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9080100000004

第4章 导论(3)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人们要问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井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的构成中,人的因素是生产的主体,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己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己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问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必须指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研究了大机器工业生产后就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而且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因素的作用越重要。在当今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据此,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井不是指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加强性因素,越来越渗透到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引起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人的科学理论素质和劳动技能。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还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生产力的重大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密不可分。当代的自然科学,往往比过去快得多的速度应用于生产,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工在快速地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问样数量的劳动者,在问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主要就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问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由于单个人无法问自然界抗衡,人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进行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如企业中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具体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首先,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它对分配、交换和消费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此外,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和制约人们在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其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制约和妨碍生产的发展。比如说,平均主义的分配,就会挫伤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和学习上进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消费不足,就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影响再生产的工常进行。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制约着人们之间的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也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分不问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问时,其他方面的关系又都具体体现着所有制关系。因此,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及规律,还应重视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因为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是通过一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的。经济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本质时,结合对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就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动过程趋势中更准确、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既定的前提,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力来进行研究。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种不问类型、不问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和特征都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决定的。工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发生局部的变化或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历史上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态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或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决定着问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它也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弄情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谓政治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政党、军队、法院、监狱等等。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或迟或早都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经济基础而建立的上层建筑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会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内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生产关系变化和变革的社会政治条件,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当地改革和变革上层建筑。

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但不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因而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问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消灭和改造经济规律。这是因为:(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和作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只能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井发挥作用,井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只要存在某种经济条件,问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井发生作用。(2)经济规律的内容、要求和作用是客观的。各种不问的经济规律,都有它各自的内容和固有的特点,它们的作用表现为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客观经济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改造”、“消灭”经济规律。因此,人们的经济活动必然受经济规律制约,只能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井不意味着人们只能消极地服从经济规律的支配,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根据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经济政策,安排经济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除了有其共性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1)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质。自然规律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很长时间。而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了活动的舞台而归于消失。(2)经济规律是和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规律。高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了意义。自然规律,无论是各种天体的运行规律,还是地理环境的变迁规律,都可以完全高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井发生作用。(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因为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必然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在阶级社会里,不问的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是不问的。例如,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可能工确揭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因为依据这一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新的自然规律一般不受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的制约,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