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09

第9章 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7)

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不到10%,2004年达到60%,2005年超过了63%。据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欧盟、美国和日本依然是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都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的对外高依存度还表现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比如在出口问题上,早在2002年中国的鞋类产量为60多亿双,出口就达43亿双,出口率近71%;DVD的产量为8700万台,国内仅消费1400万台左右,出口依存度达84%。此外,皮鞋、照相机、电冰箱、彩电和空调的出口依存度也都高达45%以上。

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不断加大,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活动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出口导向型”或者“外贸导向型”的。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高了,经济安全的问题就大了,因为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不能不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避免受制于人的问题。

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虽然它源于资本扩张的需求,但它毕竟促进了工业文明乃至科学技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全球交流。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工业化大生产的思想,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现实启示我们:今天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政策,是主动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全球化的一种选择,高指数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大生产——全球化,决定了中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必须紧密围绕“生产资料—生产力—产品—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渠道”这样一个循环链,自觉运用全球化的视角,从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产品市场安全、产品生产地安全、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安全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处理国家安全问题,在思考国家安全问题上实现战略性转变。崛起的中国尤其应当考虑如何确保自身在全球化“大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中国在“大流通”中的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安全的重要保障。

全球化、“走出去”·呼唤海权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是中国自觉融入全球化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崛起的保证。印度洋、太平洋是中国“走出去”政策实践的海上生命线,“两洋”通道与中亚、中东、非洲、拉美四大生产资料来源地和产品市场密切相关。

地球总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就占了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058%。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海洋。随着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海洋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于1993年正式确定了“走出去”的政策,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出进一步“走出去”的号召。中国要“走出去”,无非向北、向西、向南三种选择。历史上,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经历了唐以前的“东西向”到宋以后的“南北向”的转变。由于北部是大漠,西面是戈壁,东边是大海,“向南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必然。当然,由于历史上农耕经济就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中国虽然先于西方国家进行了远海航行,但并没有把海洋作为国家利益进一步拓展的主要途径,清王朝以前的“向南发展”最终止于中南半岛。

“向南发展”是一个模糊概念。就中国而言,方位意义上的“向南发展”,首先是指中国境内的南部方向——东南、中南、西南。其次,是指中国境外东盟10国和南亚6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意向意义上的“向南发展”,是指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目前,北美、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矿产资源来源地和产品市场;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地;澳洲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来源地;东北亚、东南亚和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经海洋走向全球的贸易往来占中国经贸总量的90%左右。其中,通过南海——印度洋走向中东、非洲、欧洲的占56%,通过太平洋走向南、北美洲的占31%。

今天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现代条件下的工业化大生产,它的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源、全球调配、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全球贸易、全球流通。目前,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3%~4%的森林资源,养活着22%的世界人口。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的40%。所以说,我们是一个资源贫困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就使我们在资源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正是由于实行“走出去”政策、坚持“向南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1月底达195万亿美元),第二大出口国,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投资对象已达17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银行报告,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已达20%,仅次于美国的298%。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这就使中国在全球面临着三个现实的安全问题:一是生产资料来源地安全,二是产品市场安全,三是流通渠道安全。随着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海外华人华侨数量的不断增多,海外国家利益、海外公民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利益分布广泛

国家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生存角度讲,政权、主权和权益是核心问题;从发展角度讲,生产资料尤其是能源、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是核心问题。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实行“走出去”政策十多年来,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海外能源

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纯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外能源关系中国生存与发展。有人说21世纪是“文明的冲突”的世纪。还有人说,21世纪是水资源争夺的世纪。国际上资深的全球安全和防御分析家迈克尔·T·克莱尔在《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一书中预言:“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在21世纪挑起国家之间的冲突。”当然,为争能源而打仗那已是历史,但能源确实是21世纪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能影响一些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超级石油买家,影响全球能源流动,中国改变世界石油格局”,这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早在五六年前的一个通栏标题。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首席经济分析员曾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每年生产原油16亿吨,而年需求量为22亿吨。“中国现在对能源流动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是在亚洲,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世界能源市场的重心都在转移。”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则称,到2030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从2002年的34%激增至80%以上。

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地区、北美等四大区域。这四大区域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超过世界总量的823%。目前,世界上有中东(截至2006年底数据,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7427%)、非洲(占1172%)、亚太(405%)、欧洲(占1444%)、中南美洲(占1035%)、北美(占59%)等几大产油区,产量最大、油质最好的仍是中东地区。美国进口石油的25%、日本进口石油的80%、印度进口石油的70%、欧洲进口石油的40%均依赖中东地区。因此,中东地区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大国关注能源的重点地区。

目前,中国海外石油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有五大油源:一是南美,有秘鲁的鲁塔拉腊油田第七和第六区块的开采权,在委内瑞拉有两块边际油田的开采权;二是北非和西非,中国235%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在苏丹南方黑格里、穆格莱德盆地、富拉等有石油开发项目,在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也有一些勘探开发项目;三是中东,在沙特、阿曼、伊朗、科威特、也门、伊拉克等国有石油开发权;四是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油气供应项目;五是东南亚,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等国有石油份额。我国政府为推进石油战略,早在80年代就设立了三大国营石油公司,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取得了阿塞拜疆里海沿岸一处油田50%的权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从沙特阿拉伯的一家石油公司手中收买了哈萨克斯坦北哈萨克油田35%的权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西班牙一家石油公司手中买进了该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石油权益,还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开采权益;紧接着买进了东加里曼丹一处油田40%的权益,买下了印度尼西亚天然气田的权益。上述情况,仅是中国海外能源布局之一斑。

——海外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在境外设立了数千家分支企业,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调查表明,中国海外投资项目包括伊朗(40家)、非洲国家(200多项农业项目)、尼日利亚、越南(434个项目)、墨西哥、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摩洛哥、日本、英格兰、泰国、巴拿马、埃及、孟加拉国、俄罗斯等。

——海外市场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产品市场遍布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五大板块。全世界40%以上的电脑显示器是在中国生产的,全世界消费的25%的洗衣机、80%的拖拉机、70%的丝绸和60%以上的青霉素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时期以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正在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中国在欧洲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广东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公司,民间投资者德隆公司购买德国道尼尔飞机制造公司,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组成了名为TTE的合资公司,中国海运业巨头中远公司收购比利时安特卫普一家港口公司25%的权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买下英国的“陆虎”汽车公司,等等。这些大宗“买卖”,都是中国海外投资、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非洲已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一个大市场。除生活日用品外,中国出口非洲的主要是轻工、机电、农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深受非洲国家的欢迎。同时,非洲也是中国在海外的重要劳务市场和投资场所,是中国开展工程承包时间最早、效益最好的地区。另外,北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拉美等地也都是中国重要的市场。问题的关键是,全球的市场就那么大,中国作为“后来者”,尽管给那里的民众带来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必然要招致来自多方面的反对与抵制。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副所长穆莱齐·姆贝基就说:对南非来说,中国既是一个诱人的机会,也是一个可怕的威胁。我们卖给他们原材料,他们卖给我们制成品。结果可想而知,即南非出现贸易逆差。2004年9月,南非最大的工会组织威胁说,要联合抵制正在进口廉价中国产品的零售商,该组织说“这使国内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海洋渔业

目前,中国在全球海洋渔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中国的海洋渔业能力还不强,但已有近两千条渔船在世界各大海洋从事捕捞业,为中国也为世界渔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海洋渔业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海洋渔业安全。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海洋渔业船舶遭遇过不少海盗袭击、恐怖袭击,甚至有时还莫名其妙地遭到一些国家政府机构的刁难。最典型的是,2003年3月中国的“福远渔225”号渔轮在孟加拉海域遭到8艘海盗船的围攻,7月22日中国两家公司的5艘渔轮同一日在亚丁湾海域遭到海盗抢劫;2006年4月26日,一艘中国渔船在南海遭到海盗袭击;2007年5月以来,在非洲之角索马里连续发生6起海盗袭击,18名中国大陆船员被劫持。另外,2004年11月19日,9艘中国渔船以及219名中国渔民在秘鲁海域遇到麻烦,被秘鲁海军押送到秘鲁港口。

“两洋”通道安全境况严峻

工业化大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就是运输业的发展。比如,1920年至1990年的70年间,美国进口货物海洋运输费和港口使用费,从平均每净吨95美元下降到每净吨29美元(按照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空中运输量在贸易总量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1930年至1990年间,美国空运乘客人均英里收益从068美元下降到011美元。③喷气式飞机运输和冷藏设备的使用,已经使那些过去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货物加入到国际流通之中。目前,新鲜的花卉、易腐烂的水果、鲜活的海产品,以及冰淇淋等,都可以进行跨洲贸易。

在“效率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现当代社会,战略通道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问题。它不仅是一个能否运进运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流通的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同样的物资、同样的距离,运输时间短、效率高则利润就大,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物资流通的时效性非常重要。再如,同样的物资、同样的距离,有无安全威胁决定了保险费用大不相同,即没有安全威胁就没有必要支付安全保险费用,有安全威胁就必须支付安全保险费用,安全威胁愈大所支付的保险费用就愈高,成本效益也就愈差。

——中国“走出去”的出海口和海洋通道并不多

在地球上36亿平方公里的海洋中,有25亿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另外11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管辖水域。有人居住的大陆,被海洋分割为欧亚、非洲、澳洲、北美、南美五大块。连接五大板块经贸往来的主要是海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