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9079000000005

第5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责任、权利、利益的制度的总称,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管理中产权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确定国有资产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是由职责权限划分、组织机构设置和调控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正确划分各级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目标。

1.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先要保证国家的权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同时要有利于国有资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我国目前国有资产存量丰富,使用效率不高,资产流动渠道不畅等现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的是:

(1)引入资本经营观点,探讨国有资产经营机制的改革。从国有资本运行角度,探讨盘活巨量国有资产的方法,可通过资本重组、企业并购等手段推动存量资本的利用。在引入资本经营的观点后,国有资产经营机制改革将会有效突破,企业并购、重组将成为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重点。

(2)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中介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众多经济主体,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根据财权和事权相结合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上述各经济主体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和利益进行划分。

(3)资产收益公平分配,保证国家国有资产产权收益。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国家作为国有资产产权的所有者必然要获得一定的产权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能够比较规范地确定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国家)的利益,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国家利益的完整性,防止国家利益被非法侵占和破坏。

(4)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国有资产庞大的数量规模已经充分说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政府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兴衰。因此,确定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不仅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2.不同时期的不同管理体系

由于在不同时期,我国对国有资产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

(1)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向企业下达全面的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于是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但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并没有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导致计划、财政、银行、主管部门等部门都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都享有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婆婆众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可回避的困惑。

“一五”时期建立了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于恢复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一五”期间,建立了“统收统支”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到“一五”末期,这一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因而提出了改革这一管理体制的设想。从1957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下放中央企业管理权限、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调整企业行政隶属关系,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管理权限,调整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办法等改革的探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排斥了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这些改革往往过多的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进行调整,并没有涉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所以也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其承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

第二层次:组建了若干国有资产运营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法人实体,并没有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特点,而是通过参股、控股等行为,采用多种形式,积极调整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生产经营能力,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特点是:

第一,成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手中的国有企业管理权限进行集中,有效防止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第二,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中介机构,为理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政府摆脱行政干预企业的调节方法提供了条件。

第三,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管理国有企业,大大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第四,调整了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便于国有企业与其他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为建立满足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来考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有化浪潮中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其共性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以扩大国有资产数量为主的集权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集中财力优先发展了一些行业,国有资产数量迅速增大;从集权管理到集权、分权管理相结合的时期;最后发展到如今以控股经营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和管理方式作为补充的新型管理时期。后两个时期主要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

与此相似,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经过了一条“高度集权→分散管理→规范协调”的轨迹。在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运用极其灵活的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种改革探索。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是在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改革的重点在国有企业。

从1978年起,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在这一时期,先后实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润分成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利改税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放权让利的改革。1979年开始,推出和实行了企业基金和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包干办法。1981年实行了经济责任制,1983年又提出并进行“两步利改税”

的改革。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政府职责分开的指导思想,围绕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权进行了租赁制、承包制、兼并制等多种改革试点,特别是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1988年1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局这一专职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它行使“国家赋予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国家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但由于定位不够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工作无法有效开展。1988年11月,《破产法》颁布实施,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经中央银行批准先后在上海、深圳建立了两家证券交易所。

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时期。这一时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进一步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两重职能分离等问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终于跳出了“放权让利”的思路,结束了停滞不前的承包制,展开了触及产权关系的制度变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渐趋向规范和协调。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这意味着在政企分开之外,强调了政资分开,着力在政府内部实现两职分离。与此同时,深圳、上海等地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被并入财政部。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反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行使出资人产权”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产权划分。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过多年的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改革思路有了实质性的新突破。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的牌子悄然挂上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北门。国资委的设立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这个机构明确无误的定位是“履行出资人职责”,绝不是“管理国有企业”。这就有利于从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是政府行使国家所有权的部门与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分开,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和行政目标。这就从组织上实现了“政资分开”,体制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三是出资人机构“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对政府而言,出资人机构集中、统一地行使所有权,形成责权明晰的可追溯责任的产权主体;对企业而言,这就构造了排他性的行使国家所有权的“老板”。

专栏:我国国资管理体制演变过程

1988年8月国务院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以行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的概念。

1998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销并入财政部。机械、化工、内贸、煤炭等15个以主管行业的专业经济部门被改组为隶属于国家经贸委的“局”,并明确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2001年2月国家经贸委下属九个国家局被撤销。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悄然挂上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北门。

2003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举办的“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国资委组建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论坛,是国资委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跨国并购重组高峰会议。

专栏:国资委机构设置

办公厅(党委办公室)

主要职责:负责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运转的日常工作;负责委机关文秘、会议、机要、保密、信息、档案、安全工作;负责党委会和委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委机关财务工作;负责委机关信息化工作;负责信访工作(对外可使用委信访办公室名义);负责联系行业协会。

政策法规局

主要职责:研究起草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草案,负责有关法规和重大政策起草、拟订的协调工作;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负责指导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承担委机关的法律事务。

业绩考核局

主要职责:拟订并组织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研究和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并对授权企业进行监督,研究提出业绩合同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管理的方法并组织实施;综合研究国有经济和重点企业的运行状况;根据各方面对所监管企业的评价意见,综合考核所监管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提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意见和措施。

统计评价局

主要职责:负责国有资产的统计和所监管企业财务决算备案工作,建立国有资本金统计信息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外发布统计信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拟订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拟订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政策及制度、办法,组织所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所监管企业资产损失核销工作。

产权管理局

主要职责:研究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的意见,拟订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负责所监管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对资本收益的使用进行监督;审核所监管企业资本金变动、股权转让及发债方案;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

规划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