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913500000020

第20章 :心外求法,多绕冤枉路 (1)

马祖道一在衡山怀让禅师那里参学时,很勤奋地盘腿坐禅,雷打不动,心无旁骛。时日久了,并不见什么成效。

怀让禅师有心开悟他,就问:“你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道一说:“坐禅是为了成佛。”

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头在庵石上磨。

马祖道一非常惊讶,问:“师父,您磨砖头干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道一更加吃惊了,说:“砖块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微笑着回答:“砖块既然磨不成镜子,那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心里一动,立刻请教:“那么怎么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说:“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

马祖道一恍然大悟。

怀让禅师的话既浅显,又别具深意。牛车不动,当然要打牛。打车就好比靠坐禅来成佛一样,只会徒然浪费工夫。做事如果不把握好方向,自然就没办法顺利达成目的。

人们常说要找准方向人生才走得顺畅,所以人们都忙着向外寻求,感情、工作、事业,日夜忙碌于交际、钻营,奔波于生计和名利,但是,真正需要注重的内心状态却无人在意。无法把握内心的方向,就算得到的再多,也没办法安然于这份得到,不能从这份得到中获得幸福,更不能在失去时保持淡定。

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写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本焕长老说:“我们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讲去求他人的心,不是向外去求。”心的力量很大,心中洞明,即使身外一片黑暗,也能照亮外物。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熄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成了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蚀不了内心。有安定内心的力量,就不会在向外追求安稳和幸福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正因为“心就是佛”,所以,内心的毛病依靠外面的力量来治疗是不现实的。比如说,有些人脾气很暴躁,平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值得烦恼和生气的事,但就是控制不住脾气,经常让身边的人当出气筒。既让亲近的人受伤,也让自己苦恼。

这种情况下,是应该去找人算上一卦,或者去寺庙里拜拜神佛,绕着神像走一圈,转转运,还是索性花大价钱找人来作作法,消消灾?毫无疑问,两种方式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脾气不好是嗔心的表现,而嗔并非来源于天性或外界的影响,而是来自心底的毒。

易怒的脾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对人对事的“不爱”。对人有怨心,所以不爱;别人做事不能如自己的意,所以不爱;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所以容易对人生嗔怒。不懂得嗔由心生的道理,反倒将自己脾气暴躁的毛病归罪于天性或命运,当然会找错解决的方向。

很多时候人的“知”总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够了解整个外部世界,却往往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探求。同样,在解决内心的病变时,也常常寄希望于外界的干预。好比烦恼由心而生,人却不去观照内心,对治烦恼,反而放纵自己玩乐,或尝试通过旅行、拼命忙碌等方式来逃避烦恼,这样当然无法真正摆脱烦恼的侵扰。

正像本焕长老说的:“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在心外求法,只是多绕冤枉路。被自己的脾性或烦恼弄得寸步难行时,记得回到内心,从根源上寻找毛病,然后直面、审视、对治并改变这种毛病,从而让自己走出内心的围城,获得心神的畅通。

来源《明心见性品心经,安身立命读易经》

除去心中累赘,回归自然天性

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但是在尘世中行走多年,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颗纯净质朴的初心呢?本焕长老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记者问他:“禅宗,要求内在超越。那么内在超越是通过什么实现的,是不是通过内在修为,通过修养来实现的?”长老答:“我们学禅宗,明心见性,就是超越。”

明心见性,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人们出临人世的时候,都还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

然而,一旦进入俗世久了,一颗初心便会变得面目全非。比如,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纯真的心就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也变得歪曲,丧失了抱负,最后变得窝囊,畏缩。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心中的累赘多了。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它不懂得虎的可怕,保持着一颗未被任何经验污染的心。毫无杂念的心就像尚未涉世的赤子之心一般珍贵。

从前有一个老者和一个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奇怪的是,这个老者从来不教孩子各种礼仪和做人的道理,只是让他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

有一天,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在老者的家中借宿,见孩子什么也不懂,于是教了他很多礼仪。

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晚上,孩子见老者从外面回来。于是恭敬地走上前去问安。老者十分惊讶,就问孩子:“是谁交给你的这些东西?”

孩子如实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和尚教我的。”

老者马上找到和尚,责备说:“和尚你四处云游,修的是什么心性啊?这孩子被我捡来养了两三年,幸好保持了他一片天然可爱的本心,谁知道一下子就被你破坏了!拿起你的行李快出去吧,我家不欢迎你!”

当时已经是傍晚了,还下着淅沥的小雨,但是生气的老者还是将和尚赶走了。

小孩秉持天然个性成长,和尚却用俗礼污染,被老者赶出家门着实不冤。人无识,便心境明澈;无知,便身无烦恼。如此做人,才是最本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