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食疗与养生
9130100000002

第2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1)

糖尿病是一种什么病

糖尿病(DiabetesMedllitus,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中医称之为消渴,是消瘦烦渴之意。完整地讲,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引起血糖升高,尿糖出现,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可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和体力下降的表现,严重时发生水及酸碱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果糖尿病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会造成脑、心脏、神经、眼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糖尿病的由来

糖尿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原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都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另一类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因,如胰腺疾病造成胰岛素合成障碍,分泌不出来,或者是由于其他内分泌的原因导致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这就属于继发性糖尿病的范畴了。虽然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石。比如Ⅰ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害,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Ⅱ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此型为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光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因素,或者说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易使人患糖尿病。

什么是血糖

糖的种类有很多,但血糖只是指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在血液中的糖类当然不能称之为血糖了,而血液中除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也不能叫做血糖,它们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称之为血糖。例如,食物中的双糖必须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而血液中的其他糖如果糖和半乳糖,也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称为血糖。血糖是可以用化学方法测定的,现在最好的测定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静脉血糖正常范围为3.9~6.4毫摩尔/升。血糖测定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疗效的主要指标。(注:毫克/分升÷18=毫摩尔/升)。

血糖从何而来

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饭后,血糖来自食物,正常人餐后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共有以下途径:

①血糖进入肝脏,变为肝糖原储藏起来;②血糖进入肌肉细胞,变为肌糖原储藏起来;③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化为脂肪储藏起来;④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⑤血糖在各种组织细胞中被利用产生能量和热量,以供人体利用和消耗。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藏有肝糖原,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补充血液中的葡萄糖,使血糖不至于降低。空腹时的血糖主要供应脑组织,其他组织主要利用和消耗脂肪酸。餐后2~3小时内,体内全身组织都利用葡萄糖。

人体内的血糖如何调节

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具体地说,血糖的来源包括:①由食物消化、吸收而来;②由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而来;③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而来。在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类的过程称为糖异生。血糖的去路包括:①氧化转变为能量;②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③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

人体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包括:①肝脏:通过储存和释放葡萄糖来调节血糖;②神经系统:通过对进食,对糖类的摄取、消化、利用和储存的影响来调节血糖,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③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血糖。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合作,维持血糖的稳定。

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机体要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主要是保证大脑得到持续不断的葡萄糖(血糖)供应。因为葡萄糖是大脑细胞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当葡萄糖水平太低时,大脑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症状从轻微到重度不等,出现头痛、抑郁等症状。

低血糖常分为两大类:反应性低血糖和空腹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最常见,它以餐后2~4小时出现低血糖症状为特征。使用某些药物也可导致反应性低血糖。空腹低血糖极少见,常发生于严重疾病时,如胰腺肿瘤,大面积肝损害,长期饥饿和各种癌症。

什么是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9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少数医务人员也把午餐及晚餐前空腹时抽的血,所测定的血糖也叫做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空腹血糖是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如果空腹血糖经常大于13.9毫摩尔/升(259毫克/分升),则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较差。

一天中血糖有何变化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饭后,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变化的幅度不大。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多不低于3.3毫摩尔/升。以后由于体内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水平的逐渐升高,血糖值也有所升高,正常人空腹应在3.3~6.1毫摩尔/升的范围内。三餐后半个小时到1小时之间的血糖值往往最高,但一般在10.0毫摩尔/升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又应降至7.8毫摩尔/升以下。

影响血糖变化的激素有哪些

升高血糖的激素又称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人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较多,至少有4种:①胰升糖素,是胰岛A细胞所分泌的;②肾上腺素,是位于肾脏上方的肾上腺内层(髓质)分泌的;③生长激素,是颅内的脑垂体分泌的;④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外层(皮质)分泌的。此外,由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也有一定的升高血糖的作用。人体内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则很少,主要是胰岛素,其他如生长介素和C-肽等激素的降糖作用都很弱。由此可见,人体中升高血糖的激素很多,而降低血糖的激素几乎只有胰岛素1种,所以,人类患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得低血糖的机会多得多。

什么是胰岛

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胰腺在胃的后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泌胰液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组织,胰岛则是胰腺内散在分布的细胞团。胰岛大约有100万~200万个,它们是胰腺的内分泌组织。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中B细胞含量最大,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A细胞分泌的胰升糖素既能快速、直接地升高血糖,又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对血糖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胰岛素原

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身物。在胰岛素合成过程中,人体最早合成的是由109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很快脱去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肽,生成由86个氨基酸组成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还要进一步分解,脱去中间的C肽,剩下由两头的A链和B链组成的胰岛素。胰岛素原的分子和胰岛素显著不同,降糖活性也比胰岛素差得多,但有时在测定过程中难以与胰岛素区别开来。有人认为,Ⅱ型糖尿病(原来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原水平过高,胰岛素原分解为胰岛素的中间产物(裂解胰岛素原)也不少,而真正的胰岛素倒不多。所以虽然测定起来显示胰岛素不低,但是其中有不少是胰岛素原和裂解胰岛素原,实际上有降糖作用的“真”胰岛素并不充足。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6000,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糖激素。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就能促进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并变为糖原储存起来,同时胰岛素还能抑制糖原重新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降低。此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防止蛋白质和脂肪向葡萄糖转化。所以,人们称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性”或者“建设性”激素。胰岛素分泌不足,不管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不足都会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引发糖尿病。

什么是C-肽

胰岛素是从胰岛素原分解而来的,每生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同时放出一个分子的C-肽。C-肽有没有生物活性现在还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有调节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作用。C-肽的分泌有一定特点。首先,C-肽与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岛素的水平;其次,C—肽分子比胰岛素稳定,在体内保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对测定胰岛功能来说较为有利。更重要的是C-肽的分子量与胰岛素相差甚远,打胰岛素的病人没法测自身产生的胰岛素水平,但是测定C-肽就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打胰岛素。所以说,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是鉴别糖尿病病人得的是Ⅰ型糖尿病(原来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还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胰岛素受体

各种激素都是通过与它们的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各种激素的受体都有其高度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亲和力是指受体能够和某种激素相结合。特异性是指此种受体不与其他激素相结合。胰岛素受体能够而且仅与胰岛素相结合,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就是胰岛素作用的靶子。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糖和蛋白质结合的产物,位于胰岛素靶细胞如肝细胞、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的膜上。胰岛素能与其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细胞外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容易进入细胞,同时细胞内的酶等活性物质也被激活,从而调节了糖、脂肪、蛋白质、核糖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正常是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的先决条件,如果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其亲和力下降,都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什么是胰岛素抗体

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受体仅一字之差,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抗体是人体在遇到异物时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它生成的意义在于中和异物、减轻异物对人体的影响。胰岛素抗体主要指的是糖尿病病人在注射了胰岛素后,对外来胰岛素中的杂质产生的抗体,因此所注射的胰岛素的结构与人自身的胰岛素相差得越多,纯度越低,病人体内就越容易产生胰岛素抗体,而影响胰岛素制剂的功效。胰岛素抗药性与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关系密切,胰岛素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降低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强度,使病人不得不注射更大量的胰岛素。除了外来胰岛素外,人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自身的胰岛素产生抗体,我们把这种抗体称为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与Ⅰ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什么是尿糖

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尿糖甚少,一般方法测不出来,所以正常人尿糖应该为阴性,或者说尿中应该“没有”糖。对于正常人,只有当血糖超过8.89~10.00毫摩尔/升时,糖才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所以说,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0.0~11.1毫摩尔/升,尿糖应为±。血糖在11.1~13.9毫摩尔/升,尿糖应为++。血糖在13.9~16.7毫摩尔/升,尿糖应为++。血糖在16.7~19.4毫摩尔/升,尿糖应为+++。血糖高于19.4毫摩尔/升,尿糖应为++++。

什么是“肾糖阈”

您查查字典就能知道,“阈”这个字有两个意思:门槛和界限。具体地说,肾糖阈是指尿液中刚刚出现糖分时的血糖水平,也可以说是肾脏能够完全留住糖分使之不致外流的最高血糖值。正常肾糖阈应不低于8.89毫摩尔/升,也不高于10毫摩尔/升,也就是说肾糖阈正常者血糖达到8.89~10.00毫摩尔/升时,尿中开始出现糖分。血糖低于8.89毫摩尔/升尿里就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阈减低,如约有1/3的孕妇肾糖阈减低,故正常孕妇尿糖可能呈阳性,而血糖却不高。血糖高于10毫摩尔/升尿里还不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阈升高,如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他们的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时尿糖还是阴性。肾糖阈减低或升高时,尿糖不能正确反映血糖值,此时不能根据尿糖来测定血糖水平。

什么是酮体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3种成分,它们是脂肪在肝脏内分解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少量酮体,随着血液运送到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组织,作为能量来源被利用,因为血中酮体浓度很低,一般不超过0.06毫摩尔/升,尿中也测不到酮体,所以正常人尿酮体应该是阴性。当体内胰岛素不足、脂肪分解过多时,酮体浓度增高,一部分酮体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酮体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这就叫做酮症酸中毒。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顾名思义,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有以下几个特点,所以它在糖尿病的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