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童兵自选集
9078100000042

第42章 新闻学应用研究(16)

发展新闻生产力,对地市报业来说,主要应抓好两件事。第一是提升地市报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准。按“十五”计划教育规模扩大和新闻传播学专业扩招的安排,到2010年,在地市报工作的采编人员,都应该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其中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应在30%左右,部分采编人员应具备硕士学位。

管理人员除少量大专毕业生外,也应具有本科学历,其中20%左右应为管理专业毕业,10%应具备硕士学位。

第二,增加报业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5%。地市报新闻采编队伍进行新闻传播的物质条件和管理队伍从事经营管理的物质条件,都要有一个质的提升。

对于提升报业经济中的科技含量来说,地市报不能满足于编辑部内部电脑联网,也不能满足于采编印管一线串,而要在出版发行好纸质媒介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磁、光、电等媒体的出版物。在印务方面,相邻经济区应有共同的地市报印务中心,以实现资源共享,设备共享。

以上还只是对发展地市报新闻生产力的量的要求。从质的方面看,如新闻从业人员根据新世纪新任务的要求,应着重培养从全球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对于长期安于一人一事报道的采编人员来说,将自己的视野扩大至全世界全人类,以全球眼光发现和捕捉信息,把地市报放到国际信息市场加以审视,是十分重要的。

在新闻生产力有重大发展,出现一批年收入过亿的地市报之后,组建地市报报业集团的条件将趋于成熟。这些报业集团将成为我国报业突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阵地。

可以预料,经过努力,一批收入过亿、影响全国的地市报问世,将是历史之必然。这批地市报,将成为中国报业圈中闪亮的明珠。让我们满怀信心迎接这批报业明珠的出现。

关于企业报改革的一些思考

企业报是企业主办,以本企业新闻为主和以本企业职工为主要读者群的报纸。据1991年3月报道,目前我国企业报已超过2000家。

中国企业报的发端是外国资本大举入侵中国以后于20世纪初叶开始的。最初的企业报,由外资在华企业出版。随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企业报。民国初期,在一些大型的民族工商业,曾出现“厂厂有报,店店有报”的景象。到1949题记:我曾经在一家大型企业的企业报当过不到10年时间的记者、编辑,还搞过记者站工作。我对企业报有一股子感情。凡是企业报有事找我,只要有时间,力所能及,我都尽力而为。这篇文章就是应企业报协所请而写的,发表于《中国轻工记协会刊》1991年第3期。

年,国人办的企业报有几百家左右。这些企业报,多以促进经营和服务职工为宗旨,充当企业喉舌,对于沟通信息、推销产(商)

品、指导经营、强化管理,以及对职工进行职业教育,联络感情,缓和劳资矛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官僚资本也创办了一批企业报。这些企业报除指导经营外,还负有对职工进行“训导”,巩固国民党政府统治,维护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工矿企业不多、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利用“工厂小报”组织工商企业职工开展职工运动,推动业务工作,创办了为数不多的企业报。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在一些大的国家企业,创办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报。

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提出,要逐渐创造条件,发展大中型工厂的基层报纸。决议要求先从大工厂企业开始,出版企业报纸。决议指出企业报的任务是:

以工人为教育对象,加强对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教育,推动劳动竞赛,系统地宣传社会主义工业化,宣传工农联盟和党的领导作用的思想。这个文件促进了企业报的发展。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全国新创办的企业报共有75家。

“文化大革命”前期,企业报几乎全都停办;后来,一些企业报陆续复刊,又创办了新企业报44家。但是,这一时期的企业报,很少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报的传统受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报蓬勃发展。10年间,新创办的企业报在千家以上。这些企业报,遍布于工商企业的各个系统。有的工矿企业,系统(总公司)有报,基层厂矿和大车间也有报,形成“条条办报、层层办报”的局面。企业报的版式、印刷、发行也有较大改观。一些企业报由原来的8开两版或4版,改为4开4版甚至对开4版,由不定期改为定期出版发行,并缩短了刊期。还有一些企业报由单色平版印刷改为彩色胶印。部分企业报已由免费分发改为收费订阅。个别企业报由企业内部发行改为向社会发行。

企业报的内容也有重大突破。企业报已转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为企业职工服务的轨道上来,由文件式、战报式、简报式、公报式的封闭僵化、单一政治宣传功能的模式,逐渐向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多样式多层次的新的传播模式过渡,与此相适应,企业报的采编队伍稳定发展,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

企业报工作者按系统和地区分别建立了业务网络和研究体系,业务经验交流和企业报理论研究日益活跃。

企业报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经济实体。企业报作为报纸家族的一员,既有受报纸规律制约的一般报纸的共性,又有受企业规律制约,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报的个性。一般说,当代中国的企业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企业报的报道内容——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生产和经营是企业活动的中心。也是企业报新闻的中心内容,占全部新闻的60%以上。

新中国的大企业,往往形成一个小城市、小社会,生产供销,科研后勤,食堂医院,中小学校,剧场商店,一应俱全。对于这个小社会五彩缤纷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件、形形色色的人物,企业报都作相应的反映。这些生活、事件、人物的报道,都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总目标联系在一起,服从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

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报的这一特色更为突出,在强化生产经营报道,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班组,以及推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企业报的读者群——明确、集中、专一。企业报是面向企业、为企业服务的报纸,它的读者,主要是该企业的职工、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和子女。因此,企业报的服务对象是明确的、集中的、专一的。这一点决定了企业报的反馈信息渠道比较直接,读者心理易于把握,从而有助于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提高传播效果。

企业报把及时报道企业要闻、广泛反映职工要求、刊登读者的批评建议、传播职工关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作为自己的工作方针。企业报还把向职工报道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凡人小事”,报道综合性报刊很少关心的事儿,作为自己的责任。企业报也报道发生在世界上和全国、全省的重大事件,但已根据职工的需要作了改写,尽量使这些新闻离职工近些、更近些。

使企业报充满职工的声音,做职工的知心朋友,满版满篇都是他们喜欢阅读的东西,报上的新闻洋溢着“机油香”和“乡土味”,又是职工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活教材,这是企业报的一个特色,也是企业报的一个优势。

企业报的调控——企业领导集团。企业报是一种基层机关报,有其独特的领导体制,既不同于普通的党政机关的机关报,又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报和专业报。创办企业报并对之实施调控的,是企业的领导集团。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报由企业党委领导,从企业报的方针到新闻稿件的取舍,都听命于党委。企业报采编人员的组合调动,由党委决定。因此,企业报实际上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报。

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党的一元化领导)、企业领导体制(政企不分、党政不分)和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党领导一切)的传统。

在企业改革过渡时期,目前企业报就领导和管理体制而言有3种形式:一种,多数企业报一如既往,仍为党委领导下的政策宣传、思想教育和生产经营管理并举的党委机关报;一种,部分企业报已转为由厂长或经理领导的企业领导集团支配下的,以报道企业经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报纸;一种,上述两种交替中的由党委、企业领导集团双重领导、生产和政治工作并重的党政机关报。

企业报的编排原则——“小报小办”。

当代中国企业报受内容、经费、出版、发行等因素制约,一般以4开4版出版,报纸出版周期以一周居多(也有以日报或长于一周的日期出版),在中国报业体系中,属于小型张、长刊期报纸。在长期的编辑出版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小报小办”的编排原则、版面格调和写作特色。

企业报根据报纸版面小、刊期长、工人读者多的特点,在新闻取舍上,以主要篇幅刊载本企业新闻;对国内外要闻作灵活处理,不追求大而全,只是摘取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作简明的报道;新闻报道坚持面向工人读者,面向车间班组,突出同工人密切相关的新闻,加大信息量,多发工人自己的东西,寓政策宣传于企业实际工作的报道之中,寓思想教育于工人日常生活的报道之中;稿件写作力求短小精悍,开门见山,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充满工人语言,不拘泥于一般新闻写作模式和言论写作规格;版面编排力争新颖活泼,图文并茂,不受日常版面分工和栏目设置的限制,尽量适合工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使他们爱看爱读、喜闻乐见,充分体现企业报的指导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并容的特点。

企业报采编队伍——多面手,少而精。中国企业报的采编队伍,受工作量和编制限制,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超过百人者极少。不少大企业,尽管“五脏俱全”,方方面面都要反映,生产生活都需报道,但采编人员却那么少。这就要求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既做文字工作,又会新闻摄影,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做好多种工作。此外,他们要兼做通联、发行、群工等工作。他们还应对本行业和本厂矿的生产过程和各工种特点,有全面的了解,有足够的知识。

企业报的采编人员,必须一专多能,成为多面手,因此要有很好的素质和修养。企业报采编人员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教育,有的来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现场工人,从业务上关心和提高这支队伍,是新闻干部培训的重要任务。

当代中国企业报历40余年发展,尤其是改革10年的长足进步,有许多成功的、有益的经验,但在新闻观念、领导和管理体制、同企业的其他新闻媒介——广播和电视的分工协作,企业报工作者的培养提高、企业报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改革的迫切任务。

从企业报当前的建设来说,在改革中应侧重抓好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报实践中努力贯彻党性原则。

经过两年来重温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企业报工作者在理论上对于贯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意义和要求,已有较好的认识。企业报工作者作为紧靠产业大军的新闻战士,憎爱分明,立场坚定。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种精神的力量变成物质的力量,在企业报实践中把党性原则落到实处。这一点,也是企业报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从一些企业报的经验看,可以从加强企业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寓党的政策宣传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道,探索加强党委对企业报领导的更为有效和有力的机制三方面力求有所突破。期待企业报的同志们在这方面取得新的进步,新的成绩。

第二,搞活企业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道。企业报必须抓生产报道,已成为企业报同仁的共识。这是改革10年的进步。

现在的难点是:如何把这种报道搞活,搞实,使读者爱看爱读。

毋庸讳言,这方面的问题太多,远未尽如人意。已有的经验是:

生产报道要联系人的活动,要结合思想变化写生产活动,要敢于联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缺陷和失误,要从全国、全行业以至全球的宏观来分析本行业、本系统、本厂矿的问题,要善于小中见大,微中见着。但这些经验远不能解决当前生产报道中的困惑。实践呼唤着改革者,企业报工作者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企业报工作日程。

企业文化既是新问题又是老课题。说其老,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英雄人物的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企业报问世时就同时肩负有这一使命,更不用说新中国企业报长期努力抓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说其新,对企业文化的全面认识、企业报实践中把企业文化放在重要位置,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目标、性格的确定以及价值取向的倡导;企业精神的培养和典型的塑造;企业文化环境的造就和礼仪的提倡;企业舆论的导引和各种交流的畅达,以及企业公关形象的树立……围绕着这些内容审视企业报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显然存有很大差别,企业报改革,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第四,开展批评监督把企业报办成职工论坛。

工人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报应是职工论坛,在理论上是天经地义的。但企业报实际离此尚有很大距离。在改革中,企业报工作者对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应有全面认识,对表扬性报道和批评性报道应作辩证处理,特别要在企业报工作者中间提倡敢于批评、敢于监督的革命精神,要向企业领导呼吁支持批评监督,期待党和国家尽早制定保护负责的批评监督的政策和法律。

一定的有效的批评和监督是企业报改革的成功标尺。

企业报要克服有人批评的那种“三多三少”状况(浅层报道多,深层报道少;八小时内报道多,八小时外报道少;正面报道多,揭露批评少),努力扩大信息量,发挥企业新闻主渠道作用和职工论坛的战斗作用,在企业振兴腾飞和深化改革中作出自己新的贡献,争取中国企业报的新发展。

深度报道

——产业报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包括产业报群在内的中国新闻界聚会探讨深度报道这一西方人首倡的课题,这种进步是可喜可贺的。这种做法生动地表明,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南方谈话中的指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已经深入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成为新闻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