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歌德谈话录
9176600000009

第9章 1824年(2)

“回忆早年和中年的生活,在我现在这个年纪便会思考,那些曾与自己一起共度青春的朋友还剩几个呢,这时候我总是想起在温泉疗养地消夏的情形。刚一到便认识一些人,和他们结下了友谊,可这些人已经在此地住了一段时间,过不了几个礼拜就要走啦。失去他们令人难过。那就去结识下一拨人吧,和他们还可以过一段,于是又成了亲密朋友。但这拨人也要走,剩下我们孤零零的,还有就是第三拨在我们即将离去时才到的人,和这些人你就完全没什么交道好打啦。

“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我自己呢,也不想抱怨,说对自己生涯不满的难听话。只是呢,归根结底只有辛劳和工作,别的什么都没有;大概可以讲吧,在我长达七十五个春秋的一生中,真正安逸快乐的日子不到四周时间。这就像一块永远要往下滚的大石头,你得没完没了地重新往山上推它。我的编年史将把此处说的这些话,解释得明明白白。要我有所作为的呼声,外来的也罢,发自内心的也罢,真是太多了。

“我真正的幸运是我的文学思考和创作。然而我所处的环境,又多么严重地干扰、制约和妨碍了我哟!要是我能离社会活动和日常事务远一点,多一些离群索居的时间,那我会更加幸福,取得的文学成就也会多得多。是啊,我写完《葛慈》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久,一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对世界有了贡献,为报答你,世界就会作出安排,让你别又一次这样做。现在看来,此话在我身上应验喽。

“闻名遐迩,位高权重,在生活里本是好事。只不过我靠自己的所有名和位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换来的只是对别人的意见保持沉默,否则便会得罪人。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总知道别人怎么想,别人呢却不知道我怎么想,要不然啊,真就开了一个愚蠢透顶的玩笑。”

1824年2月15日,星期天

(歌德庆幸自己不再年轻)

今天歌德邀我午饭前一块儿去散步。我进屋时发现他正在进早餐,看上去兴致挺好。

“来了一位令我高兴的客人,”他愉快地对我说,“一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威斯特法伦的迈耶尔尔刚刚在我这里。他写了一些诗,一些很有希望的诗。他才十八岁,却成熟老到,真是难以置信。

“我很高兴,”随后歌德笑道,“现在我已不再是十八岁。我十八岁的时候,德国也只有十八岁,还可以有所作为;可现在要求太多啦,而且所有路都让人跑过了。

“在一切领域德国都高高在上,高得我们根本无法综观全貌,眼下呢我们还要师法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又要仿效英国人和法兰西人!除此之外,是的,简直是疯了,还把眼睛盯着阿拉伯东方,这么一来一个年轻人不完全昏了头才怪。

“为了安慰他,我领他看了我巨大的天后朱诺头像,以这件雕塑作为象征,告诉他只要坚持学习希腊人,就会获安宁。他是个好小伙子!只要注意别太分心,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定会有出息。

“不过,我说过了,谢天谢地,在这成熟透顶的时代自己不再年轻。如果年轻真不知道怎么活。是啊,即使想逃到美洲去也太迟了,那儿的人也太聪明。”

1824年2月22日,星期天

(观赏意大利风光铜版画)

跟歌德和他儿子一道进餐。席间小歌德讲了不少他学生时代的趣事。也就是他当年住在海德堡,假期里常和朋友们去莱茵河畔漫游。他曾和另外十个大学生在一家旅店过夜,店老板无偿招待他们喝葡萄酒,只要求朋友们有朝一日去参加他的一次“婚宴”。这位店主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饭后歌德给我们看一些着了色的素描,题材为意大利风物,特别是邻近瑞士山区和玛爵湖(Lago Maggiore)的北意大利。波罗梅伊群岛(die Borrom ischen Inseln)倒映在湖水里,湖岸边看得见渔船和渔具。歌德告诉我们,这就是《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里的那个湖。在朝着玫瑰山(Monte Rosa)的西北方向上,耸立着将湖与其他地区隔离开的连绵群山,正值夕阳西下,山色幽深如黛。

我说,我出生在平原上,面对这样幽森高峻的群山心里感觉不踏实,决不会有兴致去那些山谷里漫游。

“这样的感觉挺正常,”歌德说,“归根到底,人只适宜于待在他出生和生长的环境里。要是没有重大的追求,他待在家里会幸福得多。瑞士一开始给我留下了极强的印象,令我心神迷乱,坐卧不宁;直到去过多次,最后一些年纯粹用研究矿物学的眼光去看那些山,才开始平心静气地体验它们。”

随后又观赏了一批根据一家法国画廊所藏油画制作的铜版刻画。这些画几乎都少有创意,所以五十幅中很难找出四五幅好的。好的几幅是:一位少女在请人代写情书;一个夫人待在标明出售(maison vendre)但无人光顾的房子里;一幅打鱼图;一群站在圣母像前的音乐家。还有一幅普桑风格的风景也不坏,对此歌德评论说:“这些艺术家掌握了普桑画风景的一般理念,就照此理念一个劲儿地画下去,结果画作就既说不上好,也不能说坏。不坏是因为随处都隐隐可见一个颇为可观的样板,但是又不能称它们好,因为这些画家通常都缺少普桑所有的伟大人格。诗人们的情况也如此,学习莎士比亚风格的不少,学得成功者却实在叫凤毛麟角。”

最后观赏了劳赫为法兰克福故居雕塑的歌德胸像模型,大伙儿边看边谈。

1824年2月24日,星期二

(学习须符合实际需要,古典雕刻艺术的长处)

今天午后一点去见歌德。他让我看一篇由他口授而成的文稿,是准备给《艺术与古代》第5卷第1期用的。我发现他给我的评论文章《印度贱民》做了个附录,内容既涉及那部法国悲剧,也涉及他自己的抒情诗三部曲,如此一来,这个题目就在一定意义上做得完整全面了。

“很好,你借写评论的机会熟悉了印度的情况,”歌德说,“因为说到底,我们搞研究最终只是掌握了自己实际使用的东西。”

我承认他说得对,告诉他我在上大学时就有这样的经验,听了老师们许许多多报告,能记住的也只是自己本已倾向于实际使用的内容;相反,所有将来不可能用上的东西通通让我给忘记了。我讲:

“我听过赫恩教授的古代史和现代史,可如今已记不起一个字。然而,倘使现在要我为写剧本而去研究某一个历史片断,那我肯定一辈子都会记住研究的东西。”

“总而言之,大学里学的太多太多,而且是太多毫无用处的东西。”歌德说,“还有一些个老师拼命延伸自己的专业,教授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学生的需要。早年化学和植物学一起归入药物学讲授,学医的学生只听它就够了。现在倒好,化学和植物学都自成一门无边无涯的大学问,掌握其中任何一门都需要人穷其一生,可是医学院学生硬是两门全得念!结果呢什么也学不到,顾此失彼嘛,通通忘得精光。谁个聪明,就会拒绝一切叫人分散精力的要求,而专心致志于一个专业,把一个专业学精学通。”

随后歌德给我看一篇他关于拜伦的《该隐》的短评。我很感兴趣地读了起来。

“你瞧,”他说,“教会的信条不足以影响像拜伦这样的自由心灵,他正是通过此剧,极力摆脱一种强加给自己的教义的束缚。英国的教师们显然不会因此感谢他;我很好奇,不知他是否会进一步写《圣经》中与此相关的题材,是否会将例如所多玛的毁灭和峨摩拉的毁灭放过。”

在这些文学讨论之后,歌德把我的兴趣引到了造型艺术上,让我看一件昨天他已经兴致勃勃地谈起过的古代石雕。我观赏着,惊讶于它表现手法的质朴单纯。我看见一名男子从肩上往下放一只水桶,为的是让一个男孩喝水。可男孩还感觉不舒服,他的嘴还够不着,桶里的水还流不出来,于是只见他把自己的两只小手按在桶上,仰起脑袋望着男子,像是求他把桶再向自己倾一点。

“喏,喜欢吗?”歌德问,“我们现代人自然也体会得到一个如此纯粹自然,如此质朴天成的题材有多么美,”他接着说,“我们也知道也理解,这样的作品该如何创作;只不过我们创作不出来,理性至上嘛,因此总是缺少这样一点令人惊叹的魅力。”

随后我们观赏柏林的勃兰特雕琢的一枚徽章,表现的是年轻的提苏斯正从巨石下取出他父亲的武器。人物的姿态有许多可称赞之处,只是要搬动巨石四肢还显得用力不够。再有,年轻人既用一只手拽武器,还用另一只手搬石头,看来无论怎么讲都考虑欠妥;要知道,按道理他该先将沉重的石头撂到一边,然后再拾起武器。歌德随即说:

“作为对照给你看一件古代的宝石雕刻;它的题材完全相同,但出自一位古人之手。”

说着他让仆人施塔德曼搬来一口箱子,箱子里藏着数百件古代宝石雕刻的复制品,都是他旅游意大利时从罗马带回来的。于是我见到一位古希腊艺术家处理的同一题材,可那手法是何等地不一样啊!只见小伙子使尽全力推那巨石并也承受得起它的重量,因为这重量眼看就要被征服,石头已给推到了快要滚到一边的节骨眼儿上。年轻的英雄使出浑身的力气顶住沉重的巨石,只有目光向下瞅着压在面前石头底下的武器。

我俩都欣赏这再合乎实际不过的处理。

“迈耶尔尔经常喜欢讲,”歌德笑着插了一句,“最难莫过于构思啊!—— 可糟糕就糟糕在,”他接着说,“我们再怎么思考也无助于构思;你必须天生是这个材料,只有这样好的想法才会像上帝自由的孩子似的不请自到,并冲着你喊:瞧我们来啦。”

1824年2月25日,星期三

(诗的形式作用巨大;经历丰富是个“大便宜”)

歌德今天给我看了他两首极有意思的诗,两首总的倾向都高度伦理化,但一些母题却自然、真实得毫无保留,以致世人很可能习以为常地称其为不道德的诗。也正因此吧,他把它们藏起来,不打算公之于众。

“倘若智慧和高度的教养能转变成公众共同的财富,”他说,“那当诗人就太美了;他什么时候都可以彻底真实,不必害怕说出最精彩的话。可事实上他经常不得不有所节制,有所考虑,他的作品会落到各式各样的人手里;他因此有理由顾忌,别因为太坦率引起多数好好先生的反感。还有时间也是个古怪东西,它就像暴君似的喜怒无常,对同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在不同时代会表现不同的脸色。古希腊人允许说的话,我们再说就不合适;莎士比亚强健的同时代人感觉美妙的事物,1820年英国人就不再受得了,所以新近就感到有出版一种莎士比亚家庭版的需要。”

“还有形式也影响很多,”我补充说,“两首中的一首音调、格律都合乎古代规范,引起反感的可能小得多。一些母题本身诚然难以为人接受,但表现手法使整个作品变得如此大气如此高贵,让人仿佛在听一位雄健的古代诗人吟唱,我们也仿佛回到了希腊远古的英雄时代。另一首诗相反,音调、格律都是阿里奥斯托的,就麻烦得多了。内容是一次现代历险,语言也现代,于是便无所遮掩地直通通进入咱们的现实,一些大胆的细节便显得肆无忌惮多了。”

“你说得对,”歌德回答,“在不同的诗体格律里面,蕴藏着各种神秘而巨大的效果。比如我的《罗马哀歌》,如果有人将其改译成拜伦《唐璜》式的音调和格律,那它的内容必定也跟着变得十分粗俗。”

这时送来了法国报纸。在昂顾勒姆公爵统率下完成的那场讨伐西班牙的战役,引起了歌德极大的关注。“对波旁王朝走的这步棋我不能不大加赞赏,”他说,“因为正是通过此役,他们才抓到军权,也赢得了王位。这下成功了。士兵们返国时怀着对自己国王的忠诚,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胜利,也从人数众多的西班牙人的失败获得了一个信念:是效忠于一个人抑或听命于许多人,没有什么区别。军队赢回了旧日的光荣,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它即使没了拿破仑,照样能打胜仗。”

接下来歌德回顾了历史,谈了许多普鲁士军队在七年战争中的情况,说在腓特烈大王的带领下这支军队所向无敌,因此变得骄纵自满起来,结果后来在许多大战役中吃了败仗。所有的细节他都历历在目,我称赞他记忆超凡,实在幸运。

“我占了一个大便宜,”他接着说,“能出生在这么个世界风云济会,在我漫长的一生中重大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先是七年战争,然后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接着又来了法国革命,最后才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至这位英雄覆灭,以及随之发生的种种事变,我成了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历史见证人。这样一来,我的观察结果和看法就可能与人完全两样;现在才出生的人只能通过书本了解那些重大事件,也就弄不明白它们是怎么回事。

“往后的一些年将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言;只是我担心咱们不会很快获得安宁。世人生性可不谦虚知足:大人老爷不会放弃滥用强权,民众也不满足于勉强过得去的状态,静待逐渐的改良。只有使人性变得完美,现实也才可能完美;实际是将无休止地动荡摇晃,一部分人受苦受难,另一部分人安乐享受;自私和妒忌这两个恶魔将永远作祟,党派之争将没完没了。

“最明智的办法是人人各司其职,生来适合干什么、学习过干什么就干什么,别去妨碍他人干自己的事。鞋匠就该守着他的楦头,农民就该扶着他的犁头,君主呢,就该懂得治理国家。要知道,治国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职业,任何不精于此道的人都不应潜妄介入。”

随后歌德又谈起法国的报纸,说道:

“可以让自由派人士发言嘛,因为如果他们讲的有道理,别人就乐意听。但是保皇党手握重权,就不宜讲话,而必须行动。他们不妨调遣军队,砍人脑袋,让人上绞架,这都是他们的权力;可要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否定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举措辩护,就有失体统啦。除非读者全都是君主,否则掌权者还是别发议论为好。

“至于我过去的所作所为,”歌德接着讲,“我总自认为是一个保皇派。让别人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吧,我呢,认为怎么好便怎么干。我了解自己事业的全貌,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要是我独自犯了错误,能够重新将其挽回;可错误要是三个人和更多的人一块儿犯的,那改正就不可能了,因为人多不同的意见也多。”

接下来吃饭的时候,歌德情绪极为高涨。他给我看施彼格尔夫人的纪念册,他在册子里写了些很美的诗句。留给他题写的空白长达两年,他很高兴,终于兑现了一桩旧日的承诺。我向施彼格尔夫人朗诵完了诗,继续往后翻阅纪念册,遇见了许多显赫的姓氏。翻一页便是梯德格的一首诗,思想和音调完全跟他的《乌拉尼亚女神》一样。歌德说:“我一时心血来潮,想在他这诗的下面再和上几句;可一转念还是算了。我感到庆幸,因为口无遮拦会得罪好人,弄巧成拙,这在我可不是第一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