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080500000036

第36章 大风暴(5)

1937年9月2日凌晨4时台风在香港登陆,海潮比正常潮水高出4米,如墙巨浪侵入了郊区村庄。时值黎明前的黑夜,居民均在酣睡,多被突如其来的风浪连屋卷走,死于非命。船艇沉数千艘,地上庄稼扫荡一空。市区处在台风路线的边缘,损失较小。但这次台风死难1.1万人,是香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台风。

1962年8月27日,一个名叫“温黛”的热带低气压,在香港东南200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形成。9月1日上午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风速(13级)在香港登陆,最大风速达304公里(18级以上),海水陡涨3米,倾盆暴雨下了260毫米。9月2日台风减弱,进入了广东内陆。“温黛”台风损坏小船2053艘,另有24艘远洋巨轮搁浅、12艘相撞,共有130人丧生,53人失踪。

香港素有“东方明珠”之称,它地处东半球海陆交通的中枢,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香港以弹丸之地承受巨大的台风侵袭,造成的后果比其他地方更严重,因为这里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一旦遭到损害,无论是生命损失还是经济损失,都将十分惊人。为了减少和避免风灾带来的损失,香港在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预警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使得这颗“东方明珠”在频频袭扰的台风面前依然熠熠生辉。

九、1934年北美黑风暴

黑风暴也是风暴的一种,其与龙卷风极为相似,都是由局部地区低气压造成的。所不同的是,黑风暴挟着大量的沙土一起席卷大地,其范围远比龙卷风要大得多,危害当然也要大得多。北美洲是黑风暴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1934年5月11日凌晨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是近三百年来危害最大的一次。

这次黑风暴起源于加拿大西段边界和美国西部草原地区。

当时,正值晚春季节,数日来炽热骄阳的照射使广袤的西部大地被晒得滚烫,在靠近地面之处,气温非常高。靠近地面的热空气迅速上升,形成了一个个低气压中心,与此同时,周围的冷空气便迅速涌进补充。冷热空气的猛烈对流使沙土扶摇直上,直达高空。许许多多的旋风连成一片,便形成了可怕的黑色狂飙——黑风暴。草原上空卷起了一阵阵遮天蔽日的黑色狂飙。强劲的狂风挟带着泥沙拔地而起,自西向东呼啸而进,并向周围迅速蔓延黑风暴从5月9日刮起,前后持续了3天3夜,横扫了美国2/3的大陆。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随风向东越过北达科他、宾夕法尼亚和纽约等10多个州。从西部的沃乐斯堡刮到东边的沃耳巴尼,最北到圣保罗,最南达纳希准耳,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它以每小时96~160公里的速度向东推进,直达东部海岸,最后消失在大西洋洋面。

据有关资料描述,黑风暴所经之处,耀眼的丽日顿时消失,原来蔚蓝色的天空,瞬间尘土飞扬,沙土像瓢泼的大雨一样从空中倾泻而下,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庄园,一块块田野,转瞬间失掉了原有的风采,变成了昏天黑地的景象。

纽约是受黑色风暴浸染十分严重的地区。据当时记载,1934年5月11日,从上午11时45分开始,纽约上空出现了弥漫的尘雾,直到下午5时许才消失,前后持续了5个小时,黑色狂风席卷而来,沙土尘雾遮住了阳光,使原来明朗的天空顿时黯然失色,变成了一片昏暗。有人从窗口向外眺望,咫尺之内的高大建筑物也只能隐约可见。遮天蔽日的风沙穿街过巷呼啸而过,发出的凄厉之声令人十分恐怖。

《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黑风暴——席卷1500英里,持续5小时”的专题报道。报道中说:

远洋的航船因沙土尘雾影响视线而延迟出港;飞机驾驶员为了避开沙尘被迫将飞机爬高到1.5万英尺的高空飞行;城市住宅和办公室里积满了沙土尘埃;人们的眼睛、鼻孔和耳朵内都灌进了沙粒和尘土居民们都惊恐万状,觉得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据纽约气象局测定,当时白天的光度只有平常的50%,大气中的沙土尘埃比平时多2.7倍,每立方英里至少含有40吨尘土。又据当时估计,这次黑风暴从西部草原刮走了3.5亿吨的沙质土壤,仅芝加哥一处,落下的沙质尘土就达1200万吨之多。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来已遭受旱灾的冬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了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黑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地制约了受灾地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北美黑风暴虽然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它的成因却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造成这次黑风暴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垦和放牧,毁坏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致使水土无法保持,地表大面积裸露,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便酿成了严重的灾害。

人类向自然界索取时种下的苦果,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这种报复同样是不可抗拒的。美洲是人类历史全面开发较晚的大陆,这里森林、草原广布,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自从哥伦布发现了这块大陆后,开发者们接踵而至,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美国西部的蒙大拿、堪萨斯、得克萨斯、俄克拉何马和科罗拉多等州,曾经是一片青翠碧绿的原野。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区域。

由于过度开发,森林、草原遭到严重毁坏,土壤风蚀十分严重,同时,连续不断的干旱,使土地沙化现象愈演愈烈。而美国西部干旱地区雨量极为稀少,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还低于381毫米。垦殖之初,人们比较重视水利资源的开发,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兴建水利外,还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他们兴修水库,构筑灌溉渠道,以扩大灌溉面积。因此,西部17个州的灌溉面积在1870年达到120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1930年已扩大到6.7万平方公里。

但遗憾的是,此后的开垦和移民工作是在无组织、无计划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的。虽然,按美国当时颁布的有关开垦法案,规定了水利资源的利用权限和灌溉供水配额等,但实际上各私营企业各行其是,致使水利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农业用水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大量移民的粮食需要,盲目开垦土地来种植粮食作物,为了满足肉类的需求,又养殖了庞大的畜群,造成了过度的放牧。久而久之,便引起了草原退化,植被破坏,土壤风蚀,形成了一片茫茫的戈壁荒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外大量需要谷物,导致了草原上更大规模的开垦。农民们在这里大面积地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并采用了单一的耕作制度。这种单一耕作制度,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的退化。据密苏里州农业试验站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坡度为3%~4%的土地上,如连续种植牧草,在0.004平方公里之内,每年平均流失的土壤为0.3吨;在同样的面积内,如果连续种植玉米,年平均要流失土壤19.7吨;而裸露地,在同样的面积内每年土壤流失则高达41吨。另据科学家测算,天然草原减少177.8毫米表土,需要约2000多年的时间,而采用玉米连作,则只需49年,裸露地则只要18年。在大片开垦种植小麦、棉花的地方,由于缺少水土保护措施,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因土壤风蚀而衰退。

草原也在大面积退化。随着大规模的西部移民,开垦和放牧范围不断扩大。人们不仅对粮食需求急剧增加,而且对肉类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于是,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牛群和羊群。庞大的畜群啃噬着草原的植被,破坏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这种毫无节制的过度放牧,对草原的植被造成了大面积的毁坏,裸露地不断扩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1931年,美国有关部门曾对堪萨斯州的一个农场进行了调查。在原始草原的草地上,野牛草、须芒草、五穗格兰马草等优良牧草,占整个草原面积的85%,而其他草类,如豚草、小大麦、一年茶等普通牧草仅占整个草原的15%。但是,大量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使优良牧草大量减少,草原生态趋向退化。同时,草原植被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地表裸露面积达85%~95%,草原面积不到10%。原来这里的原始草原和牧草地有厚达304.8毫米的黑褐色土壤表层,但经过大约二三十年后,不少地区已经流失了152.4~254毫米的肥沃土壤,有的地方则被全部风蚀,裸露着贫瘠干裂的沙质土壤。这种草原退化现象,在当时西部大草原各州普遍存在,然而人们却茫然不知。

由于草原植被遭到破坏,裸露地土壤干裂、疏松、粉碎,水分早已蒸发殆尽。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草原的生产能力,而且常常难以抵御和防止狂风的袭击。一旦有高空低气压气流通过,就会将干透了的尘土卷起,造成风沙蔽日、天昏地暗、危害严重的黑风暴。于是,不可抗拒的灾害性气候不断降临。

1933年4月,西部地区首次出现黑风暴现象。它从俄克拉何马、堪萨斯等地区开始,一直刮到加利福尼亚,毁坏了大约6000多平方公里的农田,卷走了约51~305毫米厚的表层土。

在1934年黑风暴发生后二三年,即1936年冬和1937年春,这里又先后遭到黑风暴的侵袭。其中后一次黑风暴,起源于西部各州的一个狭长地区,横扫了半个美国,最后在墨西哥湾消失。

草原的大面积退化,引起了黑风暴的发生,而黑风暴的袭击,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作用下,荒芜凄凉的沙漠地带不断扩大。美国西部大草原地区的农民和牧民,纷纷丢弃农场,拥向城市,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政府也感到了恐慌,不得不制定了“农业复兴计划”,其中包括安置逃离西部流向城市的农牧民。

到1942年底,美国在市郊建立了95个营地,收容了2万户流落到城市的农牧民。

美国对土壤侵蚀及其防治问题的研究早在1929年就开始了。1933年,美国政府设立了土壤侵蚀局,并在重点地区设置了“小流域示范区”。1935年,在农业部下又设置了土壤保持局,经过多年的兴修水利,采取了一些水土保持措施,解决了局部地区严重的干旱问题。但是,由于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干旱和风蚀问题。

世界其他地区也有黑风暴发生,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性教训,在20世纪50~60年代也连续遭到黑风暴的袭击,给前苏联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防护林带也遭到破坏。在新垦荒地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林木被砍伐,草皮被清除,原始植被的覆盖面越来越少,致使土壤风蚀的状况日益加剧。例如,库斯塔得草原开荒前植被覆盖面积达90%,而开垦后植被面积只剩下不到10%,所以这里土壤风蚀情况十分严重。

防止土壤风蚀主要靠原始森林和人工防护林带。但大面积开荒种地后,森林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如在哈萨克新开垦地边疆区的6000万公顷的土地中,森林面积仅占2%,反而比开垦前减少了4.7%;在罗斯托夫州,1960年防护林带面积只有51.4万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0.9%,且分布不均,不少地区几无防护林带。北高加索也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的确,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黑风暴的肆虐应该使人们真正懂得了恩格斯这一预言的含义,但愿人类能从此善待自然,接受自然的恩赐,而不是惩罚。

十、1935年中美洲特大飓风

9月的佛罗里达,总是让人提心吊胆,因为在美洲这片飓风频发之地,9月是飓风活动的高潮,此后它就慢慢收敛自己的飞扬跋扈,逐渐减弱了。美国人把大西洋上的强风暴都称为飓风,而且还给每年出现在不同时间的飓风起了名字。但是这些用女孩的名字命名的飓风却毫无娴静风范,它们恣意妄为,全然不顾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请看看近300年来它在这里为祸于人的罪证:

1780年9月,飓风进袭巴巴多斯岛和马提尼克岛,石屋毁塌,古树倒折。在圣卢西亚岛停泊在港中的大船被海浪掀起落在一所医院里,四十余艘远洋轮被掀进大海,统统沉没。

1886年8月19日,大飓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海港登陆,造成250人死亡,几乎所有房屋被毁。从此以后,这个名叫印第安诺拉的小城不复存在,那里的幸存者们纷纷迁走,远离了这个灾难之地。

1899年8月,加勒比海沿岸许多国家遭遇了飓风,首当其冲的是波多黎各,这个小国家在大飓风中丧失了3000多的人口。

1928年,在大西洋西部形成一股强大飓风。

1974年9月19日,飓风“法伊夫”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肆虐一天一夜,吞没了150万公顷的咖啡园和香蕉园。全国8000多人死于灾祸,6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5亿多美元。

1979年8月31日,时速240公里的飓风“戴维”,狂扫加勒比海七个岛国,圣卢西亚、安提瓜、圣文森特、巴巴多斯和格林纳达诸岛在颤抖,岛上主要作物甘蔗和香蕉被刮断倒伏,房屋多被荡平。多米尼加蒙受有史以来最惨重的灾难,全国8万人口中有6万人痛失家园,农作物所剩无几,全年收入减少85%。

1930年9月3日这天,加勒比海飓风正面袭击了海地岛东部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圣地亚哥、拉罗马纳等城市一片瓦砾,全国的农作物被摧毁殆尽。这场时速为300公里的大飓风也让首府圣多明各受到毁灭性的打击,2000多人失去生命。

1938年9月18日,哈佛大学(距飓风90英里)测算出当天飓风的时速为120英里,阵风186英里。这次飓风使美国东北部长岛和新英格兰四天来大雨不停。21日一个40英尺高的巨浪卷走了一座190英尺高的无线电铁塔;普罗维斯登附近海面浪高100英尺,市内商业区积水达13英尺。

迈阿密是全球着名的“风都”,年年都有飓风光顾。

对于迈阿密人来说,最恐怖的记忆还是192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

要说是突如其来也不尽然,其实,风神在灾难到来之前还是给人们发出了警告的,只是并没有引起对飓风习以为常的迈阿密人的警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