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独生男孩怎么养
9134700000026

第26章 美德,给男孩一个光辉的人生(3)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缺乏责任感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对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揽,替孩子一手操办。即使孩子闯下祸端,也是父母替他收拾摊子。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失去责任感;第二,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习为重,为了让孩子更专注于学习,父母任何事情都不让他做,导致孩子的生活过于安乐,时间久了便养成了懒惰、遇事退缩等坏习惯;第三,父母缺乏一定的威信,难于引导孩子走上正轨,即使在孩子犯错误时,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在无形之中就纵容了孩子;第四,父母经常迁就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为,造成孩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另外,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重成绩不重道德教育,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很少接受关于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责任教育也同样少之又少。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他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以便培养他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对于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要敢作敢当;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要尽可能地实现……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该遵循这样一个顺序: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小事到大事。父母不要仅仅将孩子的责任心定位于对他自己负责,也要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否则,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以后就很难向社会层次的责任过渡。

承承是个淘气的小男孩,总会时不时地给爸爸妈妈惹事。有一次,承承和一位同学发生了争执,在两个人撕扯的过程中,承承将那个同学的手抓伤了。

老师知道后,问承承应该怎么办。承承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耸了耸肩膀说:“你打电话找我爸爸就行了,让他来处理吧。”无奈,老师找到了承承的爸爸,爸爸知道后很生气,要求承承向那个同学赔礼道歉,承承却满不在乎:“谁让他和我打起来的,活该,他还捏疼我的胳膊了呢,不关我的事,我才不向他道歉呢。”听了这话,气得爸爸真想打承承两巴掌。最后,爸爸只好给那个孩子付了医药费,还替承承向他的家长道了歉。

一个星期天,妈妈带承承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在公交车上,有一个小偷偷走了一位阿姨的钱包。承承看到了,却没吭声。等到那位阿姨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偷了,小偷早就下车跑了,哪里还能找得回来。

下了公交车,承承悄悄告诉妈妈:“我看到小偷偷那个阿姨的钱包了。”“那你怎么不提醒那位阿姨呢?那样的话,人家就不会丢钱包了。”妈妈赶紧说。哪料,承承却说:“哎呀,妈妈,小偷偷的又不是我们的钱包,干吗要管那么多?”

承承总是没有一点责任感,妈妈很苦恼,这可怎么办才好?

承承不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对社会行为也缺乏责任感,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男孩长大以后是很难对社会和家庭负起责任的。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意识到,是男子汉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应该怎样培养男孩的责任心呢?

1.不溺爱,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假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就会使他缺乏责任心,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替孩子善后,要尝试着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时,父母应该让他承认错误并找到解决的方法,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逃避责任。

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时,一不留神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件事情发生在1920年的美国,在当时,12.5美元是一笔相当不小的数目,足足能够买到125只母鸡。

这个小男孩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却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过失,你要对它负责任。”小男孩很郁闷,他愁眉苦脸地问:“可是,爸爸,我哪儿有那么多钱赔偿给邻居呢?”父亲回答:“我可以先把钱借给你,但是,一年后你要还给我。”

于是,从那天起,这个小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到了12.5美元,将它还给了父亲。

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的第12届总统罗纳德·里根。后来,里根总统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小抓起,告诉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事事指望、依靠别人,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孩子在做事情时就不会显得鲁莽、草率了。

2.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

许多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学习第一”的思想,总是对他说:“家里什么事都用不着你操心,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的确如此,为了孩子,父母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心甘情愿。但是,不让孩子为家里操一点心,实际上就等于在剥夺他的责任感。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为家庭出一点力,从而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当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

鹏鹏今年10岁了,在爸爸妈妈的娇宠下,他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

一天上午,鹏鹏发现客厅里的地板脏了,于是,他大声喊道:“妈妈,地上脏了,你快拖一下吧。”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听到后生气地说:“地上脏了你就不能打扫一下吗?没看到妈妈正在忙着呢吗?”鹏鹏却说:“这关我什么事,真是的,我好心提醒你,你还责备我。”妈妈更生气了,质问他:“这个家不是你的是吗?你没在客厅的地板上踩过吗?”鹏鹏听后,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自此,妈妈要求鹏鹏在他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也做一些倒垃圾、摆放桌椅、收拾书房等家务活。渐渐地,鹏鹏不再认为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爸爸妈妈来做了。

父母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要让他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孩子所要做的事,列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范围。在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必须都由他自己承担,当孩子做到了的时候,就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赞赏,让他从小就能感受到承担责任所带来的荣誉感。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仅仅做好自己的事情还不够,作为家庭的一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尽责。

3.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要从小培养

除了要让孩子对自己、对家庭负责任之外,父母也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孩子终归要长大,要在社会上担任一些角色。所以,父母要从小不断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逐步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社会责任感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父母要坚持为他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外,当看到社会上一些缺乏责任感的行为之后,父母要及时告诉他那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千万不能那样做,这样就可避免孩子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孝道,他的未来就是你的未来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目前这种美德在独生孩子的身上却鲜有体现。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忙碌了一整天,特别疲惫,孩子自顾自地大声放着音乐或电视,影响父母的休息;家里做了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让父母先吃,甚至有的还会吃“独食”;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照顾得无微不至,而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令人担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孝道的内容和含义也逐渐丰富起来,从过去的“养老送终”转变了成了现在的精神慰藉。如今的孝道并非仅指“买些东西”、“给些钱花”之类的事情,更本质的内容是指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关爱。也许只是帮父母梳梳头,也许只是替父母捏捏肩,甚至于只是一声问候,但这份心意会让父母感动。

所以,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讲求孝道的行为习惯,可以从小事入手训练。比如,要求孩子每天问候一下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当父母疲倦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该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者注意天气变化……这十分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孝敬父母是一种强迫性的劳动,在棍棒的威逼之下是不可能培养孩子的孝道的。一旦孩子表达出了孝敬之心,父母就要及时地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使父母非常幸福。只要孩子怀着满腔的幸福感一次又一次地尽自己的孝心,那么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具备了孝顺的美德。

然而,有很多孩子并不能做到孝敬父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在孩子,但根源却在父母身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吃苦,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担心孩子学习分心等而不给孩子表达孝心的机会。如此一来,即使孩子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份孝敬之情便在父母一次次的拒绝中被消磨掉了。

奇奇今年11岁了,他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平时非常关心父母。很多时候,晚上看到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奇奇都想为他们捶捶背或者按按腿。可是,父母都会推辞:“我不累,你快点去写作业吧,别耽误了学习。”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还得喝中药进行调理。看到妈妈这么痛苦,奇奇很心疼,他知道爸爸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妈妈,便想主动承担起为妈妈熬药、做饭的义务。当奇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却说:“儿子,你有这份心就行了,妈妈很高兴。可是,你从来没熬过药,也没做过饭,不知道应该怎么弄,还是让妈妈自己来做吧。”尽管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奇奇的兴致依然很高:“没事,妈妈,不会我可以学呀,我能学会的。”

犹豫再三,妈妈仍然没有同意奇奇的提议,最后,她不但硬撑着下床亲自熬药,还自己动手做好了饭菜端给奇奇吃。

即使生病了也不用孩子帮助,这就是上述案例中母亲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假如给孩子传达了这样的思想,那么不仅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还会抹杀孩子的孝心。所以,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家庭事务,才有可能培养出孝敬的孩子。

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关爱,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责任感,孩子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了社会上他也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关爱他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父母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如今,绝大多数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清楚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他和家庭付出了多少。

8岁的瑞瑞从小就深受大家的宠爱,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唯恐他受委屈,对他总是有求必应。被娇纵惯了的瑞瑞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伸手要,家里的人就会满足他。久而久之,瑞瑞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尽管妈妈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太爱瑞瑞了,也就没当回事儿。

有一次,瑞瑞在商场里看中了一款电动玩具,非闹着要买下来。妈妈一看价格,600多元,太贵了!何况看那款式,和家里的另一个玩具差不多。于是,妈妈决定不给瑞瑞买。瑞瑞很不高兴,于是赖在柜台前不肯离开。

妈妈摸着瑞瑞的脑袋,悄声告诉他:“儿子,那个玩具需要600多元,妈妈必须上一周的班才能挣到那么多的钱。你知道吗?妈妈工作一天很辛苦的,回到家里累得只想睡觉。咱们不要那个玩具了好不好?家里还有一个和它差不多的呢。”

听了妈妈的话,瑞瑞犹豫了一下,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妈妈走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平时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情况告诉孩子,并且说得越详细、具体越好,从而使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之情。

2.以身作则,父母要为孩子做孝敬长辈的好榜样

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因此,父母要时刻想着照顾年迈的长辈,决不能“有了儿子就忘了老子”。父母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

乐乐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十分孝敬父母。其实,在乐乐小的时候,也是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孝顺。后来,一件小事改变了乐乐。

一个星期天,爸爸买回来一台液晶电视。乐乐特别高兴,直说:“爸爸真好!爸爸真好!”然而,爸爸却要将电视送给爷爷奶奶。乐乐生气了:“咱们家里只有一个破电视,你却把新的给别人。”“儿子,你说什么?什么别人?”爸爸生气地瞪着乐乐问。

“我再也不理你了。”乐乐说完转身跑开了。爸爸知道自己态度有些生硬,赶紧追上乐乐,对他说:“儿子,你还小,爸爸妈妈还年轻,以后我们什么样的电视都能买到。而爷爷奶奶呢,他们老了,应该让他们先享受。你说是不是?等以后有了比液晶电视更好的电视,爸爸一定给你买,好不好?”乐乐听了点点头,还和爸爸一起把电视送到了奶奶家。

有一次,乐乐和妈妈一起去参加婚礼,回家后,爸爸发现乐乐的糖果一块都没吃。爸爸问他:“儿子,这些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吗?怎么没吃却带回家来了呢?”

乐乐告诉爸爸:“我带回来给你和妈妈吃。”“是吗?爸爸妈妈不吃,你吃吧。”“我是小孩子,应当先孝敬长辈。”爸爸听了,欣慰地笑了。

只要父母做好了孝敬长辈的榜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