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9233800000016

第16章 新星升起(3)

在这次大选中,布莱尔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太好。他将很多时间放在了他自己的选区塞奇菲尔德,而该选区几乎不算一个边缘选区,也就是说工党在这里获胜是不成问题的,只要布莱尔还是该区的工党候选人,他就能保住自己的席位。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上过BBC的电视新闻节目和竞选专题节目。更糟糕的是,他唯一的一次公开亮相也是令人困窘的。在3月31日工党的新闻发布会上,布莱尔和布朗抨击了保守党的住房和教育政策。布朗这时是影子内阁地方事务的发言人,他工作十分繁忙,要视察乡村地区,还总被地方电视台邀请去。布莱尔的讲话表明他缺乏经验,他说:保守党提高私人房租的计划只是撒切尔夫人个人的想法,而且是一个“未受抑制的和不健全的大脑”的产物。当时撒切尔夫人的声望正处在鼎盛时期,说她的大脑是“不健全的”肯定引不起人们的共鸣,反而要让人反感。那次新闻发布会的主席、影子内政大臣格拉尔德·考夫曼立即解释说布莱尔不是在对撒切尔夫人心智的稳定性提出质疑,而是在抨击撒切尔主义的准则。不过,在撒切尔夫人退休后,布莱尔修正了他的关于她有一个“未受抑制和不健全的大脑”的看法。尽管他还认为“她把有自知之明的概念混同于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他承认自己对她的坚定和清醒很是钦佩。

总的来讲,在1987年6月这次大选中,工党的竞选工作还是很成功的,虽然又输给了保守党,但保守党在下院的多数席位已比1983年大大减少。不过保守党还是拥有102席的多数席位,对工党来说,仍算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工党和保守党所得的选票都有所上升,不过工党的得票率仅增加了3.2个百分点,达到31.5%。然而,布莱尔在塞奇菲尔德不仅保住了席位,而且所得的多数选票还由8281张增加到13058张。他又一次在自己的党遭受打击时交了好运。

对这次大选结果,工党上下没有任何可抱怨的,因为它展示给英国人民的是一个根本不适合公众需要的施政纲领,而且还是以似乎是很合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只有到了这时,在连遭三次大选惨败的打击后,工党上下才真正开始认识到需要大幅度地改变党的政策了。在整个1983-1987年间,工党仅在欧洲问题和一些无关紧要的经济问题上做了些政策调整。现在看来,不对工党的政策动大手术是不行了,对工党自身的一场改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三节 畅游影子内阁

1987年大选后,布莱尔产生了问津影子内阁大臣职位的政治雄心。每次大选过后,总有一些老的面孔离去,新的面孔出现。工党的影子内阁成员不象保守党那样完全由领袖任命,而是由议会党团选举产生,每年都要选举一次。其间出现职位空缺,先由领袖任命,待年度选举时再重选。布莱尔决定抓住年度选举这个时机,积极活动,为自己创造通向权力的机会。布日彦·古尔德是1987年工党竞选运动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人们期待他在这次影子内阁选举中同样表现出色。布莱尔也看中了他,向他讨教。古尔德承认在布莱尔身上有一种好的特质,不过“他对我的观点不感兴趣,但向人请教是他寻求支持的一种手段——他问我是否我认为他太年轻太缺乏经验而不能尝试进入影子内阁。我说‘我认为你完全有能力去进行尝试。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第一次没获成功也不要失望,而应该继续努力。’”

布莱尔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他意识到,虽然他具有某些优点,而且是很有益的,但更重要的是组织和盟友的支持。要想成为影子内阁大臣,最首要的是使自己的名子进入候选人名单,而这个名单是由党内各种派别组织提名产生的。当时有3个初步的名单,分别由右派、强硬左派和论坛集团的竞选组织筹划提出的。虽然拥有选举权的议员们不可能盲目接受任何一个名单的全部内容,但能使自己的名子进入其中任何一个名单就已经是初步胜利,这意味着他或她已经得到了某派力量的支持。布莱尔的名字在论坛集团提出的名单内。

论坛集团即论坛派原是一个左派组织,后来演变成为中派组织,成为那些能干的中派前座议员们爬上影子内阁大臣职位的“机会之梯”。到1983年后,该组织的力量得到大发展,几乎吸收了大约一半的工党议员。布莱尔是经布朗的说服于1985年才加入到这一组织中来的。此举使他后来受益匪浅。以前布莱尔还一直不原加入这种派系组织,声称他对派系组织不感兴趣,厌恶这种派系政治。在得到论坛集团的提名过程中,布莱尔得到了他的朋友、东纽卡什尔选区的议员尼克·布朗的帮助。论坛集团在决定自己的提名单时要进行一次秘密投票,尼克·布朗为布莱尔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帮助他了解论坛集团内每个成员的情况。在论坛集团进行正式候选人选举时,布莱尔勉强被通过。尽管这样,这对布莱尔将来的政治生涯来说仍是很有意义的一步。布莱尔当上领袖后,许多人宣称自己在那次影子内阁候选人选举时就第一个注意到:布莱尔具有将来成为领袖的潜能。来自德汉姆附近的一位议员贾尔斯·拉迪斯在那次选举中失去了在影子内阁中的职位。他声言曾对布莱尔如是说:“看,托尼,你是代表未来的大人物,我认为我们在尼尔(金诺克)当领袖时不可能获胜,我认为你才是我们的希望之星,而且我将尽快地尽我的所能帮助你进入影子内阁。”

在大选中表现出色的布日彦·古尔德在影子内阁选举中高居榜首,不过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影子财政大臣的职位。在原影子财政大臣罗伊·哈特斯利的帮助下,约翰·史密斯得到了这个职位。哈特斯利在政治立场上与史密斯一样属于右翼,他离开影子财政部后来到内政部。而古尔德则来到了地位仅次于影子财政部的影子贸工部,布莱尔则被任命为他的副手,负责伦敦城的事务以及消费者事务。他们二人曾在哈特斯利领导的影子财政部内共事一年之久,古尔德任秘书长。

工党的另一位新星高登·布朗也很顺利,他接替了古尔德原来的职位,在史密斯手下当秘书长。由于史密斯占据了古尔德想要的职位,两人从此结下了夙怨,这种夙怨在5年后的领袖选举中发展到了顶峰,不过两人的对立并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因素。古尔德是一个工党现代化者,后来他成了布莱尔的坚定支持者。工党的两位新星在人际关系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布朗是尽可能地紧密跟随史密斯;而布莱尔则是对党内的各种主张兼收并蓄。

在古尔德手下负责伦敦城的工作对提高布莱尔的知名度很有好处。古尔德说过:“最聪明的人应该被授予这项工作。如果他们证明自己能够胜任,那么这样的工作很明显就是启动其他事务的发射台。”古尔德本人及其他许多人都喜欢干这种工作,其理由之一就是能够得到新闻媒介报道的机会。正如古尔德所讲的:“从事伦敦城的工作,其好处之一就是确实能使你的名字经常在报刊的金融版上出现,尤其是在星期日的报刊上。有一个时期,我和托尼发现我们 的名字每隔一个星期就会出现在《观察家》杂志的扉页上。”

十分凑巧,布莱尔的这次升迁使他有机会直接与保守党未来的领袖直接对阵。作为古尔德的副手,布莱尔的第一项议会工作就是负责完成反对政府提出的财政议案的事务,这项工作在大选前就已开始,但被大选中断了。布莱尔发现,自己暂时只需要面对新上任的财政部秘书长约翰·梅杰和负责通过这项议案的财政大臣诺曼·莱蒙特。布莱尔在发言中非常彬彬有礼地赞扬了莱蒙特,感谢他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最详尽的解释说明。对布莱尔的赞扬,莱蒙特第二年在BBC电视台的“今晚新闻”节目中给予了回报,他评价布莱尔道:“他是一位非常卓有成效的议会工作者。他不是为演讲而演讲……他直截了当地提出率直的问题。我的确曾在委员会中通过了这项财政议案,当时他是我的主要辩论对手。我对他做的工作之多和起立发言时快速思考的能力印象很深。”很久以后,当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时,正是莱蒙特向保守党发出了警告:“保守党政府正面对来自新一任朝气蓬勃的托尼·布莱尔领导班子的值得纪念的挑战。这种挑战之严峻,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布莱尔已把工党急剧地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事态的发展证明莱蒙特的预见是正确的。

1987年大选后,工党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在9月份的布莱顿年会上,金诺克发起了对工党政策进行反思的运动。作为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号召工党党员们自觉地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进行一次再教育。这场运动被学者们称为“文化革命”。面对连续3次大选失败,摆在工党面前的已是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进行政策革新,要么永远衰落下去。争辩是否应该坚定信仰已经是毫无用处的,尽管强硬左派还在这样做,但已不能再吸引多少人。当时有人还提出了另一种选择,即与自由党—社会民主党联盟做一项交易,达成一项协议,组成竞选联盟。许多人对这种策略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使工党能够上台执政的希望所在。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不合英国政党政治的传统,搞不好会使工党彻底垮掉。而且,这样做还意味着工党将不得不接受自—社联盟所主张的选举制度改革计划,因为这是自—社联盟的核心要求。英国一直实行的是简单多数制,而不是象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那样实行比例代表制。简单多数制对大党有利,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使小党难以发展起来。在1983和1987年的大选中,自—社联盟所得的选票与工党相差不多,但所得议席却寥寥无几,选举制度在里面起着很大作用。1 所以,自—社联盟极力主张改革英国的选举制度,采用比例代表制。这种改革从理论上讲是与民主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所以也得到了许多工党人士的赞同。在1987年的工党年会上,竟有15项动议是力倡实行比例代表制的。

对选举制度的改革,布莱尔是赞成的,但他不象许多人那样盲目。1987年9月4日他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比例代表制的看法。他说:“工党内热心于比例代表制的人没有把这种制度主要地建立在宪法原则之上,而是把它作为获取执政地位的策略。他们赞成比例代表制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工党不再能在议会中赢得多数席位;而且通过多数席位政府的前门得不到的东西可经由组成联盟和选举协定这样的后门大量获得。这种想法是建立在危险的幻念基础上的。”

布莱尔这里所说的幻念是指那些热心于比例代表制的人所认为的:现在“反撒切尔主义者”居大数。依据这种看法,多数选民就会把选票投给反保守党的党派联盟,而比例代表制又有助于这种党派联盟获得更多的席位。但问题是,在比例代表制下就不能保证在大选中产生以工党为首的联盟。

布莱尔在选举制度改革问题上的辩论是强有力的。但他的主要注意力还不是在这里,他所关注的是工党的内外政策,他极力坚持工党需要作出根本性的改变。他认为:

“工党的真正问题是它为什么得不到足够选民的支持。不管我们是维持现有的选举制度还是改变它,也不管我们是单独进行竞选还是结成竞选联盟,工党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比例代表制之争只不过是近来为逃避对工党前途作出决定性选择的借口。

一个联盟仍必须决定它的经济政策、工业政策,决定在防卫事务、外交事务或工会法上意欲何为……在一个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谋私利的联盟中,工党为获取权力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将被证明是不正当。”

布莱尔在《新政治家》上发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之前,在1987年7月1日的《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1987年工党大选失败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保守党获胜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玛格丽特·撒切尔所宣布的施政方案。但是他坚持认为保守党的施政方案反映了“一种个人责任制的极端观点”。这些措施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在任何方面都不依赖社会提供的机会基础上的。他抨击撒切尔夫人的政策道:“撒切尔夫人对教育问题的解答就是允许学校脱离制度……对人们关心的养老金问题的回答是让个人承担自我保险。国民健康保障制度之所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仅仅是因为它在公共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假若它不存在了,政府决不会再把它创造出来。没有智能,也没有政治动力被提供,来用以改善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而非个人所应做到的一切。”

批评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决不意味着布莱尔赞成工党过去所推行的政策。虽然在许多公开场合他声称对工党的政策进行反思并不是对这些政策进行修订和损害,而只是对之进行全面的十分重要的重申,是为了解决如何把原则付诸实施;但是在私下里他却说:摧毁与重建仍是他密切关注的两个主题。在一篇文章中,当他提到工党需要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刻变革时,高度评价了撒切尔夫人的政治成功,说她成功的关键在于总是边破坏边再造自己的选举支持力量。

对工党政策进行反思有三个重点,即工会法、核防御和私有制。在私有制问题上,布莱尔的态度十分明确,他坚持工党应该放弃完全收回被保守党政府出售了的国有企业的计划。他批评以往的工党政府在解决贫困问题时没有运用竞争机制。但是他反对保守党政府的让外国人来接管英国的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的作法。在这点上,他好象有点“保守”,给人一种他是经济国家主义者的印象。他的这种立场遭到保守党人克拉克的讽刺:“外国人不应该被鼓励来我国投资,英国人也不应该被鼓励到国外投资。”布莱尔认为:“如果英国工业的整个决策机构都转移到英国的控制之外……那么就不能保证我们能控制我国的工业前途。”在这方面,布莱尔的观点与传统的工党政策相接近。

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布莱尔更加得到了金诺克的信任和喜爱。为了便于对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金诺克成立了7个政策反思小组,其中一个是有关就业和工会问题的,叫“在业人员”小组。开始,负责这个小组工作的是影子内阁劳工大臣麦克尔·米切尔,可是在头两年间,这个小组却拿不出金诺克想要的任何东西来。于是,金诺克把布莱尔安置到了这个小组中,他确信布莱尔能呈出令他满意的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