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913500000032

第32章 :心念规律,抛却多余欲望

每天早晨四点左右起床,中午十二点休息,午睡大概两个小时起床,参禅念经,除去晚饭的时间,本焕长老会在晚上九点钟中释卷休息,然后再睡到第二天早晨四点左右起床……这就他一天的生活,坚持了几十年而不曾有大的改变。而这看似简单、规律的生活,却不是人人有条件、有能力做到。

坚持规律生活,至少需要三个条件。首先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人们疲于奔命,加班赶点,茶不思饭不想;其次,要人有宽广的胸襟,宽大得可以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不把烦心事带进睡眠;再次,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克制力,可以不吃零食而不是食正餐,可以在该睡觉的时候,不为看一个肥皂剧、玩一场游戏而熬到凌晨。

但是于平常人而言,总有一个条件是我们不能符合的,有时候真的是出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不得不熬夜、黑白颠倒,有的时候则是惰性作祟,想让自己好好地放纵一下,也有的时候,是因为心中的欲望心、名利心,像咖啡一样,刺激着人们本该安然的神经。因此摈除客观不可改变的因素、主观无害的因素,要想过规律的生活,先得按住不安分的名利心、欲望心,尝试过简单的生活。

有人这样说过,“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最简单的生活没有纷繁事物的打扰,能让人吃饭时好好地品味盘中餐,能让人做事专注于左手边的事,能让人睡觉时安安稳稳地睡到天亮。所以最规律的生活应当是简单的生活。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物质的极大膨胀和社会的复杂,令人应接不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处理起来也是手忙脚乱。实际上,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只要学会驱除多余的执念和欲望,就能发现事情最简单的本质。

宋代汾阳的善昭禅师,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他曾自我揶揄:“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当时许多僧众、官员前后八请,求他出来讲法开示,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得道僧者皆喜游历,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很少出行,时人批评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在善昭看来,风景再繁华,不过是风景,大德的禅师之所以游历,是因为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为美景之美,才四处游玩。他隐匿草庵是为了不浪费时间为满心名利的官员,做无用的开示;他休足于自己的茅舍,是因为他懂得安在此处,不为留恋风景而浪费脚力,是简单易行的参禅。

生活看似是繁琐的,其实很简单,只是人们总是在做出决定前,思前想后,在利益处左右权衡,才会让事情变得复杂。懂得化繁为简的艺术,看进复杂问题的本质,看透一切繁琐和烦恼的根源,就能轻松简单地处理。

学出家人不睦繁华之心,放下心中对名利得失的考量,对风景的留恋,对烦心事的执着,给自己一个静谧的黑夜,闭上眼睛,还原一种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心外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个人眼底都看见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无不是虚幻,过眼即逝。那暂且把世界还给世界,把外物留在眼皮之外,任它瞬息万变,我们只求一息安然。跳脱规律生活背后的养生理论,学习本焕长老的规律生活,就是试着修习一颗不睦繁华的心。

所谓繁华,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觥筹交错、衣帽光鲜、熙熙攘攘的背后往往透出的是一丝丝的苍凉。愚人却总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如孩子贪恋糖衣药片上那薄薄的一层糖衣。但繁华过后尽苍凉,人间有味是清欢。别去想着“未来一定发财”、“将来一定富贵”,谁知道将来又能如何?吃嘴边的食物,做手边的事情,然后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家的枕头上,就可以活出真我,就可以感受规律生活带来的身心放松。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是灵魂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不恋繁华性自真”,什么时候我们能放下世间繁华,什么时候就能让我们的心念、思维规律起来,心念规律了,不再向歧路上跑了,我们的生活自然也就自成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