已着手构思和动笔的《童年》。此后一年,他一直都在认真地进行创作。

托尔斯泰给自己制订了一些创作原则,如不从善良、聪明、愚蠢等抽象概念去描写人的性格,而是从活生生的印象中去写具体的人。在创作时,也必须真诚,声音要发自自己的肺腑,哪怕这种声音是最平凡的,这样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必须删掉作品中一些不清楚、琐碎和不恰当的地方,即使它看起来很不错;必须抛弃写作不加修改的念头,多改几遍也无妨;等等。

《童年》的写作并不顺畅,托尔斯泰总是感觉有不满意的地方,有时甚至认为“写得简直太差了!文字太粗,思想太少,还有无法原谅的空洞”;然而有时他又心花怒放,觉得“写得不错,有不少精彩的地方”。

1852年7月2日,在经过四易其稿后,《童年》这部小说终于完成了。第二天,托尔斯泰就将稿子寄给了彼得堡最好的月刊《现代人》杂志编辑部,作者署名是“列·尼”。他在给杂志主编、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信中说:

“我翘首盼望您的裁定,您的裁定要么是鼓励我继续从事我所热爱的事业,要么就是将我的全部手稿付之一炬。”

等待是煎熬的,托尔斯泰每天都度日如年。8月29日,托尔斯泰终于收到了涅克拉索夫的回信。信中写道:

作品已经拜读。它写道十分有意思,因此我决定采用。……在我看来,作者是有才华的。无论如何,作者的思想倾向、故事内容的质朴和真实性都是这部作品不可多得的优点……

所以,我请求您将续稿寄给我。无论是您的小说或是您的才华,都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还建议您,不要再用简写字母来掩盖自己,请干脆用您自己的真实姓名来发表文章,如果您不是一位偶临文坛的过客的话。

这封回信让托尔斯泰欣喜若狂,他甚至在收到编辑的来信后,“兴奋得像个傻子”。毫无疑问,作为当时俄罗斯文学界享有盛名的着名诗人和杂志主编,涅克拉索夫诚挚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与鼓励,有力地消除了长期以来托尔斯泰对自己文学才华的疑惑,也坚定了托尔斯泰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不久,《现代人》杂志第九期(1852年11月版)上就刊出了托尔斯泰的小说《童年》,题目改为《我童年的故事》。

小说一经刊出,立即在俄罗斯引起很大的轰动,许多报纸和杂志都纷纷刊登文章赞扬。《祖国记事》杂志的一篇文章说:

“如果这是列·尼先生的第一部作品,那么,不能不祝贺俄罗斯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位出众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