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9134000000036

第36章 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10)

细菌是一类很独特的生物,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其中最著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它们能够在火山中世世代代地生存!细菌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知道,细菌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核质体等结构构成的。细菌的繁殖体叫做孢子。由于现代显微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见极细微的细菌孢子,它们的身体直径只有二千分之一毫米。但是,你可不能小看了这个小东西,它有着十分强大的能力,有着极强的耐高温、耐低温、耐高压、耐低压和耐饥饿的能力,可以说是全能冠军,几乎在任何恶劣条件下都能生存,尤其在泥土中,孢子的踪迹比比皆是。孢子对恶劣环境的忍耐极限究竟有多大?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科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即使把孢子放入沸腾的开水中,也很难将它们杀死。除了不怕高温,细菌孢子还能抵御强烈的紫外线和放射线的照射,而这些射线对于其他动植物细胞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如果孢子真的不怕强烈的宇宙射线,那么把它们送入到太空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星际旅行,是否还具备生存能力呢?前苏联科学家就在实验室内模拟太空环境条件,用真空紫外线照射方法,研究了枯草杆菌的孢子的存活能力。他发现,由于孢子外面有一层0.9微米厚的套膜,对射线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无限的抵御能力。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基本的水分,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那么,能够忍受高温、辐射的细菌,难道能够打破这个生物法则呢?

最近,日本生物学家古贺正三对孢子内部的水分含量进行了研究。他猜测,孢子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许就在于它特殊的含水率。普通生物的细胞至少含有60%的水分,如果少于这个数量,整个生物体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甚至死亡。可是在孢子的内部,含有的水分仅占20%左右,这是自然界生物中含水率最低的。除此以外,在孢子内部能自由流动的水几乎没有,仅仅是一些与其他物质结合后活动性很差的水。细菌细胞内的水,一边将其他物质溶解,一边在细胞内流动,既促进了物质代谢,又能够有效防止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体内的水一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显得敏感。而含水分极少的孢子,虽然生命活动很不活跃,却能在恶劣条件下泰然自若。

可是,作为细菌孢子,毕竟要萌发,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控制新陈代谢的酶,在水分极少的情况下,这些酶是很容易变质的,那么,细菌孢子是采用什么办法来控制酶的变质呢?科学家们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揭开这个谜团。

神秘的怪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肉类蛋白质,牛肉、羊肉、鱼肉等,都是我们摄取肉类蛋白质的来源。可是,你听说过从土里、从地下深处的岩层中挖出来的“肉”吗?

1992年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周至县,农民刘某从地里挖出了一个球状物,从外表看其色泽、质感、形态,均像日常所见的肉,其重量达23.5公斤。该物体表面结构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呈褐色并有密集脉纹结构,内部呈白色,结构细腻、鲜嫩、柔软,且具有韧性。

1994年7月23日,在河北省完县李思庄,国家地质矿产队正在钻探矿产,当钻头到达地底下深117.3米处的岩层时,从钻孔中喷出大量如碎肉般的物质和血样液体。这是什么东西?这些“怪肉”呈乳白色,形状似肉状。其表面结构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呈褐色并有密集脉纹结构,内部呈乳白色、结构细腻、鲜嫩、柔软,且有韧性。大块有15厘米长,10厘米宽,1厘米厚,有半斤多重。小块也有3两多重。

1999年5月中旬,人们从北京丰台区马家堡地下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球状物,其外表与先前发现的那些怪肉十分相似,从外表看,整体近于球形,直径约六十厘米,重量约三十公斤,表皮粗糙,棕红或锈褐色,似松树皮,被剥开的部位皮层近革质,似牛筋,内部乳白色似肥肉,有韧性,含水量很大,手指压此物有柔软感。这又是什么东西?

这一连串的消息使大量专家开始注意这一奇特现象,最后,西北大学组织了大量的科学家,包括组织生化、生理、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真菌、医药等方面的13位专家,对这些“怪物”进行鉴定,结果认定,这些“怪物”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而更惊人的是,这些非动植物具有呼吸和生长能力,且含蛋白质和核酸。通过高倍显微镜的细致观察,该生物体是以多种粘菌和粘细菌等形成的粘菌复合体。该复合体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甲壳质为营养,故认为该生物体是以粘菌为主体的特大罕见粘菌复合体。

这一发现使世界的真菌研究专家感到震惊。这些化学物质究竟是怎样聚合在一起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记载过一种叫做“太岁”或“太岁菌”的东西,这种怪肉会不会就是它?据史料记载,古人也曾发现过这种“怪肉”,他们称之为“视肉”。《山海经》记载的发现“怪肉”的地点多达十三处。晋代学者郭璞曾对“视肉”作注解:“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隋代的《白泽图》又把所谓“视肉”叫做“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用此名,“怪肉”不仅发现地点神秘,而且对于人体的疾病还有神秘的疗效。据说一位将近八十岁的村民刘寿安、因摔坏了腰腿已多年卧床,吃了半斤左右“怪肉”后,两天后竟然能下炕走动了。

前面所述的“怪肉”无论是打井出来的也好,耕地挖出来的也好,而我们对“怪肉”的一切探索,还都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有关专家对“怪肉”正加紧研究。但许多问题仍是一团谜,为什么会生长出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其生长的物理学过程是怎样的?它能够应用于医学吗?也许有一天“怪肉”的神秘面纱会被一层层揭开。

蛋壳上的星辰图案

中国古人相信“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天即是宇宙,宇宙是自然的存在,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这个学说在今天看来,也未尝没有其一定的道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也开始逐渐研究宇宙系统与人体系统之间存在的微妙感应关系。你知道吗,宇宙中遥远天体的运行会对动物的身体产生微妙的影响,“天文蛋”的出现就是这种影响的最好体现。

“天文蛋”,就是家禽在发生某些天文现象时所生的一种“特殊的蛋”,其特殊性表现在蛋壳表面有一些天文图案,如彗星、日偏食、北斗七星等图案。在千奇百怪的家禽生产的“天文蛋”中,“彗星蛋”是最常见的一种。每当哈雷彗星以76年的周期飞近地球时,在一些地方,就传出有母鸡生出布满彗星图案的“天文蛋”的消息。

1682年,当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时,德国就有只母鸡生下一枚异乎寻常的蛋。这枚蛋的蛋壳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个星辰的花纹。

1758年,当哈雷彗星再次如约而至时,英国一个小村中的农民发现自己家的一只母鸡生下一枚壳上绘有完整的彗星图案的鸡蛋。

1834年和1910年,两枚“彗星蛋”又分别在希腊和法国诞生。

有了这么多次的反复验证,在1986年到来之前,许多国家提前布下了调查联络网,联系了数以万计的农户,准备在第一时间就能迎接下一枚彗星蛋的诞生。最终,在哈雷彗星来临之时,新闻报道,意大利的一只母鸡生了一枚“彗星蛋”。

其实,不仅仅是哈雷彗星能够带来“彗星蛋”,其他的一些独特天文现象也能产生微妙的影响。

1987年9月23日,我国境内可见到日环食,处于偏食区的湖北省随州市的一只黄母鸡产下一枚带有星辰等天体图案的“天文蛋”,科学界为之轰动。

1988年3月18日,在中国,人们有幸欣赏到千载难逢的日偏食,就在这时,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程莉云在偶然之间看到一枚与众不同的鸡蛋。那枚鸡蛋的蛋壳在众多鸡蛋中十分显眼,一颗颗稍稍凸起的白色斑点规则地排列着,这是什么图形呢?后来,她的老师看到这枚鸡蛋,立刻就想到这是地理课本上所描绘的形形色色的星辰图案。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它的确是一组完整的天体图案。其中一些白斑正好对应着牧夫星座。几乎在同时,四川省自贡市川西南矿区运输大队的胡世骏家中,也发现了一枚“天文蛋”,它的蛋壳上有十分明显的7个大斑块,其走势恰好构成了北斗星图案。据主人反映,生蛋的母鸡在日偏食发生的前几天就反应异常,不仅停止了生蛋,还焦躁不安地到处乱撞。

1989年3月,一枚蛋壳上有生动的太阳图案的“天文蛋”再次在中国的湖南生下。在凸形太阳的四周是一条条光芒四射的直线,整枚蛋看上去犹如一幅立体浮雕。科学家们因而称这种“天文蛋”为“太阳蛋”。

这种奇特的现象使许多科学家相信,星体与生物免疫系统必定具有某种联系,而这些超乎寻常的材料恰恰是研究人天感应和物天感应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巧合,针对“天文蛋”的出现说明天体与动物之间有着某种奇妙感应的说法,主要从事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研究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徐伟彪认为,“天文蛋”一说没有科学道理,即使鸡蛋上的图案与天文现象再相似,也仅是一种偶然现象。

宇宙间的天体与地球上的生物真的有某种因果关系吗?为什么“天文蛋”不是大批地在地球上出现呢?科学家们正在设法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