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080200000086

第86章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2)

1991年125亿美元;1992年应为156亿美元;1993年190亿美元,但只支付了其中的20亿美元;1994年应付的债款总额为325亿美元……。延期还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6月与巴黎俱乐部谈判达成的结果是,延期偿还70亿美元,第一季度利息为100%,然后一直到年底的利息是60%。”对于俄罗斯减免前苏联债务的请求,西方长期予以拒绝,诡称这对“维护俄罗斯的偿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使其能在国际上继续得到贷款”。

与此同时,西方在修改对俄贸易歧视政策方面动作迟缓:

1994年9月美国才废止臭命昭著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并同意对巴黎统筹委员会立法进行改革;1995年7月俄罗斯与欧盟签署贸易协定,为双方贸易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条件。但西方视俄罗斯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坚持在贸易条件上保留限制,动辄进行反倾销制裁。

2.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1992年和1993年西方提出大规模援俄计划,政治上的含义是扶植新生的叶利钦政权,鼓励开展“休克疗法”式经济改革和快速私有化,促使其改革不可逆转。1993年10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前往莫斯科解释北约东扩,许诺提供25亿美元帮助刚刚在与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的内争中取胜的叶利钦。1996年俄罗斯大选前三个月西方提出102亿美元贷款计划,为岌岌可危的叶利钦再度竞选总统助一臂之力。美国继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美国对俄援助的3/4用于削弱俄罗斯核打击能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西方还以经济手段“规范”俄罗斯的国际行为。例如:

1993年4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经济宣言中,明确将俄罗斯改变在前南斯拉夫问题上的立场作为获得西方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1994年西方以停止援助相威胁,要求俄罗斯加快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1998年就俄罗斯与伊朗核合作事,对七家俄国公司进行制裁。

3.附加苛刻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制定了俄罗斯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方案。为赢得援助,俄罗斯经济计划每年都要送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审议。西方制定的俄罗斯经济改革方案因不符合俄罗斯国情,造成巨大损失。

不仅如此,西方还为援助规定了种种条件。俄国人的一篇文章对此做了很好的归纳:

不妨看看实际向俄罗斯提供的资金有多少。举一个例子:1993年美国向我国提供了购买谷物的7亿美元贷款,但同时又规定了条件——75%的谷物要由美国船只运送,而且运价极高(利比里亚船费每天1.5万至1.7万美元,而美国船费为2.5万至3万美元)。这就是说,7亿美元几乎全都留给了美国的谷物生产者和船主,而债务(包括利息)则留给了俄罗斯。

还要强调指出,贷款经常附加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常常超出公认的平等伙伴之间应有的相互关系范畴。这些条件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政治条件。债权国要求俄罗斯按照一定的角度和一定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改革,经常不考虑俄罗斯的国情和民族利益。此外,尽管西方喜欢说提供援助是为了继续进行民主改革而不是为了某些人物,但实际上经常可以听到,譬如说,谁应该和谁不应该进入政府班子的“建议”。属于政治条件的还有:指示俄罗斯如何对待邻国,在什么事情上可以同它们达成协议,在什么事情上不可以达成协议。

第二类条件是纯经济性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方面特别苛刻。该组织在拨出资金时提出了一些它认为应该达到的标准——通货膨胀率、私有化速度及其他等等。

这些标准都是主权国家自己的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然不会为履行这些条件所造成的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类条件是力图阻挠俄罗斯进入国际市场,破坏其出口竞争能力。这方面的事实不胜枚举。例如,尽管早已达成有关协议,但仍制造种种人为的障碍,阻挠俄罗斯出口铀。此外还要求俄罗斯的铝出口减少50万吨。还阻挠俄罗斯进行宇宙飞行器的商业发射。等等,等等。

除了种种条件外,还不能不提到西方国家赤裸裸的讹诈,可以举出许多关于停止一切援助的威胁性言论。俄国人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旋涡:激进的经济改革导致经济崩溃,经济崩溃又引起持续的政治动荡;为了挽救经济,更为了战胜反对派,保住权力,便多多益善似的四处大量举债;由于偿还能力严重不足,俄罗斯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实际所得资金有限,外债规模却滚雪球般迅速增大;沉重的债务负担使俄国人处处受制于西方而难以脱身。外债把俄罗斯置于饱受西方欺凌的地位,贻害无穷。

(第三节)西方对俄政策的基本点及策略

西方对俄政策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个基本点:尽可能削弱俄罗斯现实和潜在的军事实力及其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影响。

在西方看来,苏联固然解体,但其庞大的军事机器还在,仍旧构成了对西方的威胁,仍可能形成对美国“超霸”地位的挑战,因此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西方实施的政策是:

——敦促俄罗斯从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撤军,此一任务于1994年完成。

——继续裁减军备。敦促俄罗斯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并在俄罗斯议会未批准该条约前严格按照条约规定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为此美国每年拨出7.5亿美元固定款项予以资助。进一步完善和遵行中欧常规力量条约,限制常规力量发展。鼓励俄罗斯裁减军队数量,协助转业军人培训。

——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

——专款援助俄罗斯军工企业转产。

——减少俄罗斯的武器输出。美国以停止援助、制裁相威胁,封杀俄罗斯武器出口,削弱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基础。

——“规范”俄罗斯的国际行为。通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平伙伴关系协定”、北约与俄罗斯建立“特殊关系”

等多边机制,把俄罗斯纳入欧洲安全体系,即纳入与西方合作的轨道,监督其行为,同时增加对其行为的可测性。

——说服俄罗斯接受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目的是要在战略武器方面打破与俄罗斯基本平衡的局面,取得全面优势。

第二个基本点:鉴于俄罗斯辽阔的幅员和强大的军事、科技潜力,必须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后对西方形成威胁。

据法国《世界报》披露,北约一份秘密文件对俄罗斯今后10年至15年的发展作出五种预测:(1)到2010年俄罗斯经济才会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并在此后很久才会恢复到苏联时期的水平;(2)共产党或激进的民族主义政府上台执政,并使俄罗斯重新控制独联体,但此可能性不大;(3)一个与西方认同、且很可能削减防务预算的政府在21世纪初上台执政;(4)俄罗斯在像列别德这样的领导人带领下试图恢复已丧失的军事实力;(5)俄罗斯陷入金融崩溃和政治混乱之中,并可能发生内战,军方可能会进行干预以恢复国家秩序。该文件说,不论出现哪种情况,俄罗斯对外政策目标都将是:第一,维护其独立、领土完整和主权;第二,确立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的绝对影响力,并对波罗的海国家尽可能多地施加影响。这五种预测中,前一种是经济预测,后四种是政治预测。

四种政治预测中,除一种对西方有利外,三种都是包括军方在内的民族主义占据上风。由此可见,西方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未敢乐观。防患于未然成为西方的战略抉择。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正是在以叶利钦总统为首的“民主派”同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代表的“民族主义势力”斗争最激烈的1993年,西方开始形成北约东扩计划,形成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挤压战略。

客观上讲,北约东扩是俄罗斯与欧洲力量对比失衡、欧洲各国关系重新整合的结果。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角度看,应当说北约东扩是一必然的战略选择:俄罗斯幅员之辽阔,资源之丰富,潜力之巨大,民族扩张之特性,都令欧洲其他国家不安;因此应当趁俄罗斯虚弱之时机,凭借欧美联合的力量(北约),把俄罗斯尽量往东赶,把它束缚在欧洲东部一隅,以此构成欧洲地缘政治的平衡。美国人的一篇文章反映了西方的心态,该文写道:

在今后十年内,俄国熊将会变得强大而饥饿,而且必将再度发出咆哮。因此,为了避免一场战争较量,我们必须加强和扩大西方联盟。

重视地缘政治的思想家(像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以纵观历史的眼光支持这一看法:俄罗斯骨子里是一个独裁国家,而且具有对外扩张的历史,依靠其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和无穷的资源,俄罗斯必将重新崛起成为超级国家,并肯定会虎视西方和南方,以期一块块地恢复过去的地盘。

……要赶快吸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国家——它们是东欧最西方化的国家。最后,要在乌克兰开始实行私有化后再将它吸收进来。把这条保护线向东推移的时机应该是现在而不是以后,因为现在俄罗斯比较虚弱,只专注于自身的复兴。如果等到以后再做,这样的行动就会成为对一个超级大国的不能容忍的挑衅。对于北约东扩以防备俄罗斯,欧洲国家的态度比美国人更加坚定。东欧国家主动寻求北约保护是问题的起因。在西方与俄国人的谈判中还有这样一段插曲:1995年4月克林顿曾致信叶利钦,称北约扩大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为了在温哥华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建立一种安全体系,他不排除俄罗斯以后加入北约;北约欧洲成员国闻讯后十分恼火,说如果俄罗斯加入北约,“这个联盟就完了”。美国人后来不再提俄罗斯加入之事。北约东扩的原动力主要来自欧洲国家。由此来看,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科尔1998年3月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与叶利钦大谈“大欧洲”构想的美妙前景,不过是富人与乞丐的对话——“拿话讨好人”,目的是平息俄国人对北约东扩的反抗。在欧洲未建立与俄罗斯之间地缘战略平衡之前,所谓从伦敦到乌拉尔的“大欧洲”构想是不可能付诸实际的。

西方对俄政策两个基本点的矛盾性在于:一方面西方需要俄罗斯的配合,朝着有利于西方的方向解决国际安全领域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西方又要趁俄罗斯虚弱之机,从地缘政治上挤压它,从而冒惹怒它的风险。这种矛盾性要求西方采取极高明的策略。

概括地讲,西方的策略就是所谓“鱼钩诱饵政策”,即通过利诱钩住俄罗斯,使之离不开西方,进而一步步地实现西方的战略目标。利诱的手段有两类:在经济上充分利用经援和债权杠杆,让俄罗斯既尝到经援的甜头,又跌入债务的深渊,受制于西方;在政治上迎合俄罗斯急于“加入文明国家联合体”

的心理,时不时地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如“战略伙伴关系”、“特殊关系”、“八国集团”正式成员等等,让俄罗斯尤其是叶利钦的面子得到满足,而在事关地缘政治的实质性问题上西方则从未松过口。当俄国人为这类徒有其表的外交成果欢欣鼓舞时,西方人很可能正在一边窃窃私笑。在实际进程中,西方每一次经济的或政治的“施舍”,都带有很实际的目的,都或多或少获得了回报,都更接近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

保住叶利钦、防止俄罗斯出现大的政治更迭,是西方策略得以实现的条件。叶利钦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也是俄罗斯亲西方势力的代表,只要他在台上,就便于西方实现与俄罗斯的“沟通”。因此,西方国家首脑热衷于与叶利钦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满足其大国元首的虚荣;在俄罗斯激烈的内争中,西方始终不渝地站在叶利钦一边。例如,在叶利钦执政的关键时期,如俄罗斯立国之初和1996年大选,西方都提供了大量援助。又如,1996年初正值叶利钦在新一届总统竞选中处境最艰难之际,“西方七国”首脑们齐聚莫斯科举行有关核安全问题的非常高级会晤,以示对叶利钦的政治声援。(第四节)案例分析:围绕南斯拉夫问题的交锋南斯拉夫问题是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斗争最激烈的地区性问题。分析俄罗斯对南政策,对于探视俄罗斯在地区性问题上的行为方式具有典型意义。

一、俄罗斯对南政策的演进

从1992年上半年起,俄罗斯陆续承认了前南一些共和国独立,并支持西方对南制裁,支持西方在波黑设立禁飞区的决定。南斯拉夫人评论说:“对俄罗斯来讲,对米洛舍维奇的同情经常要屈从于俄罗斯与西方维持良好关系的更广泛的利益。

于是在1992年莫斯科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为独立国家,后来又相继承认了马其顿和波黑。塞尔维亚简直惊呆了。”由于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受到广泛批评,1992年底俄罗斯调整了对外政策方针,并在前南问题上开始脱离西方大国一致反对塞尔维亚的立场。1993年1月25日,叶利钦公开表示俄罗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针对美国要对南斯拉夫动武的威胁,俄罗斯扬言,如在联合国讨论此事,它将使用否决权。2月底俄罗斯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取消对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的武器禁运。俄罗斯后又提出自己的调解方案,声称它积极参与解决南斯拉夫危机的时刻已经到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大唱反调的做法十分不满。在4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通过的经济宣言中,明确将俄罗斯改变在前南问题上的立场作为获得西方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西方的威胁使俄罗斯的反对声调有所缓和。

1994年2月9日,北约在未向俄罗斯通报的情况下,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塞族必须在2月20日之前撤出部署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的重武器,否则将遭到北约的空中打击。北约的做法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叶利钦发表讲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