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9134000000042

第42章 令人咂舌的植物撷趣(6)

根据他们的解释,全球的所有植物每年蒸发到大气里的芳香物质大约有1.5亿吨。这些芳香物质都是带有正电荷的,它们散发到空中以后,就吸收空中的水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汽罩。就这样,最后在空中形成了无数个以芳香物质为核心的水滴。众多的水滴再不断地积聚,又汇成一团,最后就形成了雷雨云,这才有了电闪雷鸣。据统计,全球每秒钟大约要发生100次闪电。如果把这些闪电所释放的能量全部收集起来,就可以得到功率为1亿千瓦的强大电量。这正是全球植物每年散布到空中的数1.5亿吨芳香物质所带走的那部分能量。植物把电能传给大气,大气又把它传回大地,大地再传给植物,地球上的电荷就这样不断地年复一年地循环着。

对此,当然也有不少人提出怀疑。虽然文特和格罗津斯基教授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雷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现象,但这个理论在有关雷电形成的细节问题上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一般的雷雨云都带有正负两种电荷,其中正电荷在云层的上面,负电荷在云层的下面。所以,多数闪电是云中的负电荷与大地的正电荷中和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闪电回到大地的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这一事实与植物散发到空中的芳香物质带正电相矛盾。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雷电的分布会在空间与时间上跟植物的分布有这么惊人的一致呢?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原来植物是一个“电子制造工厂”,它们在温度和阳光适宜的情况下会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电子,这些电子积聚并附着在云上,就形成了闪电。

其实,植物学家们早就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包含着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因此,光合作用就像光电效应一样能产生光电子,这些光电子起着关键的传递能量的作用。由于大气本身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正电场,所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光电子,会在大气电场的作用下,由地表向上运动。如果在天空中出现了云体,尤其是浓厚的积雨云,那么光电子在碰到云体时,就会被云体拦截,使这些光电子附着并积聚在云体的下部,致使云体下部带负电,并感应或吸收云层上部的正电荷,使云体上部带上正电。如果有强对流运动,那么云体就会上下扫动,并像吸尘器一样吸收空中的电荷。当云体中的电荷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形成雷电。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大气温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很大,所以温度越高、阳光垂直照射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从空间上看,光合作用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比沙漠、冻土地带和两极强,所以,赤道地区的雷电活动比沙漠、冻土地带和两极多。从时间上看,光合作用在春夏比冬季强,午后比凌晨强,所以,春夏的雷电活动是比冬季多,午后也比凌晨多。

虽然关于植物产生雷电的说法还没有形成定论,不过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雷电的成因还是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的,也为更进一步的利用雷电和植物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有“脉搏”的植物

近年来,一些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树干的增长速度时,意外地发现,植物的树干也有类似于人体脉搏一张一缩的现象,而且这种植物“脉搏”还有明显的规律性。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植物也会有“脉搏”呢?

答案是肯定的,植物也有“脉搏”。你也许会问,植物的“脉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来也并不神秘,它仅仅是植物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只不过以前

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其实,植物学家在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每逢晴天丽日,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植物的树干就会开始收缩,一直持续到黄昏;等到了夜间,树干才停止收缩,而是反过来开始膨胀,直到第二天早晨。但我们都知道植物的树干是不断增粗的,这是因为植物的每一次搏动,膨胀总是大于收缩,树干才可以增粗。植物这种日细夜粗的搏动,每天周而复始,就像是人的脉搏一样,所以人们称其为植物的“脉搏”。

有趣的是,遇到下雨天,植物的树干就会停止搏动。那时候,树干不分昼夜一个劲儿地变粗,直到雨后转晴,才重新开始收缩。这也算得上是植物“脉搏”的一个“病态”特征。

动物的动脉搏动可以使血液从心脏流至全身各处,但与此类似的机制并非动物独有,植物也有类似的搏动。俄罗斯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某些植物的体内也存在“脉动”。据俄《消息报》的报道,科学家已经知道,植物吸收和排出水分的活动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每过数分钟交替发生一次。为了研究植物的这种“吞吐”机制,俄科学院植物生理学研究所的专家截取了多棵向日葵的根系,并把它们分别放置在装满培养液的密封烧瓶中,不同烧瓶的培养液中分别含有干扰植物细胞能量交换的物质或动物神经介质——乙酰胆碱。此外,每个烧瓶内的测量装置能随时记录培养液液面的高低变化。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乙酰胆碱能刺激向日葵根系的细胞,促使其更有效地吸取水分并胀大,或者收缩从而排出水分,根系“吞吐”水分的不同步特点格外明显。

那为什么植物会有这种搏动呢?植物学家通过精确地测量后解释说,植物“脉搏”是由植物体内水分运动所引起的。当吸收与蒸腾的水分一样多时,树干就几乎不会发生任何的粗细变化,如果吸收的水分超过了蒸腾的水分,树干就要增粗;相反植物在缺水的时候,树干就又会收缩。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在夜晚,植物的气孔总是关闭着,水分的蒸腾量大大减少,所以树干就会增粗,而在白天,植物叶片上的大多数气孔都开着,蒸腾作用增强,蒸腾掉的水分增多,树干就会趋于收缩。

明白了这个道理,植物的“脉搏”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夜晚,植物气孔总是关闭着的,这使植物在蒸腾时的水分大大减少,所以树干就会增粗。而在白天,植物的大多数气孔都开放着,蒸腾的水分就会增加,树干也就趋于收缩,有相当多的木本植物都有这种现象。但是,这种“脉搏”现象最为明显的还当属一些速生的阔叶树种。

植物也有血型

人们都知道动物是有血型的,尤其是人,不但有各种血型,而且血型还与性格等其他因素有着某种复杂的联系。可植物没有血液,那它们会有血型吗?关于植物有血型的说法还要从一桩自杀案件说起。

在几年前,日本东京的一位妇女被发现死于自己的卧室内,经过调查,人们从现场发现了A型和AB型两种血迹,而死者是A型血,于是警方开始怀疑这是一个AB型血的凶手作的案。但经过多方的调查,最终也没能发现任何凶杀证据。后来,日本警察科学研究所的山本茂法医受命调查此案,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凶杀现场没有沾血的枕头上,竟然有微弱的AB血型反应。之后,他就对枕头内的荞麦进行了鉴定,令人吃惊的是,荞麦皮果真显示出AB血型特征。这一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山本茂的浓厚兴趣。事后,山本茂潜心从事植物的血液研究,发现植物的血型与人类的血型是类同的。从而也证实了AB型血属于枕芯内荞麦皮的,排除了他杀的可能,结案是自杀。

一件意外的案件引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从而也引起了人们对植物血型问题的重视,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山本茂研究了150多种蔬菜、水果和500多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果实,结果证实有19种植物和60种植物的种子出现了血型反应。在显示出血型反应的79种植物中,半数为O型,如辣椒、西瓜、海带、苹果、梨、草莓等;其次是AB型,如荞麦、花椒、李子、葡萄等;个别植物是B型的,如大黄杨、珊瑚树、扶芳藤、枝状水藻等。但就是没有找到A型血的植物,当然,也有些植物的血型尚未查出。近来,法国科学家克洛德·波亚德在研究中也发现,玉米、油菜、烟草等植物中,含有类似人体的血红蛋白的基因。这表明植物是有造血功能的。如果在其中加入铁原子,那就可以制造出人体需要的血红蛋白来。这项试验,如果取得成功,将会出现新的奇迹——利用植物来制造人体的血液,植物就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天然大血库。

但关于植物血型的说法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人的血型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红血球的外膜结构不同造成的,而植物根本就没“血”,又怎么会有血型呢?其实,这里有个误会,所谓植物的“血”,当然不是指人或动物的血液,而是指植物的体液,也就是植物的营养液。所以,植物的“血型”,实际上是由体液中某种细胞的外膜结构的差异决定的。换句话说,我们说的“植物

血型”,不过是通俗的拟人讲法;确切地说,植物的血型应该是“植物体液液型”。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人和一些动物的血液中红细胞的表面有一种特殊的抗原物质,是它决定了血液的类型(即血型)。但是植物没有红色的血液,也没有红细胞,为什么会有血型呢?这个问题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后发现,植物体内有类似于人和动物附在红细胞表面上的血型物质,即血型糖。人的血型也是由血型糖来决定的,O型血、A型血、B型血,分别由岩藻糖、N—乙酰—D—半乳糖、D—半乳糖所决定。而植物体内也有和人类这些血型物质相同的东西,其中以红色果实的植物中数量最多。

那么,自然界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呢?这个问题到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科学家们对血型物质的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通过实验发现,生物体内的糖链合成达到一定长度时,在它的顶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然后合成就停止了。也就是说,血型物质是起一种信号作用。有的科学家认为,植物的血型物质,还具有贮藏能量的作用;由于它的粘性大,似乎又担负着保护植物体的任务。

对植物血型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刚刚揭开帷幕,至于植物体内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血型物质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仍然有待于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也将会揭示出植物血型在更多方面的广泛用途。

甜蜜蜜的植物

与苦比起来,甜,是一种人们都喜爱的味道,人们都说苦尽甘来,可想而知人们对甜的向往和憧憬。我们知道糖是甜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水果也有甜味,可一般都比不上糖甜。如西瓜的甜度约为糖的4%,梨的甜度约为糖的12%。那还有没有比糖更甜的呢?可能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是糖精。不错,糖精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物质,它的甜度是糖的300~500倍。那有没有比糖精更甜的东西,或者说世界上最甜的植物是什么呢?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从甘蔗里提炼糖的技术,先是粗制成红糖,后来又能精制成白糖。而甜菜,则是人们后来发现的新的糖源。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于1747年率先从甜菜中提出了白糖。不过,早期的甜菜糖质量不高,1864年以后,制糖技术才渐趋完善。

我们日常食用的糖,基本上都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的,但甜叶菊的甜度其实要比普通的糖高出200~300多倍,与糖精的甜度差不多。可就算这样,这还算不上是世界上最甜的植物。在西非塞拉利昂到扎伊尔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特别甜的葛郁金科植物,科学家从这种植物中提取出一种叫“索马丁”的物质,据测定,它的甜度竟然比食糖要甜3000多倍,当时被誉为“甜王”。但后来科学家们又在西非的热带森林里发现了一种叫“西非竹芋”的草本植物,它的红色果实要比食糖甜3万倍,比索丁马还要高10倍。大家以为这种植物就应该算是世界上最甜的植物了。可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后来,植物学家在非洲发现了另外一种藤本植物,它是红珊瑚色的浆果,很像野生葡萄,逗人喜爱。科学家从果实种子中提取出来的甜味物质甜度极高,据测定是食糖的9万倍。十分有趣的是,尽管这种果实甜得叫人难以相信,但人们吃了这种糖分极高的果实后,不但不觉得腻人,而且吃起来鲜美可口,嘴里的甜爽味还能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以致当地居民给它取了一个美名——喜出望外果。但是这种喜出望外果仍然称不上是“甜王”。

还有一种“神秘果”,比“喜出望外果”更甜。只要你事先吃过一点它的果肉,那你接下来即使吃的是酸咸苦辣的东西,你感觉到的仍是满口甜味,因为其中含有极甜的被称为“密拉柯灵”的糖蛋白质。目前,这种神秘果在我国福建、云南等地区已经有种植。

这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甜的植物了。可是,科学家们在加纳热带雨林中又发现了一种叫卡坦菲的植物,在这种植物中提取的“卡坦菲精”,经测定,它的甜度竟然是蔗糖的60万倍,比喜出望外果还要高五六倍,从而取得了植物界中“甜王”的桂冠,也成为世界上最甜的植物。

草类谐趣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许多的植物更是千奇百怪的,下面就介绍几种世上的奇草:第一种是捕蝇草。茅膏菜科捕蝇草属,是一种食虫植物,其盆栽可用于向阳窗台和阳台观赏,也可专做栽植槽培养,别有情趣。捕蝇草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在叶的顶端长有一个酷似“贝壳”的捕虫夹,且能分泌蜜汁,当有小虫闯入时,能以极快的速度将其夹住,并消化吸收。捕蝇草独特的捕虫本领与酷酷的外型,使它成为了最受宠爱的食虫植物!

被称为是“天然寒暑表”的测温草。在瑞典有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这种草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枝叶都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至5摄氏度时,枝叶向下伸,直到和地面平行为止。所以就被人称为是自然界的“天然寒暑表”。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支利维那山区,还生长着一种举世罕见的“醉草”。这种草的叶子成十字瓣形,叶子生长有许多白色的粉末颗粒,在显微镜下可发觉每个颗粒都有四个小孔,醉草发出的迷人香味即源于此。每当行人闻到此种香味时,便会立即醉倒在地,很长时间站立不起来。除此之外,它还有一种特殊的药用价值。经过对这种奇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种醉草的成分对艾滋病病毒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无疑是一个医学史上的奇迹。

还有一种具有驱蚊作用的驱蚊草也可以算得上是世上奇草。这种草属于多年生的牻牛儿苗科常绿草本植物,单叶互生,圆形、肾形或扇形,具掌状浅裂,总梗较长,上有细毛。驱蚊草具有较强的释放香气的功能,常年都散发郁郁的柠檬香味。而且这种香味还具有驱避蚊虫、净化空气的效果。另外,驱蚊草可以用无性繁殖(克隆)方法繁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