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92341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9)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两洋”的门户,地处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航行。但1080公里长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公里,其中航道部分更窄,并且分布着200多个小岛和暗礁,极易被切断。虽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航线有10多条,可由于地理因素所决定,适合海上石油运输特别是超级油轮通行的航线并不多。有资料介绍,目前马六甲海峡每年有5万多艘轮船穿越,平均每天通过160艘,运输量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可以说,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至今无法被取代。2004年4月26日,新加坡国防部长张志贤在包括美、俄、中等18国参加的西太平洋海军演习时指出:如果恐怖分子袭击马六甲海峡,对地区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将是“破坏性的”。每年来往于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5万艘船只将不得不改道,货运费和保险费将激增,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将陷于混乱。在美国眼里,马六甲海峡是其控制亚洲尤其是控制东亚的咽喉要道,是“美国随时准备扼住亚洲的喉咙”。同时,美国有大约25%的能源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

对于中国来说,马六甲海峡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血脉的关键所在。有专家预测,今后20年,中国除了需要进口大量能源,还需要进口铁30亿吨,铜5~6亿吨,铅1亿吨。目前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路,主要有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太平洋航线等4条。除从南美洲委内瑞拉等国进口石油走太平洋航线外,从其他方向获取石油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中国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天的中国军事实力,还不足以控制或影响马六甲海峡,一些西方媒体用“脆弱不堪”来形容中国的战略能源通道安全,一些西方媒体甚至认为“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掌握了中国的石油通道”。

当然,关注马六甲海峡的不仅中美两家。对于日本来说,马六甲海峡承运着其80%的石油运输和50%的其他货物运输。随着日本政治、经济上与欧洲、中东及非洲交往的不断增大,马六甲海峡成了日本的“生命线”。印度则把马六甲海峡视为其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印度的防务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印度洋控制战略”,并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印度最易控制的世界战略通道”。目前,印度已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处修建了海军基地,并计划在2015年~2025年之间拥有3艘航空母舰,以确保印度在印度洋和两洋接合部利益的安全。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等大宗矿产品运往东南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

——巴拿马运河对中国未来航运的意义加大

巴拿马运河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地区。历史上,加勒比海盗是世界上有名的海上劫匪。目前,虽然海盗活动远没有索马里海盗那样猖獗,但加勒比地区一直并不太平。

巴拿马运河的未来发展,对中国颇具积极意义。目前,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通行能力有限,由委内瑞拉通往中国的大型运输船舶需要绕行42天、经合恩角通往中国。最近传来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巴拿马全民投票通过扩建巴拿马运河计划,一个是尼加拉瓜酝酿修建一条新的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全长823公里,是沟通加勒比海与太平洋的重要航运水道,目前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这条运河被送往世界各地,因此它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巴拿马运河的基础条件越来越不适应。根据巴拿马政府的预测,未来三至五年巴拿马运河的运营能力将达到饱和。2006财政年度,巴拿马运河的收入为1477亿美元,在巴拿马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95%。因此,巴拿马举国上下有79%的人对扩建运河感兴趣。按照计划,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3月开工,最晚2014年竣工,主要工程项目是拓宽运河河道和建设新的提升船闸等。扩建后的巴拿马运河将可以通行目前所有的船舶。原巴拿马总统马丁·托里霍斯表示,巴拿马政府将争取在2011年完成这项工程。2020年前巴拿马运河运营权将由香港和记黄埔公司拥有(董事长李嘉诚)。目前,巴拿马最大的客户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智利。有资料显示,通过巴拿马运河与中国有关的贸易货物占38%。巴拿马运河的扩建,对于未来约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20%的委内瑞拉石油的运输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尼加拉瓜位于加勒比海西部,经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相连,也是加勒比海与太平洋之间较狭窄的陆地。据说,早在公元1500年左右西班牙探险者就曾提出了修建运河的设想。2006年10月2日,尼加拉瓜总统博拉尼奥斯正式宣布在尼加拉瓜开凿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新运河计划。这条计划开凿的运河全长286公里,需要资金180亿美元,将耗时12年。据资料介绍,这一计划得到美国的支持。不管怎么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多一条运河,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就多一份有利条件。

总之,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也好,中国的崛起也好,都离不开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进出口。在这里,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的问题,政治家也可以只考虑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但战略家则不然,他们不仅要知道生产资料从哪里来、产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它们的安全问题——哪里的生产资料来源更安全、哪里的产品销售市场更安全、从哪个渠道输送更安全、输送过程中如何确保安全,等等。

海外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能源。道理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随着“世界工厂”责任的日益增大和国内能源的日益减少,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大。据国土资源部估计,在45种战略性资源中,国内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的,到2020年将仅有6种,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越来越尖锐。

如前所述,中国能源来源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比较集中的主要是几个国家。有的说哈萨克斯坦提供了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有的说沙特提供了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4%~17%,有的说伊朗提供的石油大约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3%~15%,有的说俄罗斯提供的石油现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但下一步将提供中国进口总量的10%~20%左右。按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纽约风险管理公司风险分析家奇蒂吉巴杰帕伊的说法,21世纪国际能源争夺的主要对象是中东、中亚、拉美以及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如此看来,中国的能源基地都在未来国际能源争夺的焦点地区。

中国所以对海外资源尤其是能源有很大的依赖性,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由全球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即如果中国拥有足够的资源尤其是能源,也就不会到世界各地去采集、收购资源了,资源尤其是能源安全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中国是一个资源尤其是能源人均占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目前中国石油可采量仅为94吨/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天然气可采量大约为7万亿~10万亿立方米,其中经济可采储量仅有1万亿立方米,按人均计算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最多只够开采二三十年的。自晚清开始勘探石油、1863年开始依赖“洋油”到1963年建成大庆油田,中国有整整100年的时间缺油。自1963年到1993年,可以说是中国在石油问题上扬眉吐气的30年,不但石油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不少出口。但从1993年开始,中国自产石油逐步难以满足需要,又成了石油进口国。中国的煤炭储量虽然不少,目前仍有900亿万吨,还可开采百年左右,但一方面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一方面中国总不能把自己的家底都采光、吃光、用光。

其次,是由资源消费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目前,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着全球62%的石油和50%以上的金属铝、粗钢和精炼铜;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消费全球33%的石油和不足40%的金属铝、精炼铜和粗钢。美国人口不足世界的1/25,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总量都超过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4,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为317吨,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如果全世界按照美国人均水平消费石油,那么,目前探明的全球的石油储量充其量也就够用8年的。在其他资源消费上,也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国,迄今为止,石油消费总量仅40多亿吨、钢28亿吨、铜3000万吨、铝5000多万吨,累计消费石油不足美国的1/8,钢铁不足美国的2/5,铜、铝仅相当于美国的1/4。虽然,中国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消耗量还不大,但是,中国的人口总量比较大、中国崛起阶段所担负的“世界工厂”的责任,要求中国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上述两个原因,必然导致中国实行“走出去”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政策,安全问题、战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中国的海外能源安全问题所以日益凸显出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的能源主要来源地都不是太平之地。有消息报道,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苏丹为依托的北非能源基地、以伊朗和沙特为依托的中东能源基地、以哈萨克斯坦和里海为依托的中亚能源基地、以委内瑞拉为依托的拉美能源基地。这四大石油基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比如,非洲是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地,进口量约占进口总量的245%。其中,从苏丹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10%。目前,苏丹的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有消息报道,南部苏丹反政府武装的3名指挥官都曾表示,一旦他们得以参与政府决策,苏丹人民解放军将会设法惩罚中国。在苏丹全部已知石油储备中,有约2/5在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届时,苏丹和中国公司的协议可能会被取消。再如,中东地区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其中有136%的石油是从伊朗进口的。2004年10月30日,中伊签署了价值700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向伊朗购买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和15万桶原油。但是,目前的伊朗正是美国整天琢磨着修理的“无赖国家”、“暴政国家”。又如,中亚地区距离中国最近、石油供应也最为便捷,这里的石油蕴藏量高达2000亿桶,仅次于中东,天然气储量则达7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仅哈萨克斯坦一国2006年初输送1000万吨原油至中国。到2011年,则可能增至2000万吨。但是,目前的中亚已经成为美国和各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除了原有的“东突”问题外,“颜色革命”也在中亚地区频频爆发。委内瑞拉的产油量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居第三位,也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一个重要基地。但是,近年来委内瑞拉也一直没有消停。

其次,中国还没有能力保证自己海外能源基地的安全。军队的职能首先是保证国家的生存——保家卫国;其次,是保证国家在安全环境中发展——保驾护航。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国家军队的两项基本职能。美国在地缘优势、国家实力已定的基础上,自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将美军的基本职能定位于保证国家的“四大利益”尤其是国家发展利益上。近一个时期,鉴于全球能源日益短缺、能源聚集地动荡不安的实际,一些美国学者甚至提出:美军应转变为在全球执行保护石油任务的军队。实际上,目前在伊拉克的美军,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证石油安全。在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美军也在日夜守卫输油管道、炼油厂或者指导负责这项任务的当地部队。比如,早在2003年6月的一份《华尔街日报》就发表文章说:“美军(在非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尼日利亚油田的安全。”而目前,中国军队的重心依然在“保家卫国”,还远没有考虑到“保驾护航”的问题。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对国家利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海外人员安全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海外生产资料、海外市场、海外企业都离不开人。正是随着海外生产资料来源地、海外市场、海外企业的不断增多,海外从业人员也大幅增长。因此,海外人员安全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对于海外人员安全问题,笔者在拙作《哲理大道》一书中曾以“海外市场与劳务安全问题”为题作了专门阐述。④ 像2003年以来接连发生的尼日利亚海关总署查封位于海滨城市拉各斯的中国商城,西班牙发生焚烧中国鞋企和商店的事件,俄罗斯莫斯科税务警察没收近亿元中国商品,福建渔轮在斯里兰卡海域遭海盗船炮击沉没,援建巴基斯坦港口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遭杀害,马来西亚频繁发生侮辱中国妇女的事件,以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大规模骚乱、东帝汶大规模骚乱、所罗门群岛大规模骚乱、汤加大规模骚乱严重伤害中国公民和华侨,等等,都是一些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