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080200000069

第69章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宏观政策的选择(2)

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实行稳定财政货币与稳定生产相结合的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宏观政策从“硬性紧缩”转为“适度紧缩”;其次,停止“证券私有化”,转为“现金私有化”,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第三,提出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第四,采取各种措施激励企业增加生产投资;同时,在国家预算中设立了“发展预算”。第五,调整产业政策,把工业部门分为三个类别: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面向国内市场的部门,对它们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

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反危机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形势出现了转机。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微弱增长,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工业产值增长2.0%。通胀率大大下降,1997年降为11%;卢布汇率基本稳定;引进外资加速增长。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贫困线以下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问题。投资总额依然下降,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财政预算危机持续发展,债务负担沉重;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外贸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颇大。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199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1997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好转是脆弱的,尚缺乏经济稳定和转折的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1998年9月以后,实行优先稳定生产的政策。

以金融危机为尖锐表现的经济全面危机的爆发,引起俄罗斯理论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论争。一派(以阿巴尔金为首的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者为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全面危机的根源,是“休克疗法”的改革方针,以及政府长期实行紧缩政策和自由化政策的结果,因此主张改变宏观政策的方向,实行刺激经济发展的扩张政策,在当前可以采取发行货币的办法解决危机中的难题,增加投资促使经济稳定和增长。同时认为,由于经济中的货币量过少,增发货币不会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适逢转变政策的良好时机。另一派(以盖达尔为首的过渡时期经济研究所学者为代表)认为,金融危机不是实行紧缩政策和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而是没有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政策,长期高赤字,形成国家债务过重的结果。反对走发行货币、扩大投资的道路,认为这必然导致高通货膨胀,使发展经济的目标落空。

普里马科夫政府采纳前一派的主张,将宏观政策的方向转为刺激经济发展;同时注意后一派的警告,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具体到发行货币的问题上,在金融危机造成的尖锐复杂条件下,为了解决某些紧迫的问题,不得不采取发行货币的手段,但是尽量缩小发行的数量,即实行“有控制地发行”。

在危机刚刚爆发的条件下,普里马科夫政府必须同时解决三大主要任务:发放工资退休金、稳定财政货币、稳定生产。

在社会方面,政府按月发放由联邦预算拨款的工资、军饷和退休金,并分阶段补发过去拖欠的工资和退休金;资金来源暂时靠有控制地发行货币、外国贷款和节约其他预算支出,长远靠增加生产和预算收入。在金融方面,为了防止通胀恶性化,中央银行均衡地有控制地增加货币总量;为了稳定卢布汇率,政府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管理,提高出口企业创汇收入的法定出售比例;为了恢复银行的职能,对银行系统进行了重组。在财政方面,一是进行债务重组;二是解决预算危机。对于后者,实行了“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收入政策,尽量节约非工资性预算支出,赤字的弥补暂时靠有控制地发行货币,长远仍要恢复国债市场。在解决上述任务的同时,政府将政策的重点转向刺激经济发展。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增加投资,降低企业负担,实行投资优惠政策;清理三角债务,从清偿国家订货货款入手,顺序解开债务链;明确产业政策,实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与重视传统优势部门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运用“发展预算”实现国家投资政策的同时,成立由国家控股的“开发银行”,以便利用国内外信贷资源对实际经济部门投资,为经济开发筹资融资。此外,还采取了相关政策,如改变私有化政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克服对外经贸政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普里马科夫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有助于解决尖锐的社会问题,有利于金融和财政状况的稳定,特别是宏观政策的方向转为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出现了稳定的趋势。但是,由于多种危机的交织、政策的实施和奏效要有个过程。这便决定了普里马科夫政府时期,在取得经济危机程度缓解的同时,依然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斯捷帕申政府和普京政府基本继承上届政府的主要政策。

在宏观政策的方向上,斯捷帕申政府坚定地实行刺激经济发展,活跃民族工业的方针;普京政府则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提出新的改革道路和发展战略。两届政府执政时期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如果说普里马科夫政府使下滑的经济趋于稳定,那么斯捷帕申政府则是使经济走向增长,普京政府是使经济加快增长。

1999年俄罗斯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出现增长。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工业产值增长8.1%,农业产值增长2.4%。200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最后核定的增长率为8.3%),工业产值增长9.0%,农业产值增长5%;联邦预算出现盈余,通胀率下降,货币流通量增加,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下降,给生产企业的贷款增加,卢布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职工实际工资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外贸增长强劲,外贸顺差巨大。

经济形势好转的原因,一是国际环境有利,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外贸增长强劲,拉动相关部门生产继续增长;二是卢布贬值的效应,削弱了外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三是政治稳定;四是政府政策的调整。

政府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改革税制,实行“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政策,使税收状况明显好转,联邦财政出现盈余;第二,激励企业增加投资,政府采取降低税率和利率的政策,加之金融市场的整顿,结果生产领域的投资大幅度增加;第三,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市场需求。

但是,俄罗斯总统和政府仍然认为经济成绩的取得尚缺乏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与经济机制改革关系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良好的国际市场行情造成的。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复苏,俄罗斯制定了长期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治理

俄罗斯自1997年第四季度发生转轨以来的首次金融动荡之后,1998年5月和8月金融市场又出现激烈动荡,终于爆发以8月17日政府和央行宣布卢布贬值和延期偿还短期国债为标志的金融危机,人们称为“黑色8·17”。这场危机造成银行系统全面瘫痪,使长期衰退的俄罗斯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经济衰退、结构畸形和出口下降金融现象归根结底是经济本质的某种反映,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是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深重危机之中,1992~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37%,工业生产下降48.2%。1997年经济形势出现某种转机,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微弱增长。然而,进入1998年,特别是随着政府更迭,经济形势全面恶化,社会生产重新转为负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头7个月,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1.1%,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7月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4.5%,工业生产下降9.4%。

俄罗斯从原苏联继承的是一个畸形的经济结构。转轨以来,三次产业的关系得到调整,但重轻结构非但未能改善反而畸形更重。为了反危机俄罗斯采取“消极适应”政策,发挥能源等重工业现有优势,而食品工业则衰退,轻工业几乎被消灭。产业级次停留在资本密集型阶段,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现代高科技产业极为落后。这使俄罗斯经济缺乏活力和增长点。

经济结构的畸形决定了外贸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出口能源和基本材料、换回食品和消费品”的低级循环。外贸出口曾是俄罗斯经济中的惟一增长点,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跌,1997年外贸出口停止增长,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滑,头9个月下降14%。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75%~80%。外贸出口下降和外汇收入减少,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二)直接原因:财政危机和丧失偿债能力

经济衰退是财政危机的根源,而财政危机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生产长期下降,财政收入的源泉缩小,国家预算赤字居高不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俄罗斯从1995年起停止对预算赤字透支,改为靠发行短期国债和外国贷款弥补,但是由于政策失误,造成国家债务负担过重。首先,债务规模滚雪球式增大,到1998年6月底,内债余额4360亿卢布(合700多亿美元),外债1300亿美元,二者合计相当于GDP的45%;其次,债券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是半年和三个月的短期债券,风险较大;第三,国债使用方向不当,主要用于经常预算支出,不是用于发展预算支出,即没有投入生产领域;第四,融资成本过高,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债券收益率标准,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15%,转轨国家为20%,而俄罗斯高达30%~200%。债务规模大、期限短、成本高,造成财政负担过重。1998年上半年联邦财政偿还债务的支出相当于预算支出的35.6%。雪上加霜的是税收状况恶化。经济衰退、赋税过重和灰色经济泛滥使税收难以增加,特别是3月政府更迭之后税收陷入灾难状态。1998年上半年联邦财政的税收计划只完成50%,而偿还债务的支出就相当于预算收入的50%。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财政丧失偿债能力,引起投资者(尤其是外资)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于是外资大量抛售国家短期债券,兑换成美元后将资金撤走。这成为8月金融危机强烈爆发的直接原因。

(三)重要条件:金融自由化、资本项目盲目开放和金融体制与机制的缺陷

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短期国债直接相关。发行国债是由于经济衰退、财政赤字和采取非通货膨胀办法弥补预算赤字所决定的。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不适宜发行长期国债,俄罗斯1992年10月发行对苏联国债(长期债券)进行转换的债券遭至失败便是证明。因此,为了弥补预算赤字不得不发行短期国债。由于通胀率高和发行量大,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很高,造成国家债务迅速增大,安全性降低。如果说国债期限短是由于高通胀率条件使然,那么在通胀率降下来之后,理应立即改变国家债券品种,调整国债结构,提高其安全度。然而,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和基里延科政府均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实际没有做。

在金融体制方面,俄罗斯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目,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不仅向本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开放,而且向外资开放。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国债需求者,以降低国债收益率,俄罗斯对外资进入国债市场不断放宽。1996年2月以前,外资进入国债市场是根据中央银行的决议准入的,央行规定外资购买国家短期债券只能使用“T”种卢布账户,这种账户不能把在短期国债市场获得的利润兑换成美元抽走。1996年2月俄罗斯正式做出决议,准许外资进入一级市场(拍卖市场)购买国家短期债券,但在偿还期内只能按照自己的持有量保持这些证券,到期后获得规定的外汇收入(第一次购买国债,年收益率为25%,以后减少到19%),二级市场业务禁止外资参加。1996年8月起允许外资在央行授权的银行开立“C”种卢布账户,这种账户有权从事二级国债市场业务,但限于在3个月内将获得的卢布资金兑换成外汇,以使央行能监控资金外流。1997年4月俄罗斯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项条款之规定,颁布允许外资从事短期国债市场业务的分阶段自由化方案,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外资从事短期国债业务的一切限制。资本项目的开放,使外资掌握的国家短期债券不断增多。

危机前国债市场70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余额中,有30%掌握在外资手里。股票市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仅外资掌握的短期国债数额(约200亿美元)就超过了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总额(180亿美元),而且在国债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自由转换的通道。由此不难理解,在债务危机预示财政已丧失偿债能力时外资为什么大量抛售债券,为什么可以兑换成美元撤走,也不难理解这给外汇市场造成的巨大压力和央行实际上已无力维持现行汇率。因此在抛出一定外汇储备(60亿美元)维持外汇市场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央行宣布放宽外汇走廊上限(卢布兑美元汇率从6.2:1改为9.5:1),实际是宣布卢布贬值。

不仅如此,在证券业务上俄罗斯还搬用西方的做法,可以买空卖空。这为外资在期货市场进行证券投机提供了条件。而由于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的内在联系(交割日并市),外资必然要在证券市场操纵行情,以图期货投机获胜。国际上的一些对冲基金在俄罗斯投机所利用的正是这一条件。不是别的,正是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和运作机制为国际金融资本在俄罗斯兴风作浪提供了条件。可见,金融自由化,资本项下的盲目开放和卢布自由兑换,是外资能够大量购买和抛售证券、引起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以上我们分析了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重要条件。除此之外,俄罗斯政治动荡,国际经济环境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也是俄罗斯金融危机的重要成因,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一一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