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市场是以实行顾客自主服务和货款集中式一次性结算的销售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基本生活用品一次性购足的需要,并普遍运用大工业生产的分工原理,实行对零售经营过程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改造,而普遍实行连锁经营方式的一种零售业态。超级市场的出现是零售业的一次革命,超级市场特别是连锁超级市场的出现和发展,给零售业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超级市场已成为零售业的主导业态,并且是最有生机与活力的零售业态。
本章主要从超级市场产生与发展线索入手,重点了解我国超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超级市场的概念、超级市场的功能特点、超级市场连锁经营及其组织结构、超级市场经营策略等。
超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一、超级市场的产生
超级市场起源于食品杂货零售业,它主要销售食品、杂货,花色品种繁多,商品价格低廉,是顾客自我服务的一种较大规模的零售商业形式。
早在1912年,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即A&P公司)针对传统的食品零售店经营成本较高的状况,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现金与外带”(CashandCarry)的经济商店。这种零售店的毛利比其他一般零售店低10%。为控制经营费用,将店址设在市区的中心而不选在转角处,从而降低租金。由于经营相当成功,A&P公司便运用“套装概念”即用相同蓝图并按同一模式快速在其他地方开设同类商店。在1914-1917年间,A&P公司平均每周增设20家经济商店,1917年时它已拥有3700家。这种经营方式为超级市场确立“廉价售货”的经营哲学奠定了基础。
1916年,桑德斯在美国孟菲斯市开设了一家取名为“滚地小猪”(PiggyWiggly)的自助式(Selfservice)购物商店:入口处装有回转栏,只进不出,商店中央是弯弯曲曲的通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食品杂货,可由顾客随意挑选。在唯一的出口处有个结账柜台,顾客在那里排队付款。这种自助购物的方式既方便了顾客,又节省了商店的人工费用,同时使商品的售价比别处便宜,因此颇受顾客的欢迎。“滚地小猪”的生意日益兴隆,此后桑德斯陆续在美国各地开设了近30家分店。但因其经营面积较小,所经营商品品种也较少,“滚地小猪”被认为是超级市场的雏形。
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加伦(MichaelCullen)在纽约长岛将一个废弃的巨大车库改造为一家开架自选、现款自运、经营食品杂货的金·库伦(KingKullen)食品商店——世界上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顾客的购买效率。由于商店设施因陋就简,店铺租金比较低廉,加之商店进货批量大等因素,使得商品售价较低,毛利率为9%-10%,仅相当于当时传统食品杂货店的一半。所以,在商店开业时,加伦在报纸上刊登了整整四页广告,声称自己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价格突破者”——商品价格之低为世界所罕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商店在开业之后,人们蜂拥而至,生意十分兴隆。随后,加伦接二连三地开设了15家分店。他的成功很快轰动了美国,其他商店主纷纷效仿,争相开办超级市场。
随着超级市场规模的扩大,人们一次购买越来越多的商品,使用手提购物篮购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37年,美国人西·哥尔特曼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购货手推车:容量比手提购物篮增加了5-10倍。由于减轻了购物时的负荷,顾客愿意在店内停留更长的时间,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推动了超级市场的发展。
由于超级市场在美国的产生及其快速发展,法国、日本、英国和我国香港也相继于1948年、1953年、1956年、1960年诞生了超级市场。随后,超级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迅速发展,现在超级市场已成为国际零售业的主导业态。
二、超级市场产生的原因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超级市场的具体时间和背景条件不完全相同,但其产生的原因仍可大致归结为如下三个。
第一,建立超级市场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美国超级市场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产生的,当时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5%,购买力大幅下降,导致许多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库存商品积压,在这种不景气的经济条件下,价格竞争成了吸引顾客最有效的办法。而超级市场这种新的零售方式,具有经营规模大、店铺租金便宜、设备简易、现金交易(不赊账)、顾客自助服务等特点,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使其商品售价远远低于一般杂货店的价格,通过薄利多销,做到了在让利中获利的同时,还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
奏越来越快,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导致无暇购物。由于以往传统的商店很难满足消费者想在一家商店一次购齐所需要的食品和货物的需求,这使得设在郊区,备有停车场,以品种齐全、价格低廉、敞开式售货、实行顾客自助服务为特征的主要经营食品及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超级市场,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并且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正是由于超级市场这种“无人售货、自助服务”的经营方式的创新,人们把超级市场的产生视为零售业的一次革命。
第三,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加上新型的塑料包装工艺、商品的规格化包装和条码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利用计算机对商品的购销运存进行管理,从而使超级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级市场革命不仅是一场销售形式的革命,也是计算机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一场革命。
三、国外超级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和零售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超级市场的规模越办越大。其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超级市场的经营面积越来越大。美国超级市场的卖场面积从1970年代的2000-3000平方米、1980年代的4500-55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上万平方米。
第二,超级市场年营业额限制条件逐年上升。美国超级市场从1930年代的25万美元发展到1950年代的37.5万美元;1963年提高到50万美元;1975年提高到100万美元;1980年代后又提高到200万美元。对于销售额不足200万美元标准的只能称为超级小型自助售货店。
第三,虽然超级市场仍以中低档商品为主,食品仍占其总销售额的50%左右,食品类商品的品种占总品种数的50%以上,但超级市场经营的商品种类、品种呈现多样化、综合化态势,美国超级市场以12000个品种为代表。
第四,超级市场的经营组织愈加集团化。美国的超级市场大多为连锁化经营,它不仅形成了规模优势,而且已演变为几个零售集团的对垒,如喜互惠公司、克罗格公司、A&P公司都是美国著名的超级市场集团,店铺都超过千家且各自独占一方市场。
第五,超级市场的经营场所向郊区购物中心转移。早期的超级市场虽然也有设立在郊区的,但存在着独立化形态,即在一个地方可能仅有一家超级市场而没有其他店铺形态,其集中顾客的能力较弱。随着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超级市场有了较为理想的运营空间。购物中心是人流汇集的地方,其中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商店、娱乐设施、餐饮店,甚至还有电影院和图书馆,同时,还有较大的停车场。超级市场如在购物中心占据一席之地,常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这已成为一些超级市场理想的选择。
四、我国超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超级市场的雏形
我国是在1981年由广州市率先引进了超级市场这种零售方式。随后,北京、上海等地也陆续仿效,由此产生了超级市场的雏形——自选商场。然而,自选商场还不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市场。
首先,由于我国超级市场是在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条件尚不充分具备的条件下,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在原有食品店、副食店的基础上改建的。例如,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包括部分食品在内的许多产品供不应求;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加工包装能力较差,适合超级市场自选的小包装的品种有限;超级市场本身规模较小,加之缺少内部加工包装能力和仓储运输能力等因素,致使超级市场货源供应紧张,很难满足顾客一次购齐的需要。从市场需求条件来看,当时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冰箱尚不普及,对消费者来说,到超级市场一次购齐以备零用的愿望并不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超级市场的产生具有偶然性,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其次,由于我国超级市场采用的是分散经营、独立经营的方式,致使商品进价成本较高。虽然超级市场采取了顾客自助服务的售货方式,但营业人员几乎没有减少,致使工资成本支出无法降低。加之超级市场在开业时对电子收款机、冷风柜等设备上的投资较大,这部分投入又被摊销到商品成本中,导致商品售价居高不下,而这恰与开业成本较为低廉的西方超级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84年,北京市开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品自选商场”。在8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里,开架陈列着服装、鞋帽、搪瓷制品、箱包、床上用品、工艺品等1200多种商品。由于该店商品挑选性强,可比性差,缺少购买的连带性、批量性、经营性及一次购买后分次使用性等原因,顾客不存在一次购齐,从而难以实现提高顾客购买效率的目标;虽然是开架售货,但在购物现场仍然由售货员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时,顾客需要根据所买商品的种类,到指定的收款台付款,最后,商品由售货员负责包装与捆扎。由于不存在一次性统一付款和顾客自我服务的售卖方式,因此,我们说开架售货商店并不一定就是超级市场。
随着市场的开放,原来通过行政手段供应超级市场的紧俏商品的货源优势逐渐消失。1985年,我国超级市场出现大面积亏损,致使上述许多超级市场倒闭。
2.我国超级市场的产生
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零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探索超级市场这一新的经营方式。
首先,由于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被零售业率先采用,并向整个流通领域传播,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和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
其次,由于连锁经营方式的成功导入,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受到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普遍认同。
再次,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物质现代化水平和包装加工能力取得较大进展,加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顾客对一次购齐所需商品的强烈需求,使超级市场的经营具有了切实的可行性。
3.我国超级市场的现状
超级市场自19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连锁经营方式的导入,超级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逐步齐全,技术不断更新。目前,我国90%以上的超级市场都采取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业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我国超级市场业态类型已经由原来千店一面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其中包括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随着超级市场行业的发展,超级市场的经营规模存在着上升的趋势,据我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和1999年以“超级市场”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级市场分别有22家和30家之多,分别拥有1530个和1928个门店;每家超级市场平均拥有门店分别为69个和64个,平均每个门店的年销售额分别为1192万元和1361万元。1999年我国零售业50强的前10强中,超级市场占了5席,其中联华超级市场首次以73亿元的销售规模坐上了我国零售业第一把交椅。尤其是近年来,大中型连锁超级市场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在零售领域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从1997-2000年,百强连锁企业的年销售额平均增长70%左右,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53%。2000年连锁百强企业的总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19%,市场份额比1999年增长45%。据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超级市场连锁业的份额将可望超过传统百货业。
(2)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我国的连锁超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据统计,1999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连锁超级市场公司已达122家,销售总额达612亿元,占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的40%多,占全社会消费品总额的5%,在超级市场发展最快的上海市已占到17%多。从地区分布上看,连锁超级市场公司是从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小城镇扩展的,规模较大的超级市场连锁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超级市场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3)竞争激烈,外资进入速度快。世界上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0%-15%,而我国仅为8.13%,这表明我国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外资超级市场正是看好了我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才不断加大在我国的投入力度,取得的投资收益也颇为可观。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进行外商投资连锁商业企业的试点以来,国外著名的超级市场集团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如美国的沃尔玛、普尔斯玛特,德国的麦德龙,法国的家乐福、欧尚,荷兰的万客隆、阿霍德,日本的伊藤洋华堂,泰国的易初莲花及台湾地区的大润发、乐购等。全球最大零售巨头沃尔玛自1996年登陆我国特区深圳至今,已将连锁店铺扩大到23家,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的麦德龙2001年在我国的店铺再扩大8个,世界第二大零售商法国的家乐福在我国已有28家店。外资的进入,给国内的连锁超级市场带来了冲击,但也使国内的超级市场企业在感受压力的同时,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