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39

第39章 中华民族海洋之路:辉煌与耻辱并存(8)

所谓“利用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发展经济”,西方一些国家在自己完成工业化进程或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之后,竭力反对其他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理由无非是什么“资源有限”了、“环境污染”了,等等。这也是一种强盗的逻辑。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们发达了、幸福了,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反过来又不允许其他国家利用剩余的资源去发展、去争取幸福,岂有此理!

中国历来是一个讲究道德的国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崇礼仪,讲求仁德,重义轻利。这固然是友善的。但是,当今世界,仍然是只讲利益而不讲道德。你同他讲道德,他却同你讲利益、讲实力、讲武力。因此,对于一些西方人的“规则”,中国人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害怕中国富强昌盛,有人害怕中国在世界上占领了更多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国怕什么?中国最怕自己的老百姓没饭吃、没活干、没好日子过!

崛起的中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有个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问题,世界也有个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问题。客观地讲,历史——现实的观点,宽容、大度的态度,建设性、帮助性的努力,都是积极的。最可恶的是恶意的指责、不怀好意的“制裁”。以中国目前所存在的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差别过大、贫富差距悬殊、群体性事件频发等问题而论,所有步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国家都不应忘记,一百多年前的欧洲、美国和日本,不都是经历过由村镇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过渡吗?这种过渡的核心,不就是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的过程吗?从社会经济学角度讲,当土地无法养活它的全部子民的时候,农业生产就不再是田园诗画了,它让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疲惫不堪而又收入微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它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才会尽力去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今天的中国,所经历的正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百年前所经历的。中国人不知道,难道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自己刚刚走过的路也忘了吗?再以目前非常火爆的环境保护为例,1850年前后的欧洲是什么样子、今天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个样子?当年的伦敦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的“雾都”吗?如果150年前或者1750年时的欧洲就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就强调应该“集中精力来保护农村和农业”,那么,世界会有今天吗?令全世界叹为观止、促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文明的工业革命还能出现吗?

这个世界和平多于战争,但战争尤其是丛林规则并没有消失。崛起的中国需要确保和平、希望为世界做更多的贡献,因此必须准备战争——能战方能言和!如果因为如此就大喊大叫“中国威胁”、就妖魔化中国,那就是一种绝对的强盗逻辑。不管是谁,如果非要坚持强盗的逻辑,那就只能被视为是狭隘、自私与偏见——对后来者、对不同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后来可能居上者的一种敌视。当然,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化,但这种教化绝不是像老师在课堂上那样的谆谆教导!中国应当有实践这种“教化”所需要的战略。在“狼外婆”依然存在并时时敲门的情况下,你能丢掉猎枪吗?!

知彼知己·“向南、向海、向全球”·“让开大路走两厢”

一个人过河必须首先解决桥或船,而一个国家要向南、向海、向全球,就不仅仅要解决船的问题。海洋连接世界每一个角落,茂密的丛林,无垠的沙漠,繁花似锦的庄园,熙熙攘攘的都市……中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知彼知己,路在知天知地,路在崭新的创意!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业、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国界的流量越来越大,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生力军,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面对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必须坚持“向南、向海、向全球”的政策,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和链条之中。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提出了发展方向选择的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重点方向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大大地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经济版图。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既给中国带来深刻的影响、给中国提供了机遇,也给中国提出了一个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向南、向海、向全球的重点方向在哪里?

孙子兵法讲,做事情首先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在考虑中国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时,也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只有知道了中国的实际情况——长处、短处,有什么、没什么,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当干什么;知道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长处、短处,有什么、没什么,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以及想干什么,知道了世界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情况等等,才有可能正确地确定中国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在当前一超多大纷争的时代背景下,“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来看,中国进一步“走出去”的重心应当在“世界地理枢纽”——“城市”之外,即亚洲中部(中亚)、南部(南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以及中东、非洲、南美、大洋洲。这些地区,虽然有的技术和物质资源不十分丰富,有的市场条件不十分有利,有的战乱不断,但从整体上看,资源较多、市场条件具有广阔的开拓前景、劳动力明显不足,且发达国家经济渗透比较薄弱,这无论对于中国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亚洲南部属于“城镇郊区”+“农村”的“两掺和”地区

亚洲大陆分为六个地理区域:东亚主要是日本、朝鲜、韩国等;东南亚主要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是亚、非、欧以及大洋洲各国间的海、空运输纽带;南亚包括印度半岛及其附近的斯里兰卡岛和马尔代夫群岛等,是中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为亚洲、大洋洲和欧洲、非洲间的海上交通要冲;西南亚包括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五海三洲之地”,自古为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中亚主要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全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历史上是俄罗斯南下印度洋的通道;北亚主要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亚洲的水力、渔业等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水力资源占世界的26%。沿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40%。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富集区多。主要矿藏有煤、铁、锡、钨、铜、铅、金、银、钾、盐、硫磺、磷、云母、宝石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煤、锡等储量均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居各洲首位。西南亚的石油储量最大,有著名的沙特阿拉伯——波斯湾油气田。

亚洲大多数国家,曾沦为殖民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倾销市场,经济单一、落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族经济发展较快,单一经济的面貌在逐步改变。但全洲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联合国21世纪初确定的世界最不发达的50个国家中,亚洲占有9个。尤其是柬埔寨、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老挝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东南亚的传统工业部门是采矿业,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原油的生产和加工为东盟一些国家的主要工业部门。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产业部门比较完善、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工工业和金融服务业发达。泰国、马来西亚被称为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次之。西南亚为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海湾国家工业以生产和加工原油为主,大油田、炼油厂和油港主要集中在波斯湾沿岸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南亚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工业发展较快,印度已经初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巴基斯坦的纺织、航空工业在亚洲也占有重要地位。中亚五国为发达的工业国,采矿、冶金为工业的主要部门。

亚洲濒临三大洋,有不少海峡在国际海上运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意义,如北冰洋和太平洋间唯一的水道白令海峡,日本海和太平洋的三条通道——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中国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南海和太平洋的通道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印度尼西亚群岛间的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国际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黑海和地中海间的纽带黑海海峡等。苏伊士运河是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之一,在世界航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亚洲虽然有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有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有新加坡、韩国等“小龙”,但更多的是政治上不强、军事上不硬、经济上欠发达、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世界各大洲中属于“城镇郊区”+“农村”的“两掺和”地区。更主要的是,亚洲是中国的所在区域,中国背连亚欧大陆,面朝太平洋,海、陆交通便利,周边有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海洋岛屿国家历史上曾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大洋洲既有“城市”或者“准城市”但更多的是“农村”

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岛和北岛以及太平洋中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屿等6个地区。陆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的144%。人口约27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洲,约有30个国家和地区。全洲由太平洋西南的一个孤立岛状大陆和散布于大洋中的上万个岛屿组成。地处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是世界上许多重要海上和空中航线的必经之地,又是众多国际海底电缆的交织处,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大洋洲的经济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农、牧、矿业为主,二是各地经济部门结构及生产水平差异显著。澳大利亚、新西兰经济相对来说已属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很低,在联合国21世纪初确定的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大洋洲有5个,即西萨摩亚、瓦努阿图、图瓦卢、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大洋洲工业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化学、建材、纺织以及畜产品加工等,但多数国家仅有农、林产品加工业,且通常分布于首都或首府地区。农业比较落后,仅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具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全洲主要农牧产品有羊毛、羊肉、小麦、椰子、甘蔗、菠萝、天然橡胶等。海、空交通发达,全洲主要海港有12个,洲内各国、主要地区之间均有航线相连。

大洋洲土著居民的祖先最早来自东南亚,最早进入大洋洲的欧洲人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后来有荷兰人、英国人、德国人。世界列强对大洋洲长期殖民统治的结果,彻底改变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构成,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占全洲人口的绝大部分,原土著居民急剧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总之,大洋洲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移民居多,是通向非洲、南美洲有利的“前进阵地”;虽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城市”或者“准城市”,但更多的是“农村”。就澳大利亚而言,虽然较发达,但其资源、市场、劳动力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洲属于典型的“贫困农村”

非洲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66亿,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23%左右,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18人,远低于亚欧两洲。全洲分为6个地理区:北非,包括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东北非,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坦布提和索马里,位于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扼经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的欧亚海上航线;东非,包括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塞舌尔;西非,包括乍得、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及其以西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非包括加蓬、中非共和国、刚果、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卢旺达、布隆迪;南非,包括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及其以南的15个国家和地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扼好望角海上航线的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