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080500000019

第19章 大洪水(6)

近年来黄河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不是因为洪水,而是因为黄河断流,由于沿途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而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上游地区经常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黄河补给量大大不足,每年冬、春季节下游地区就会出现断流,最严重时可达几百公里。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威胁了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同时也会使人们放松对黄河洪水的警惕。1999年汛期来临前,各地对黄河大堤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一些河段的大堤已有裂缝,甚至有崩堤的危险,一些历史上着名的险段也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修缮和防护,所幸的是这年洪水并没有发生,发现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改正。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低估变化莫测的大自然,认为昔日暴怒的“黄龙”会老老实实接受人类的摆布。我们应该认识到治理黄河的工作不仅没有完成,相反由于近来人为破坏上、中游的植被,黄河中的泥沙含量日趋增大,如果让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仅靠不断加高大堤来束缚黄河水,总有一天人类会为自己的盲目和急功近利付出惨痛的代价。

八、1953年荷兰大洪水

荷兰是欧洲大陆上最小的国家之一,濒临北海。全国总面积约41000平方公里。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这与它的国名(Netherlands)的字面译义是一致的。全国领土约有40%低于海平面,另有约30%的国土高于海平面仅1米多一点,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性海防大堤和沿海沙丘,近一半的国土都会被海水淹没。

荷兰国土面积不大,向陆地发展的余地不大,于是,千百年来,荷兰人向海洋要土地,荷兰西部和北部海滨有大片的低湿地,在大海涨潮时都被淹没,退潮时又干涸。荷兰人将海滨低湿地用堤坝围筑起来,并把海水抽干,开垦出大片的圩田。

这种圩田住往低于海平面,海拔最低的是荷兰最大的海港鹿特丹东北边的亚历山大亲王圩田,竟低于海平面6.5米。这些从海洋夺来的土地全靠防护堤来保护,全国护岸堤总长达3000公里以上。可是,这些防护堤能经受得住风暴和海潮的一次次冲击吗?这是一个一直令荷兰人忐忑不安的问题。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悲剧终于发生了。

对于荷兰人来说,1953年2月1日是刻在他们心头永远抹不去的悲惨记忆。

这一天黎明到来之前,一个气旋扫过北海上空,强劲的大风把15亿立方米的海水从大西洋推入北海,使北海的海水升高了2米。顶托水位的暴风碰到了高涨的潮水,于是,强烈风暴挟着海潮以排山倒海之势狂袭荷兰西南部,漫过了10英尺高的海防大堤,把巨大的防护堤一处处摧垮,出现了66处决口,海水倒灌,淹没了南荷兰省和泽兰省各低地以及北布拉邦特省部分低地共1600多平方公里,使“低地之国”的大片国土顿成一片汪洋。

当灾难来临时,当地不少人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麻木和迟钝:风暴潮袭来的头天晚上,某小镇的镇长正在家里宴请宾客,一位看到海水已经漫堤的妇女跑来报告,市政厅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引起的只是一阵哄笑,还有人“幽默”地提议为洪水干杯,不久,又有人来报告,镇里已进水了,镇长全然不信,竟喝斥来人:“你一定是疯了!”然而,几个小时之后,全镇就只剩下市政厅塔尖还露在水面上,整个镇子成了泽国。

许多市民当海水漫进家门时仍不相信大坝已经决堤。一位妇女听到水声,以为是女儿在厨房打翻了水壶。另一位市民则认定那哗哗的水声来自厕所里出了毛病的水箱这种麻木和迟钝,使许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惊慌失措。在托伦村,一个男子被困在二楼,眼看着妻子和12个孩子被水淹死。

另一个男人的妻子刚生小孩,洪水就来了,他跑出去找医生,结果人早就跑空了,等他再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妻子和新生儿已经被洪水卷走了。

在被洪水冲毁的村镇里,到处是一片可怕的景象。有一份报告如此描述:“许多人的面孔由于恐惧而变形,以致使人无法辨认。那些已被淹没和快要被淹没的人群发出可怕的尖叫声,眼看着一些人被洪水吞没”到处漂浮着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和牲畜的尸体,还有各种衣物、书籍。

到处可见成千上万的人不是爬到屋顶上,就是爬到树上或电线杆上。有一个人在两条电话线之间吊了两天,直到救援人员赶到。一位家庭妇女用一只手臂把她失去知觉的丈夫挽在腰间,另一只手紧紧抓着屋顶上的烟囱,坚持了好几个小时,后来才被人救到了船上。

在灾难临头时,也有人表现得英勇无比。在考特基尼镇,为了保卫家园,100多名渔民用身体筑起了一道人墙,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堤坝,在海水里一直坚持了好几个小时,最终随同崩溃的堤坝一起,被汹涌的海浪吞没,全部壮烈牺牲。一位护堤人为了去唤醒还在熟睡的村民,不顾个人安危,驾着汽车发了疯似的在大坝上疾驰,车轮过处,堤坝一段段溃决,而他奇迹般地抢在死神之前叫醒了村里的乡亲。

这场灾害造成荷兰1835人死亡,3000多所房屋彻底倒塌,40000多所房屋被海水浸泡,全国约10%的农田被淹,同时还有50万头牲畜和无数家禽被淹死,经济损失达5亿美元。

荷兰气象学院一位学者说:“在过去的400年或500年间,可能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巨大的洪水。”这场风暴潮灾害还波及到临近的英国和比利时,英国有307人丧生,24000所房屋被毁,损失达1.2亿美元;比利时有22人死亡,经济损失亦达6000万美元。

九、1954年中国长江大洪水

1954年,中国遭遇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这年气候极其反常,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比正常年份延长了近一个月,而且覆盖面也大于往常。从4月起,鄱阳湖就进入了汛期,连续不断的大暴雨从天而降,到5月,降雨量已达500毫米,而此时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降雨量也均达到了300毫米。此后,雨区虽稍稍有所北移,但仍然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许多地区降雨量已达到正常年份的2倍以上。

8月降雨区逐渐移至四川盆地和汉水流域。随着雨季的提前,洪水也早早地来到了长江流域。4月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水位迅速上涨,随后长江中游干流和支流河段水位开始上涨,6月底险情不断出现,抗洪抢险开始进入紧张阶段。昔日缓缓流淌的小溪转瞬之间变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河,呼啸着从山间奔出汇入长江。

由于干流洪峰流量高,洪水总量大,且干支流洪水发生遭遇,致使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自沙市以下中下游全线突破历史最高洪水位0.18~1.66米。7~8月间宜昌站连续出现特大洪峰,荆江大堤首当其冲,连续三次超过安全流量,最大一次达每秒7.19万立方米,比1931年最大一次洪峰还多出7300立方米。武汉关水位比1931年高出近3米,长江水面比汉口堤内的二楼窗口还要高。8月18日汉口洪峰水位达到前所未有的29.73米。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建国后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和分洪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是建国后河流整治工作的重点,3万多公里的干支流堤防得以全面加高、培厚。同时,根据长江中游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利用湖泊和低洼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分蓄洪区,1952~1953年完成的荆江分洪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工程之一,在1954年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时刚刚建好的荆江分洪工程先是在北闸三次开闸分洪,后来由于水势过大又扒开腊林洲江堤以扩大分洪量,共分洪122亿立方米,保住了荆江大堤,从而使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幸免于难。尽管荆江分洪工程和加固过的大堤在这场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对全流域的特大洪水,长江干、支流仍有多处溃堤,数丈高的洪水从长江、淮河以及其他中小支流一起涌向广袤无垠的江淮平原,昔日肥沃的粮仓转瞬之间变成了汪洋大海,只有一些重要城市、丘陵浮现在水面上,宛若一个个无助的孤岛,为无边无际的洪水包围。

尽管在1954年的洪水中,各级政府积极进行了防汛抢险工作,但是损失仍然十分严重。这次洪水淹没田地4755万亩,受灾人数达1888.4万,3.3万人死于洪涛之中,重要的交通命脉京广铁路因此中断100多天,南北交通严重受阻。很显然,如果没有刚刚竣工的荆江分洪工程和1000多万人的防洪队伍,这次洪水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也会毁于一旦,1931年的悲剧又会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重演。

从1954年之后,长江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岁月,虽然许多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水发生,但是像1931年、1954年那样的全流域大水似乎是销声匿迹了。进入80年代后期,长江进入了洪水高发期,1998年蓄势已久的长江水又滔滔而来了。这一年的梅雨来得早,而且雨量大,长江中游几条主要支流,尤其是湖南、江西境内的湘江、赣江在春末夏初时已危险重重。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并不算最大,但是洪水水位却创下了最高记录,以宜昌为例,1998年通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56400立方米,而水文记录中最大洪峰流量超过每秒6万立方米的至少有23年,但1998年的洪水水位却连创记录。据统计,1998年入汛以来,长江一些河段的洪水流量与50年代相比每秒少1万多立方米,而水位却高出几十厘米,甚至1~2米。像这种洪水流量小而水位反而升高的情况只能说明在这场震惊全国的洪水中,人为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指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搞掠夺性开发,从而破坏了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

首先是长江上游过量采伐树木,尤其是对天然林的无节制砍伐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据专家估计,近年来长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减少了约5%,其中以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的情况尤为严重,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上游的天然林减少了85%。大量森林的消失使水土流失日甚一日,据统计,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40%~50%。上游大量的水土流失不断淤高下游河床和湖床,以洞庭湖为例,湖内淤积泥沙40亿吨以上,容积损失达130亿立方米,占原有总容量的20%,再比如长江最险的荆江河段,即使是平常年份的汛期,水位也要比堤内的土地高出10米以上,荆江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悬河,在1998年的洪水中,这里也是险中之险。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的一些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情况继续恶化,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些决策失误使这一地区的围湖造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八大湖面积减少了33%,达5500多平方公里,其中洞庭湖面积从4200平方公里减小到30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从5000多平方公里减小到4000平方公里,太湖也不例外。湖泊面积的迅速缩小势必影响到湖泊的蓄水量,这些调节长江洪水的天然水库就这样在人类的蚕食鲸吞中逐渐萎缩了,当人类还陶醉在对自然的胜利时,自然的报复已经悄然逼近了。

事实上长江洪水所带来的警告几乎在中国任何一条河流中都存在,但是我们面对灾难似乎麻木了,就是在长江洪水最紧要的关头,还有大量木排等着从葛洲坝的泄洪道通过;当政府三令五申要求长江等一些重要河流停止砍伐上游天然林的同时,某些县市还在大量发放砍伐许可证。中国人似乎第一次感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阴影无处不在,当一些领导为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不惜毁去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时,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是无法斩断他们贪婪的手臂的,更何况许多人并不是为了集体的收入,而是为了一己私利。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看到在保护自然资源时法律手段的重要性,没有完备明确的法律条文,就难以明正言顺地同这些在保护地方财政的名义下肆意妄为的人交锋,这也是一些保护天然林的行政命令往往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几年前当一些勇士探索长江源头时,他们痛心地发现,这片美丽的蓝天碧水已经遭到人类文明无情的践踏,许多仅仅在几年前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当他们来到时只能看到起伏的沙丘上有稀疏的绿色,珍贵的动物在偷猎者的枪口下疲于奔命,昔日自由自在的生活早已无处寻觅。

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警醒了:我们该怎样保护长江呢?

十、1966年意大利波河大洪水

意大利位于南欧亚平宁半岛,北部是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面就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农业区——波河平原。由于意大利境内的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0%,因而波河平原的重要性就显得格外突出。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向西南注入亚得里亚海,沿途经过了意大利的重要城市米兰,波河及其支流就像是平原的血脉一样滋润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但波河也有它狰狞的一面,当它发作的时候,带给意大利人民的是无穷的灾难。

1951年夏的波河大水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最大的水灾,那场由暴雨引发山洪暴发、水库崩溃、大小河流满溢的大洪水,使波河流域数万公顷良田覆没于泥石之下,百里沃野成了不毛之地,数百人葬身于波涛之中。但给人民留下更深印象的还是1966年那场给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带来空前浩劫的大洪水。

1966年11月初,时速高达90英里的狂风夹着暴雨来到了亚平宁半岛的北部地区,阿尔诺河和波河的河水迅速上涨,洗劫了附近地区,洪水造成了113人丧生,有上万人受伤。然而这次洪水之所以引人注目并不是因为它的水量之丰富,而是在于它破坏了意大利的金色城市——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位于亚平宁半岛的北部,是意大利着名的艺术之都,保存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美丽的艺术之都经常会有洪水光临,在1333年、1577年、1666年和1844年等几个年份中洪水冲走了他们最珍视的艺术品,也险些将这个在文艺复兴时期繁荣起来的城市埋葬,因而这里的人们对于洪水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于战争、疾病甚至是死亡的恐惧,因为他们对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些艺术珍品的保管人这一责任十分敏感,但是在1966年,无情的洪水再次把噩梦带给了佛罗伦萨人。对于佛罗伦萨的破坏主要是由阿尔诺河及其支流进行的,几百万吨的洪水随着旋风风暴从佛罗伦萨北部山区倾泻下来,阿尔诺河水系的水位急剧上升,11月4日,洪水涌入佛罗伦萨,淹没了全城60%以上的地方,全城的文物、珠宝店和图书馆都成了洪水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