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15

第15章 全球化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1)

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中国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还不足以控制或影响马六甲海峡,一些西方媒体用“脆弱不堪”来形容中国的战略能源通道安全,甚至认为“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石油通道”。

以前在伊拉克的美军,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石油安全。在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美军也在日夜守卫输油管道、炼油厂或者指导负责这项任务的当地部队。比如,几年前的一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美军(在非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尼日利亚油田的安全。”而目前,中国军队的重心依然在“保家卫国”,还远没有考虑到“保驾护航”的问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生存、发展·海战·海权

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种“向后看”的科学。以史为镜可以知古明今,温史可以预知未来。拒绝昨天就等于拒绝今天和明天,拒绝历史就等于拒绝未来。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早期罗马共和国的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通过罗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的感悟所发出的传世名言,在天地间已经回荡了2000多年。即使是今天有人说出这句话,在许多囿于大陆观念的人看来也近乎于呓语,而由2000多年前的西塞罗口中说出,这不能不使人叹服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的敏锐洞察力!

“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英国政治家沃尔特·雷利爵士有感于英荷战争以及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发迹史,道出了与西塞罗几乎相同的声音。“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在对外争夺欧洲以至世界霸权的进程中,深深感到“俄罗斯需要的是水域”、海洋对于俄罗斯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海军则是俄罗斯的“另一只手”。

“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海上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帝国”——美国的马汉在深入研究了有史以来著名海战的战略战术及其影响之后,以军人特有的理智和史学家的智慧,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世界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年而不衰,这就是著名的“海权论”!

海权,虽然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军事性(包括战略性海权、战役性海权、战术性海权)、综合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的综合)之分,但是,说到底就是海洋活动的自由权。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土地、海洋、蓝天是大自然的“造物主”所给予人类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环境。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飞向蓝天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就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言,飞向蓝天——太空,还不是强烈的需求,科技水平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走向海洋,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则是迫在眉睫、最务实的需求,并且人类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因此,今天的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着海洋,今天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关心着本民族、本国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比以往更加关心海上活动的自由——海权。

人类战争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经济发展史

“在两种文明中,战争的基本原因是生物性和经济性的。物畜的繁盛,则寻找新草地的机会愈频繁:在任何时候只要有一次旱灾,即可以成为一次侵入的预兆。同样,城市人口愈繁殖,则所需要的粮食即愈多,于是必需用来耕种的土地也愈多。所以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都经常是为了肚皮打的,不管是人的还是兽的”。“当全世界为居民所挤满时,于是最后的补救方法即为战争;它使每个人可以获得胜利或者死亡。”这是J·F·C·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的一段论述。尽管富勒有关战争的定义和起因的说法实属一家之言,笔者不敢苟同,但他所揭示的战争最终目的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究其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战争始终是其“不可摆脱”的伴生物。虽然,经济与战争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社会活动,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兄弟”。一个民族、国家、政治集团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达不到自身企图达到的经济利益时,诉诸武力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不管发动战争的政治家和将军们如何粉饰他们的企图和武力的正义与道德性,“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确是不争的事实。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经济又为战争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战争即能够严重地阻滞和破坏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刺激和驱动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能够促进经济关系的变革甚至革命。因此,人类战争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人类经济发展史。

据瑞典和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的5164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此间只有329年是和平时期。另外还有人统计,5500年来,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仅有292年是和平时期。匈牙利的一位教授曾经作过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7年中,全世界共爆发了470次局部战争,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只有26天是无战争日。

海战,在战争史上日趋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因为,凡是濒海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战争,都离不开海上交战;陆战往往由政治因素所引发,空战往往围绕陆战或者海战而展开,海战则多由经济因素所引发,海战的胜败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安危荣辱,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历史上的帝国、大国、强国无不在海洋上有过辉煌和痛苦

人类历史上下数千年,人类社会由部落到城邦、到国家,经历过无数次演变。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记取。

——法国兵败“斯勒伊斯”和日本兵败“露梁”昭示天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1337~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的“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和对毛纺业中心佛兰德的控制权而断续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第一阶段中,双方舰队在斯勒伊斯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法国派出了200艘战船,英国则出动了250艘战船,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法国战败。从此,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加之陆上作战的失败、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被擒、法国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等原因,1360年10月24日英法签订了《布勒丁尼条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加来西南地区大片领土的占领,并同意交纳300万金克朗以赎回国王,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和诺曼底的要求。

1592~1598年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是16世纪末朝鲜在中国明朝军队支援下,先后战胜日本两次入侵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当时日本强占朝鲜,染指中国的狂妄企图,为维护亚洲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中,三个阶段的作战都是首先由海上发起的,而且海战,即1598年11月19日的露梁海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世界战争通鉴》写道:“露梁海战,从战略上来说,是海上伏击、夹攻成功的一次战役;从明朝援军作战和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来说,它是援朝战争和壬辰卫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获得巨大胜利的一次战役”。

上述两场战争告诉后人:海上力量的强弱和海上作战的成败,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

——俄罗斯打通海上通道的努力和“威—土联合舰队”失败的后果表明,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没有海权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1558~1583年间进行的“立沃尼亚战争”,是沙皇俄国为了打通波罗的海通路,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以及丹麦争夺立沃尼亚而进行的战争。沙皇俄国正式形成时,其版图虽然临北海和巴伦支海,但这些海域全年有3/4的时间为封冻期,不能通航。因而,初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只是一个内陆国家。俄国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增强其经济实力,进而称雄欧洲。因此,打破历史形成的地理限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波罗的海正是俄国通向西欧的捷径,这就决定了沙皇政府必然千方百计打开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在俄罗斯实施打开出海口的战略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沃尼亚。虽然,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俄国人一直也没有放弃打开海上通道的梦想与努力。后来,他们在打通了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后,又去争夺黑海等其他海域的通道。从历史上看,争取良好的海上通道,是俄罗斯传统的国策之一。

15~18世纪的“威尼斯—土耳其战争”,是意大利城市国家威尼斯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争夺地中海地区而进行的多次战争。战争中,土耳其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多次战胜威尼斯舰队。146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派舰队攻占爱琴海的一些岛屿和港口,并袭击地中海东岸达尔马提亚地区。威尼斯联合伊朗夹击土耳其,但被其击败。1479年,威尼斯被迫缔约,割让全部被占土地,并以赔款纳贡为代价换取贸易权。1499~1503年,战争再起,土耳其在勒班陀海战中又一次战胜威尼斯,并侵入意大利北部,取得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其他若干岛屿的控制权。1537年,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出动海军袭击意大利南部,对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岛屿与沿岸进行反复的扫荡,战胜神圣罗马帝国——威尼斯完全丧失了对东地中海的控制权。1714年,土耳其军队夺占伯罗奔尼撒,将威尼斯势力逐出爱琴海和克里特岛。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战争中,威尼斯的海上贸易遭到重大损失。

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是彼得一世统治下的俄国与查里十二及其继承者统治下的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先后参加俄方的有丹麦、萨克森、波兰普鲁士等一些欧洲国家。这是18世纪初叶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大规模的多国战争,因此也称“北方大战”。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这场战争又被马克思称为“彼得大帝的战争”。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他在少年时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奋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包括炮兵和造舰技术等,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在不断对外进行战争的同时,还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样板,对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他的一生,对沙皇俄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彼得一世对俄国进行的全面改革中,军事改革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其核心是建立正规的陆军和海军。因为,在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对外争夺欧洲以至世界霸权进程中,要求俄国必须同时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他说:“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1695年第一次远征亚速夫失利后,彼得一世在沃罗涅日建立顿河小舰队,这是俄国建立正规海军的起点。1702年北方战争初期,彼得一世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了内湖舰队,并投入同瑞典舰队的战斗,这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在夺取世界霸权的进程中,彼得一世深知海洋的重要,他有一句名言:“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可以说,彼得一世为了夺取水域和世界霸权打了一辈子仗。并自己给自己授予了海军少将军衔。在北方战争中,彼得一世的海军进行的最关键的一战是汉果乌得海战(注:也有译为“汉古特”或者“汉科”海战的)。1741年夏,俄国舰队由彼得堡出发,准备配合芬兰湾沿岸地面部队作战。8月7日彼得一世的舰队以绝对优势兵力,在芬兰湾口汉科半岛以北礁区与瑞典舰队进行了两个小时激战(即“汉科角海战”),全歼了瑞典的艾伦希尔德分舰队。这是俄国正规海军建立以来首次获得的海战胜利。这一仗,迫使瓦特兰舰队撤回瑞典,为俄军占领芬兰创造了有利条件。彼得也因这一胜利而把自己提升为海军中将。汉果乌得海战之后,俄国舰队乘胜占领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1719~1721年,俄军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1721年夏,俄国舰队还在格良汉姆再次打败了瑞典舰队。1721年9月被战争折腾得精疲力竭的瑞典终于与俄国签订了《尼什塔德和约》。俄国获得了觊觎已久的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这样,俄国人就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这是沙皇俄国争夺水域的一大胜利。战后,枢密院授予彼得一世“大帝”称号,沙皇俄国也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