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18

第18章 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4)

可以说,多国部队如果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绝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向海湾地区的战略集结——兵力运送;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绝不可能对伊拉克形成陆、海、空一体全方位的打击态势。这场战争进一步表明,海上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优劣,是国际性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不可调和时解决矛盾的重要工具和决定胜负的重要基础。多国部队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快速形成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伊拉克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很难在多方向上特别是在海上打击对手,在空中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地面作战力量就只能陷入对方多方位的打击之中。

掩卷而思,明史鉴远

政治家研究战史,不仅可以从中欣赏战争艺术创造的“灵光”与奇迹,品味“流血政治”的惊险与甘苦,知晓“战争机器”的残酷与价值……而且可以从中感悟“王者之道”。

军事家研究战史,不仅可以从中体味刘邦统一天下的坚毅,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韩信挥师百万“暗度陈仓”的潇洒,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悲壮……而且还可以从中领悟“将帅之道”。

商人研究战史,也有商人的乐趣,“孙子兵法与经商之道”、“谋略艺术与经商艺术”、“战场与商场”,等等,不仅给“商战”勇士们以信心和勇气,“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的兵家原则,也给他们以“生财之道”的启迪。

当然,也有的人读起战史来味同嚼蜡。

人类历史既然是一部生存与发展史和战争史的综合体,思考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们多少知晓一些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海战的历史,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什么。

——随着海上航线把世界连为一体以后,濒海国家均先于其他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特别是新兴的西方工业化经济几乎是势不可挡地冲击了东方的小农经济。随着陆上资源日趋枯竭,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发达国家,其兴起和强盛,绝不仅仅是依赖于“自由放任”、“自发演进”,坚船利炮在他们的发展进程中无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暴力或者说战争是其驱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因素。战争与经济的“互惠”规则就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赢得战争,战争能够获得土地、资源、赔款;经济特别是轻重工业体系又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剩余的工业品包括武器,也可以通过战争或者军事威慑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世界的历史自海上航线大范围开通以来就成为一部“海洋控制陆地”的历史,改变了“陆地控制海洋”的状况。谁控制了海洋,谁就不仅得到了海洋,而且也得到了陆地。葡萄牙和西班牙之争、英国和各殖民地之争、美国与菲律宾之争、英国侵入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与中国的甲午战争,以及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等等,莫不如此。由于海洋是“公共财富”、“公共通道”,是通向富强昌盛的大门,因此,人类从能够驾驭海洋之日起,海上战火就连绵不断,“谁占归谁所有”的强权逻辑经久不衰。虽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一种“失败的政治”,但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战争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而存在,即使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战争不断的世界里。有战争就有海战,海洋历来是一个火药桶,而且随着海洋价值的增长,海洋不仅是人类的第二大生存空间,也将是人类进行战争的主要战场。

——海上作战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控制海洋的基本力量,在有海洋空间的战争中,海上战场必然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海上作战力量直接左右着战争的进程和战略全局的形势。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所说的“在当前的战争中,陆上部队所作的努力再大,海军仍然有决定性作用”,在当时还难以被人们所理解。1840年当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和利炮打开时,美国海军部长所说的海上“贸易中利益的冲突和争执常常会引起战争。海军有力量保护海上贸易,就能使商业获得利润,受到损失也能及时弥补”,则使人们清醒地看到了海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用马汉的话说:“多少世纪以来,英国商业的发展、领土的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的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不同的历史时期,海战的目的有所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海战,将主要是“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战”。古代海战,主要是围绕陆上作战展开的。虽然,古罗马人萌发了海权思想,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对“海权”的认识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海洋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为交战各方提供海上兵力对抗的场所和输送陆上兵力的通道,海战场仅仅是从属于陆战场的次要战场。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还是陆地上的战略角逐,对制海权的认识也仅限于近岸海域或者世界大洋边缘的一定范围,海上武装斗争的规模极其有限,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地区性的海上争夺。因此,各国统治者还不可能真正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海洋、海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代以来的海战,主要是围绕世界性海洋霸权的争夺展开的。无论西班牙与葡萄牙,还是英国与西班牙、法国,等等,无一例外地都包含着世界性海洋霸权的因素。英国从事殖民地扩张,主要凭借其海上优势,不断夺占别国的岛屿和半岛。英国所占的岛屿和半岛大都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既便于建立军事基地以发挥其海军的作用,又可以作为通商的据点。同时,其海外殖民与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增长。英国从海外主要是掠夺原料,开拓市场,攫取财富。从而,使其国力得以迅速增强,并在欧洲国家中脱颖而出。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殖民领土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亿,号称为“日不落帝国”。可以说,离开了海上力量和海外扩张,也就没有近代英国的兴盛。

现代海战,主要是围绕海洋主权和权益的争夺所展开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海洋地位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海洋,强烈希望扩大本国的海洋管辖范围,以便获得更多的“蓝色国土”及其资源。美国在战后就开始把独霸美国近海资源和拥有全球海权作为基本国策,随着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围绕海上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以维护主权国家或主权国家集团海上利益为特征的国际海洋战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可以预见,未来的海战,将主要是“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战”!

马汉《海权论》美国超级大国

“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这是俾斯麦的一句名言。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优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融合华夏大地乃至普天下优秀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中华文化优秀的根本所在。大洋彼岸年轻的美国两百多年的实践早已启迪着世人。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你们度过的千年,比美国度过的百年还多”。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仅有两个世纪历史的国家在第一个世纪里完成了国家独立、经济独立,在第二个世纪里走完了由一般工业国家向世界强国发展的全部路程,并占据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尽管美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或者有这样那样的讨厌甚至可恶之处,特别是那种近似于“暴发户”式的趾高气扬和“国际警察”的作风,实在令人感到不舒服。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让世人对美国的银行家、金融大亨们生出一种深深的厌恶。但是,人们又不能不叹服美国的富强,特别是不能不叹服美国人竟然能够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许多国家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都在梦寐以求而至今未能如愿的梦想!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即美国是如何走向昌盛富强之路的?

马汉是美国走向辉煌的指导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不容否认,乔治·华盛顿的独立战争奠定了美国今天的基础,托马斯·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框定了美国今天的辉煌,亚伯拉罕·林肯领导的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种下了美国今天丰收的种子,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激发出美国民众的道德热情从而使一个孤立主义的美国一步步地走向世界,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为美国的今天奠定了丰厚的基业……可以说,在美国二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那些曾经或者正在做出贡献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做出重大贡献的领袖、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们,都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名誉(非现役)海军少将——马汉,则是美国走向辉煌的指导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美国教授罗伯特·西格说:是马汉“使美国海军从内战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这一切同马汉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史学界称,马汉是“海上力量的思想家”,“是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先见之明的天才”。

美国的独立战争,大多数闻名的战役和战斗都是在陆地进行的。但是,1781年9月5日开始的美法联军海军与英国海军在切萨皮克海战中赢得的胜利,似乎对于独立战争的胜利更具有重要意义。华盛顿总统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曾写信给一位法国朋友说:“可以推定,正如黑夜必然继白昼而临一样,若没有一支决定性的海上力量,我们便会一事无成;有了它,就有了荣誉与光荣。”这可以视为美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最具强音的有关海权的声音。但是,纵观美国历史,系统地阐述海权思想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一个多世纪发展的,则是马汉的海权思想。

马汉1840年生于美国西点军校一位教授家中,曾就读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先后任过炮舰的舰长、美国海军学院的教授和院长、“芝加哥”巡洋舰的舰长、美国海军战略委员会的委员。自1885年起,他开始从事军事理论和历史等著述。其中,关于海权方面的理论著作有20多部,主要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是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先后在美国再版30余次,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意味深长的是,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流传却不那么早、也不那么广泛,时过一百多年,199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萧伟中、梅然将马汉有关海权思想的四部著作翻译合编为中文版的《海权论》在中国出版。

在世界上众多有关海权的论著中,马汉以一个成熟军人的理性和史学家的智慧,分析研究了人类战争史中诸多海战战例,从而提出了海权对于一个国家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亦即后人所说的“马汉主义”。由于这一思想直接促成了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诸多国家海军乃至国力的崛起,有关的论著以海军“圣经”之誉而跻身影响人类进程的16部经典之列。

尽管马汉的海权理论渗透着浓厚的强权色彩和霸权逻辑,充满了对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词,公开宣扬“强权即公理”的“丛林规则”,但它又确有许多独到和精辟之处,特别是那些有关海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昌盛富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那些有关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主权内涵的观点,对于世界各濒海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汉认为,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财富,从战略角度看,海洋即有商业航运价值,又有军事价值。由于优势的海军力量曾对巨大的历史争端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并支配着历史进程,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因此,美国必须掌握海权。他说,拥有一支能够担负对外作战任务的一流海军,是“确立和维护国家权力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必须拥有优势的海上力量才能夺取殖民地、占据战略要点、控制海洋,保证国家战略利益。他指出,海权的重要环节是“国内新产品——海洋运输——殖民地”;海军的战略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海军在海上作战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制海权”。

马汉认为,构成海军战略的基本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内线”、“海上交通线”。其中,“集中”的法则是海军战略的基础;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位置”,以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居于“统治战争”的地位,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海军战略的关键,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和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海军舰艇编队是海洋上的“野战军”,海军基地和要塞则是海军舰队的“根据地”。

马汉竭力主张美国突破传统的近岸防御思想的束缚,建设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强大海军,并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和中美地峡,进而向太平洋扩张;在大西洋上则与海上强国英国相互协调,以左右欧洲形势。他认为,海军的存在是为了进攻,防御只是进攻的准备;即使全局处于防御态势,海军舰队也必须积极出击,通过海上交战达到一定的结局;海上作战的主要手段是舰队决战,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海上封锁实现预定目的。

马汉的海权思想,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发展的需要,是当时乃至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海洋理论、海军理论产生了并还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1997年出版的中文版《海权论》中,主要反映了马汉的如下思想:

——影响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形态构成,其中包括与此相连的天然生产力与气候;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众特征;政府特征,其中包括国家机构。

——当前在欧洲,只有英国和德国有着他国望尘莫及、协调得当的力量,这体现在它们的富有、它们的工商业体制的有效以及英国海军和德国陆军的强大上。其他国家只是站在英国或者德国一边对它们之间的平衡发挥作用。

——德国的目标是求得这样一个地位,即在那些欧洲文明范围之外的国家,在它们的人民中间,德国的影响、德国的资本、德国的商业、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聪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强国在平等的条件上进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