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9080100000058

第58章 垄断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6)

首先,社会福利具有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功能。社会福利的维护社会再生产功能体现为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外部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家颁布的一些济贫措施就是为了保证失业者、流浪者的生存,从而为资本原始积累后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但由于资本主义刚刚进入其上升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福利的维护再生产的外部条件的功能还没有充分显现。

其次,社会福利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福利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表现为:通过救济性措施,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现有制度的生存。在封建社会,由于苛捐杂税和饥荒等原因,民不聊生,贫民暴动严重地威胁地主阶级的统治,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以求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贫困一方面使得犯罪现象增加,另一方面,工人运动迭起,尤其是后者危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安全,仅靠“大棒”政策只能加剧阶级矛盾和斗争,这就迫使资产阶级政府采取怀柔政策,以社会福利来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缓和劳资对立和矛盾。

社会福利的V重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但是,就不问社会、不问发展时期而言,社会福利的侧重点则有所不问。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社会福利更多地表现为它的救济性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保障社会再生产的功能也逐渐加强,而当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一方面,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功能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为重要了。

(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双重功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福利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实现了法律化、制度化。社会福利的功能也注入了新的内容。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V重功能是:

第一,通过国家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刺激消费需求,发展国民教育等,为现代化大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和促进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战后,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社会福利对于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功能日趋加强,主要表现在:(1)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更加丰富。战后,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有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这些对在职工人的保险,而且广泛地表现为各种家庭津贴、教育等其他社会服务。不仅是为了维持或延续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这种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对较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2)保障再生产的外部条件日益重要。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其他措施结合在一起,发挥着国民经济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这种“内在稳定器”,通过政府收支的自动变化来减轻经济的波动幅度。从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看,经济发展较快时,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包括社会保险税在内的税收自动上升,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缓慢时,就业人数减少,收入降低,包括社会保险税在内的税收自动降低,有助于抑制经济的衰退。

从政府支出方面看,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社会福利支出在政府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当经济发展较快时,失业率下降,收入水平上升,救济和其他福利支出自动减少。当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收入水平下降,失业率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补贴自动增加,因而对经济的波动幅度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可见,社会福利制度己成为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周期的变形是与社会福利制度的这种稳定作用分不开的。

第二,通过国家立法,使社会福利成为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证劳动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伴随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组织性的增强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资产阶级政府意识到怀柔政策的必要性。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社会福利制度给人们一定的安全感、稳定感。在经济景气时期,它减轻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又缓解了失业者、贫困者的经济困难。这样,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在经济增长时期能得到一定改善,在经济危机时也能维持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其革命性因此受到影响。(2)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使本来就较为隐蔽的剥削关系又裹上一层美丽的外衣。工人享受的社会福利实质上是他自己创造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但从表象上看好像是资产阶级的恩赐。再次,社会福利制度在战后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改变了工人的斗争目的和手段,使工人运动朝改良主义方向发展。工人通过斗争换取福利的增加,井把它作为斗争的目的,而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根本目的淡化了。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虽时有发生,但迄今还没有爆发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生存的政治运动。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说明社会福利制度己成为资本主义政治上重要的稳定器,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这种“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会更加重要。

四、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下,雇佣工人和贫困阶层享受的社会福利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有增长。从表面形式看,它是问雇佣劳动无关的无偿收入,好像是资产阶级国家或社会恩赐或提供的。国家或社会供养了贫困和失业者,使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有了保障。在这一假象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种“福利国家”、“福利社会”的理论。资产阶级学者把“福利国家”吹捧为人类的“乐园”和“天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缨尔森就认为,这一制度的实行,国家己从资产阶级传统工具转变为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超阶级组织,为人民创造了公平和富裕。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分配关系的新调整

社会福利制度是生产社会化要求分配社会化条件下,国家对分配关系作出的一种新的调整。这种调整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所采取的改良措施。这种调整是以不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工人的雇佣地位为前提的。

第一,社会福利制度井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贫困地位。社会福利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使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总的看来,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井没有多大的变化。事实上,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贫困程度基本上处于问一水平,收入低于社会保障机构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67年为16.1%,到1983年为1S.9%,198S年为14.1%,1988年为13.1%,这表明工人的贫困状况井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反,贫富两极分化程度更加严重。60年代美国总经理的年平均收入是工厂工人的41倍,是中、小学教师的38倍,是工程师的19倍,1988年分别扩大到93倍、72倍和44倍。实际上,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缺陷。以失业保险制度为例,在西方国家,远非所有失业者都有权得到失业补助金。在多数情况下,只是那些具有规定的工龄和在一定时期内投保的人才在有限期限内享有这一权利。在一些国家里有些类别的劳动者,如农业工人、临时工等井不包括在享受失业保险之列。

第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以保证资本不断增殖为前提。社会福利制度的V重功能决定社会福利必须为资本增殖创造稳定增长条件。

当社会福利支出的规模扩大有利于促进利润率的提高时,社会福利支出增加较高。而当社会福利支出规模妨碍利润率的提高时,其增加就会减缓,甚至下降。S0年代和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福利的实施对经济增长起着推进器的作用,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到7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过快,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井加剧了滞胀现象,妨碍了资本增殖,因此各国纷纷进行调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