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080200000077

第77章 对外经贸关系(2)

出口商品的非关税管理。为了促进贸易活动自由化,俄罗斯政府在1992年6~8月三次调整需要限额和许可证的出口商品清单。1992年下半年,为避免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外汇非法流失,俄罗斯政府针对13种重要战略性原料商品制定了“特别出口商”制度。这类商品约占俄罗斯全部出口商品的70%。1994年1月1日,俄罗斯政府把需要限额和许可证的出口商品清单压缩到只剩12类商品。1994年5月23日俄罗斯总统令规定,从1994年7月1日起,取消所有商品和劳务出口的限额和许可证制度,但以下三种情况除外:(1)根据国际义务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半成品、纺织成品、硅类和未加工铝等。这类商品约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2)根据“特别出口商”制度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武器、军事技术、军民两用商品、贵金属等,占出口总额的8%;(3)按出口合同登记制出口的商品,包括石油、石油制品、天然气、化肥等,占出口总额的50%。1995年3月俄罗斯取消重要战略性原料产品“特别出口商”制度。

今后,俄罗斯进出口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将主要取决于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与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二、外贸的发展和问题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俄罗斯的对外经贸自由化方针推动了外贸的发展,外贸总额和出口下降的情况很快得到了扭转。转轨的第一年(1992年),俄罗斯外贸总额966亿美元,下降23%,出口536亿美元,下降25%。1993年外贸总额转为正增长,增幅7.5%,其中出口增长11.2%。1994~1996年俄罗斯外贸总额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这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3.6%、20.4%和10.8%。1997年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俄罗斯外贸总额仅增长2.9%,出口已停止增长。1998年由于爆发金融危机,外贸总额下降17.0%,出口下降15.5%。1999由于国际市场行情有利,虽然外贸总额仍下降14.2%,但出口已停止下降。2000年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俄罗斯外贸总额达到1504亿美元,增长30.4%,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增长40.5%,为转轨以来最好成绩。

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尽管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是总的趋势是在增长。1992~2000年外贸总额增长了55.7%,出口增长近1倍。这与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危机状态,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从这一点可以说,对外贸易在转轨以来的俄罗斯经济中属于“一枝独秀”。

虽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较小。2000年俄罗斯外贸总额1504亿美元,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24%,出口1055亿美元,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74%。

(二)进出口的地区结构

苏联时期对外贸易的65%以上是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其中90%属于经互会内部的贸易,而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较小。70年代苏联提出以“缓和”代替“冷战”,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迅速增长,1985年达到占26.7%。

在经互会解散和苏联解体以后,随着经济转轨的进行,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原经互会成员国和独联体成员国的贸易额大大减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大大增加。从长期平均数看,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约占20%左右,而与非独联体国家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约占80%左右。

(三)进出口的商品结构

苏联时期1970年的外贸出口中,机器设备占21.5%,燃料电力占15.6%,矿石和金属占19.6%,化工产品占3.5%,木材和纸占6.5%,食品及其原料占8.4%,轻纺产品占6.1%;外贸进口中,机器设备占35.5%,矿石和金属占9.6%,化工产品占5.7%,木材和纸占2.1%,食品及其原料占15.8%,轻纺产品占23.1%。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由于进出口地区结构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出口中的机器设备比重下降,燃料和基本材料的比重上升。1999年俄罗斯外贸出口中,矿产品占44.4%,金属占25.5%,化工产品占8.5%,木材和纸占5.0%,机器设备占10.7%,食品和农产原料占2.7%,纺织品占1.1%;外贸进口中,食品和农产原料占26.0%,纺织品占5.4%,矿产品占3.9%,金属占7.4%,化工产品占16.3%,木材和纸占3.6%,机器设备占33.4%。不难看出,俄罗斯出口中,燃料和原材料比重过大,占75%以上,机器设备比重很小,仅占10.7%;进口中,食品和轻纺产品比重过大,超过30%;形成“出口能源和原材料,进口食品和消费品”的低级循环。

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制成品、半成品、特别是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贸易增长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俄罗斯却与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结构相类似。在缺乏足够的内部积累的条件下,出口燃料和原材料产品能为国家提供进行改革和支付外债所需要的资金,但同时也使国家付出了代价。一是使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进一步恶化;工业结构没有改变重型低效的特征,而是重型更重;工业生产没有面向最终产品,而是原料性更强。二是国民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赖性增强,外贸出口对燃料和原材料的依赖性增强,而燃料和原材料出口受国际市场行情的影响很大,这使俄罗斯的外贸出口,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一点从前面我们对俄罗斯外贸发展情况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几乎任何一年外贸的增长或下降,都与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涨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俄罗斯进口结构中食品和轻纺产品比重过大,不仅使消费市场的半数份额被外国商品占领,直接冲击了本国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威胁到本国的经济安全。

(第三节)引进外资和资金外流

一、引进外资

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而后三个因素都与引进外资直接相关。因此,引进外资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急需摆脱危机、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俄罗斯来说,引进外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政策虽然几经调整,但是各届政府都坚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1991年7月4日俄罗斯颁布第一部《外国投资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外国向俄罗斯投资的程序、范围和享受的政策优惠等。随后,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外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法规。俄罗斯确定优先引进外资的产业是: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交通、通讯、建材、纺织等行业;制定了对外商在这些领域投资的鼓励政策;规定国家对中标的投资项目给予20%~50%的项目资金支持。

1999年7月9日,俄罗斯又颁布了新的《外国投资法》。

该法界定了外国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投资方案和优先投资方案等概念。直接投资指外国投资人在其参与的合资企业中投入不少于法定资本10%的股份资本,外国法人对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分支机构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商从事租赁业务的租赁设备。优先投资方案指外商投资额不少于10亿卢布的投资方案。新投资法规定,为外商提供国民待遇。外商在俄罗斯可以进行任何投资活动,有权购买有价证券、土地、自然资源、房屋、建筑物和其他不动产,享有法律提供的优惠。外商依法缴纳税费后,有权自由支配其收入(利润、股息、利息等),包括将收入汇出俄罗斯境外。

(二)引进外资的规模、结构和分布

俄罗斯引进外资的数额总的来说是逐步增加,但规模不大。经济转轨初期每年引进外资不到10亿美元,1994年刚刚超过10亿美元,1997年突破百亿,达到123亿美元,1998年金融危机后又急剧下降,1999年只有95.6亿美元,2000年增加为109.6亿美元。截至2000年底,俄罗斯引进外资累计约566亿美元(有的资料说为320.1亿美元)。俄罗斯引进外资规模较小的原因,主要是投资环境恶劣,经济秩序混乱,税赋过重,政局不稳,政策多变,社会治安不好。

俄罗斯引进的外资按性质划分有三种: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各种贷款。它们的结构比例不合理,直接投资比重较小,各种贷款比重过大。从表6—2可以看出,1995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相对较高,1995年占67.7%;1996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明显下降,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53.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总额的43.4%。直接投资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外国贷款(包括贸易贷款)大大增加,1997年贷款等其他投资达62.81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51.1%。值得注意的是,表6—2对外资的证券投资没有真正反映出来,因为外资的证券投资往往通过俄罗斯本国的银行和公司代理。据有关资料,1997年底仅外资在国家短期债券上的投资总额就达180亿美元,如果把这笔投资计算进去,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将会更小,引进外资的结构将显得更加不合理。

与投资的种类相联系,外商在俄罗斯投资的部门结构不平衡。1995年以前投入工业、建筑、邮电和商业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外资比重较大,1995年为70.9%;1996年以后投入金融、信贷、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外资比重明显增加,1997年为57.4%;金融危机以后投入金融领域的外资大大减少,而投入工业、建筑、邮电和商业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外资比重重新上升,1999年为78.5%。在实际经济部门中,外资投入较多的是燃料、食品和商业部门,1999年外资投入这些部门的比重分别为17.8%、14.8%和17.0%,而机械、化工、邮电等技术加工部门的投资比重较小,分别为4.1%、1.1%和4.0%。

外商在俄罗斯投资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较高的中央区和某些原料产地。1997年外商在俄罗斯投资,中央区占71.1%(其中莫斯科占68.9%),西西伯利亚占7.0%,远东地区占2.2%。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商投资出现从中央区向原料产地转移的趋势,中央区的外商投资额从1997年的87.40亿美元减少到1999年的33.58亿美元,比重降为35.1%;同期,西西伯利亚的外商投资额从8.62亿美元增加到12.33亿美元,比重上升为12.9%,远东地区的外商投资额从2.71亿美元增加到12.58亿美元,比重上升为13.2%。

从投资的国家结构来看,俄罗斯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1999年投资最多的是美国和德国。

外资结构不合理,导致外债规模大,负担沉重。截至2000年底,俄罗斯外债总额1445亿美元,其中,欠巴黎俱乐部486亿美元,未加入巴黎俱乐部的国家195亿美元,商业债务67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8亿美元,世界银行71亿美元,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亿美元,欧洲债券364亿美元,“ОВГВЗ”和“ОГВЗ”108亿美元,俄罗斯中央银行借款64亿美元。2001~2010年每年须偿还债务大约160亿美元。

(三)外商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

建立合资和外资企业是俄罗斯吸收外国投资的主要形式。

总的来说,由于经济长期危机,投资环境差,俄罗斯的合资和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到1998年底,在俄罗斯注册登记的合资和外资企业共有8836家,产值2157亿卢布,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8%。合资和外资企业的外商来自147个国家,投资最多的是美国。合资和外资企业的部门分布不平衡,从企业数看,主要集中在商业和公共饮食业,占合资和外资企业总数的37.5%,工业占26.2%;从产值看,主要为工业产值,占合资和外资企业产值总额的55.8%,商饮业占21.1%。

合资和外资企业的地区结构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地。合资和外资企业的外资国别,多数是美国等发达国家。

二、资金非法外流

俄罗斯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一方面资金又大量外流。关于俄罗斯外流资金的数额估计不一,哈佛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戈德曼说,在经济转轨的七年半时间里从俄罗斯外流的资金约为250亿~500亿美元,而同期IMF给俄罗斯的援助为316亿美元。俄罗斯前内务部长库利科夫说,据他的部门估计,自1992年以来已经有高达3000亿美元资金非法流到国外,这几乎是IMF对俄罗斯援助总额的近10倍,是俄罗斯外债总额的2倍。据有关资料,自1992年至2000年,俄罗斯非法外流的资金累计达1800亿美元。

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有:(1)违法犯罪分子转移资金。

“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造成经济严重失序,提供了许多非法致富的机会和条件,违法犯罪分子惟恐将来败露而将资金转移国外。(2)企业家转移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经营致富或投机暴富,积聚了大量货币,他们或者因为政局不稳、治安混乱,或者惟恐将来政策有变,而将卢布兑换成美元,转移到国外。(3)经济生活“美元化”。由于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卢布贬值,俄罗斯经济生活“美元化”的倾向不断加剧,国内企业和居民手中掌握大量外币,这为资金非法外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资金外流的途径多种多样,合法的、违法的、公开的、秘密的,无所不用其极。下面仅列举若干主要途径。(1)银行洗钱。激进的自由化改革造成银行系统和金融活动混乱,存在许多“真空”地带,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居民存款非法“倒账”,向国外转移资金。(2)境外结汇。虽然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将出口收汇的一定比例卖给国家,但是由于外贸自由化和外汇监管不力,很多企业为了谋求私利或避免卢布贬值蒙受损失,而在国外结汇,使巨额外汇未汇回国内。(3)外贸假合同。一些企业制做假合同,编造进口商品,虚报进口价格,甚至搞假投资,把资金转移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