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080200000100

第100章 顺利发展的中俄关系(3)

的决议案,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1999年4~6月,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空袭时,中俄两国为制止这场非正义战争,使冲突回到和平解决的轨道上来,不仅最高领导人保持热线联系,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协调立场和进行合作。1999年12月,江泽民与叶利钦会晤期间,就维护世界战略稳定、反对“新干涉主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以及在车臣和台湾问题上相互支持等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一致。

4.中俄经贸合作有望出现新发展势头。

1997~1999年,中俄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没有设想的那样顺利。特别是在1998年8月由于俄罗斯发生了金融危机,两国的贸易额甚至出现下滑。但是,在这期间,两国在探讨新的合作形式和领域,特别是在进行大项目的合作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俄罗斯援助中国建设核电站的工作在顺利进行。从东西伯利亚通往中国东部沿海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已经进入经济技术论证阶段。

五、继往开来、持续发展(2000年之后)

2000年元旦普京出任俄罗斯代总统,随后于3月举行的大选中正式当选总统。普京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务实”外交路线。鉴于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处于亚洲的现实及其长远的战略利益,两年多来普京多次出访亚洲国家,在东亚地区以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为重点,在南亚以印度为中心,全面展开亚洲外交。普京继承了叶利钦的对华政策。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获得持续发展。

1.普京访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000年7月普京作为总统首次访华。在与江泽民主席的会谈中,双方充分肯定中俄关系发展的成果,就双边关系及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作为会谈成果,江泽民和普京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还签署了包括《中俄能源合作分委会中方石油天然气工作组和俄方石油天然气工作组关于同意韩国政府指定的公司参加俄罗斯联邦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凝析气田管道供气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联邦能源部、管道运输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关于准备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协议的谅解备忘录》

和《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关于三十万吨西西伯利亚轻质原油的购销合同》在内的七个合作文件。

在《北京宣言》中两国元首指出:1996年宣布建立的中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的全面合作、巩固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两国元首认为,21世纪的到来将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将在战略协作的基础上继续增进睦邻友好,扩大互惠互利合作,实现携手发展,共同繁荣。两国将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使两国在睦邻友好、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两国元首商定,将就准备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着手进行谈判。在《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中两国元首指出:“1972年《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仍是全球战略稳定与国际安全的基石,是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关键性国际协议框架的基础。维护和严格遵守《反导条约》是至关重要的。鉴此,美国建立《反导条约》所禁止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令人深感忧虑。中国和俄罗斯认为,这一计划的实质是谋求单方面的军事和安全优势。实施这一计划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对美国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战略稳定造成最严重的消极后果。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根据中俄两国元首北京会谈达成的共识,经与“上海五国”其他成员国协商,2001年6月,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齐聚上海,一致同意在原“上海五国”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已开始从地区安全合作深入到区域性经济合作领域。

2.江泽民访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发表《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指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条约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条约确认,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基础上的新型国家关系。中俄元首坚信,以条约为坚实基础,中俄关系在本世纪里必将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中俄两国元首还指出:“进入21世纪,中俄关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日臻牢固。中俄两国愿意加强世代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务实合作,致力于共同发展繁荣。两国将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协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及多极世界的建立。”

(第二节)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中国

中俄关系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历史逻辑。两国的政治家和人民都从过去的中苏关系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有足够的智慧使中俄关系避免重蹈中苏关系的前辙,使它保持在正常和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但是,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还是这两个国家在发展相互关系时所追求的国家利益。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动机是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1992年叶利钦总统在访问北京前夕曾声明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在北京期间,他又对中国领导人说,“发展俄中关系在俄罗斯对外关系中占有优先地位”,“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以后,他反复强调了这些观点。例如,1997年11月7日,他在北京郑重宣布:“同中国的睦邻合作,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独立的优先方面,具有长期的战略性质,不受一时的政治因素影响。”现任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也强调说,与中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俄罗斯惟一的选择,这是历史的经验。从俄罗斯领导人的其他讲话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文件来看,俄罗斯把中国置于其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动机。

一、在俄罗斯周边形成“睦邻地带”的需要

1993年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规定:“由于我国国内改革的命运以及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都直接取决于同近邻关系的性质,所以要优先发展同作为俄罗斯直接的地缘政治环境的邻国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在俄罗斯周围建立‘睦邻’地带的战略目标”。按照俄罗斯方面的解释,“俄罗斯的近邻不仅只是前苏联各个共和国”,而且包括“俄罗斯远东最近的邻国中国”。

历史上,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后来的苏联,都把能否处理好同中国的关系作为维护它们东部边境稳定的关键。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中苏处于对抗状态,苏联在世界上陷入了准备在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战略地位。苏联为了在沿中苏边界建立军事对抗的基础设施,曾耗资2000亿卢布,早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领导人就清楚地意识到同中国对抗给苏联国家安全和国内发展带来的恶果以及同中国建立睦邻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失去了在东欧的盟国,而且在它的西部和南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都变成了独立国家。俄罗斯同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领土和民族问题,而且由于在东南欧、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发生了军事冲突,俄罗斯的西南部和南部边界的稳定受到了威胁。与此相对照的是,俄罗斯与中国相毗邻的东部边界却是安全和稳定的。有理由认为,对于俄罗斯外交的决策人和执行者来说,如果不能同与俄罗斯拥有四千三百多公里共同边界的中国建立睦邻关系,那就谈不上完成他们自己给对外政策所规定的主要任务,即为国内的改革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首先是和平和稳定的周边环境。早在1993年,俄罗斯汉学家、外交官谢·冈察洛夫在谈到中俄睦邻关系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和国内改革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面对西方的对外活动万事大吉,但是只要与伊斯兰国家或中国发生对抗,仍会使俄罗斯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如果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在最近3~5年内发生急剧变化,即在俄罗斯经历最艰苦的经济改革和形成自己社会的阶段发生,那么只会导致出现极其危险的局势,无法承受的军费增长,最终导致整个改革计划的破产。”所以,大约在同一时期出台的、具有浓厚亲西方色彩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在涉及同中国的关系时,也特别强调,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俄罗斯除了同中国发展各种形式的睦邻关系外,别无其他选择。过去与中国的对立使苏联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对中国亦同样),也是我们脱离这一地区的原因之一”。

二、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

俄罗斯在国内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国际上实行对外开放,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俄罗斯加入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俄罗斯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合作的潜力很大。首先,两国地理上联成一片,交通便利。其次,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例如,中国的农产品、食品、轻工业产品以及家用电器产品的生产比较发达,这正是俄罗斯所缺少的。而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技术、核能利用、重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等方面拥有优势,对中国有吸引力。俄罗斯拥有自然资源优势,而中国则拥有开发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所有这些都为中俄发展互补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创造了客观前提。这里还应该指出,尽管俄罗斯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放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同时也看到,俄罗斯生产的工业产品包括高科技产品要进入西方市场是相当困难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是西方的原料供应国,而中国由于在工业其中包括军事工业的技术基础方面同俄罗斯比较接近,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和大规模地开发中西部地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完全有可能成为俄罗斯工业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中国、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有广阔前景。罗高寿大使在谈到这一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时说:“在各个先进的科学和技术部门,俄罗斯积压有大量的在制品。……当代中国就其经济总量来说,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在许多领域已走上了先进科技的前沿。如果考虑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西方未必会按照俄罗斯和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水平和规模向我们转让先进技术成果的话,那么我们两国的合作就显得特别迫切。”他还断言:“如果(中国、俄罗斯)把力量联合起来,我们完全能够在一系列决定经济未来的关键部门,缩小同西方的差距。”叶利钦总统访华期间,曾特别提到邀请中国参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由于俄罗斯西部自然资源开始枯竭,特别是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向东大幅推移,苏联相当一部分重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拖拉机、电子和宇航等部门的大型企业成了异国产业。所以,加快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利用东部地区的巨大潜力,把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成了对俄罗斯来说是生命攸关和刻不容缓的任务。当然,开发东部地区不仅在经济上对俄罗斯来说极为重要,而且对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和战略地位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单靠俄罗斯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吸收外国投资,首先是亚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参与和合作。俄罗斯政治家对中国、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展能源合作赋予非常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实现从雅库特和西伯利亚其他地区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庞大计划,能够顺利解决能源和生态问题。这方面的合作利益是俄中在经济领域进行长期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必须指出,对解决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不仅是中国,还有其他邻国,其中包括日本和南北朝鲜。如果这一方案得以实现,将是在东北亚大国之间建立有机而和谐的未来战略合作的基础。”中俄元首认为,切实落实在经贸、科技及其他领域达成的协议,将不断充实中俄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2001年7月的《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说:“为提高经贸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水平,双方将积极推动以下领域的合作:油气、高科技领域的大型合作项目;俄罗斯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开发;核能、电力和能源机械制造、电信、信息产业、提供和联合生产民用飞机、船舶制造领域;和平开发宇宙空间;中国大型企业参与对俄罗斯森林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生产合作等领域的投资;环保领域等。”

三、在国际上维护独立自主大国地位和利益的需要

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争论,通过总结对外政策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俄罗斯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及俄罗斯在新的国际关系体制中的地位逐渐有了比较清醒和统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首先,俄罗斯纠正了一度占上风的“欧洲—大西洋主义”以及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制定的对外政策,认为不惜代价地同西方结成“战略伙伴”、加入“文明国家俱乐部”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有可能使俄罗斯失去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尽管俄罗斯的国力遭到削弱,但仍然是世界大国,是多极化世界中独立的一极。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作为追随西方的“僚机”。俄罗斯总统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