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陈力丹自选集
9078000000049

第49章 关于经济新闻的几个问题(2)

其次,各种经济新闻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无形的联系。特别是当下发生着的一切问题,都有可能与正在报道的经济新闻相关,还有一些因素是长期的、历史的。只报告一个给定的变化事实,是难以让受众理解的,必须要将相关的因素写进去。这种情况通常是以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单一变量为基础,从而解释这一变量,并将其“外延”涵盖到可能受其影响的其他变量和进程上。这样,经济新闻在判断方面就带有相当的冒险性,因为它要提供很多的变化关系,告诉受众将发生什么,由于什么而发生,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所以,经济新闻在没有被经济实践证实之前,会有多种观点、倾向和表现形式,相当多的新闻在事后会被发现是不准确的。经常失误的记者或媒介,就会失去公众的信任。若在经济新闻领域要求“舆论一律”,也是相当危险的,容易潜伏社会突发动荡的种子。

第三,当前经济新闻的时态偏重于未来。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已经发表的大量经济新闻,特别是财经新闻,那么就会发现,不少报道中会有多种时态,把过去、将来无形中变成了现实,以致人们在有些经济新闻中需要为焦点事实寻找确切的时态。

经济新闻受到未来意识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历史意识。

1996年瑞典传播学研究者曾分析了该国两家大报纸一段时间内关于经济危机的全部报道,共103篇,其中53篇受到未来意识的影响,28篇受到历史的影响,完全谈当前的只有22篇。当然这只是瑞典的情况,我国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从我们个人阅读大量经济新闻的感触看,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是由于象征性资产的流通和交易在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而预测和预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于是,经济新闻中受未来意识的影响会较为强烈。未来具有发散性,可能有多种方向,这种趋势提醒我们,经济新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更大。

这正是由于当前时间对于经济新闻太重要了,才引发出在未来领域的竞争。现在,若要求经济记者在“迅速而适当”和“缓慢而准确”两种时效要求中进行选择已经不切实际了。特别对于金融新闻来说,速度是首要的,准确是必须的,在线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上不能有“空闪”,有时竞争是以若干秒来计算的。传统的大众媒介根据在线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的分析性报道,同样在时效方面也激烈的竞争,于是纷纷抢占未来空间的阵地。这种情形提醒我们,经济新闻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面临着新情况的挑战。

第四,经济新闻带有强大的暗示作用。这类新闻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新闻,一旦受众接受了,就会带来一定的行动,特别是财经新闻,接受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

然而,由于经济新闻的开放性,对于经济事实的评价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报道,好消息、坏消息的标准有相当的主观色彩。当然新闻报道不能随心所欲,经济新闻的内容要求严谨的关系结构,否则无法说服人。在这个关系结构里,新的消息所以出现和有意义,应当可以由此前的经济趋势、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来加以解释。

三、如何根据经济新闻的特点灵活地报道经济的变动

根据以上所谈的经济新闻的特点,为了使受众容易接受和理解这类新闻,需要花功夫研究一下如何灵活地报道经济的变动。

首先,在我们的观念上,要想到:经济新闻选择的能够进行直观报道的材料,并不是为了要准确表达变动的经济事实(准确表达是有限的),而是为所报道的经济变动的话题提供广泛的论证。这样,选择什么样的直观材料(事实),是用图像还是调动文字描写的功能,就要视情况和使用何种媒介以及媒介特定的受众对象而定。

第二,在把经济事实的性质和重要性告诉受众的同时,必须提供前后相关的信息,对经济学术语作出解释,对各种连带的经济关系给予说明。就此,经济新闻的内部要形成一种牢固的关系结构,否则会缺乏说服力。这里可以借用荷兰符号学家凡迪克(T.VanDik)《作为话语的新闻》(1988年)一书中提供的一种新闻写作的框架:

(1)提出以前的事件,将它作为条件或起因,描述或预测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将它作为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后果。

(2)将事实嵌入到广为人知的模式中,从而使得它们相对地为人所熟悉,即使它们是全新的的东西。

(3)引经据典,引用这些经典包含的概念。

(4)力图在广为人知的特定的结构中进一步对事实进行组织安排。

第三,重视运用数字。经济状况的抽象、整体、偶然的性质,经常向新闻记者提出如何把握和报道的问题。通过报道重要的统计资料的变化,从而提供新的有意义的数字,是经济新闻的核心成分之一。除了表达形式可以考虑生动活泼些外,数字的准确,来源的权威性,纵向与历史及未来预测比较,横向与其他经济指标发生关系等等,都是要考虑到的。数字的精确是经济新闻可靠性的一种隐含着的保证。这样的新鲜数字,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给经济学论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经济新闻是向社会迅速报告经济变动情况的文体,不是经济学论文,因而数字必须简要、明了,尽可能回避受众可能不懂的术语,作出他们能够理解的解释。

第四,要全面说明围绕经济新闻话题的冲突,以及各种区域或部门利益面临的共同问题。上面谈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状况与区域、部门利益是相关的,经济新闻的目的不是为具体局部利益服务,而要承担向社会整体说明真实状况的责任。平衡,这是需要时刻谨记的经济新闻报道的要点。

第五,把公众的日常生活体验作为向公众报道经济的突破口。经济新闻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一些新闻的内容和用词远远超出了基本知识的范畴。这种情形在英国1993-1995年一次对电视经济新闻的跟踪调查中也有强烈的反映,连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被调查组,对于他们关心的某些经济新闻也不理解。这不得不提醒经济新闻的报道者,要树立这样一个工作信念:经济是公众知识。

对于公众来说,他们的经济观点不是由经济学家的宏观模型,而是依据他们的普通生活而产生的。将经济新闻个人化,这是一个思路。即以公众可以了解和涉及的方式,全力解释一些复杂问题。例如,我国和外国一些电视经济新闻采用的典型家庭剖析、显现国家经济管理方面的领导人和专家的意见和形象、部门或领域的实例分析等等,都属于经济新闻个人化的努力。

第二点中引证凡迪克所说的“将事实嵌入到广为人知的模式”,就是要求以普通人熟悉的方式表达,这对于经济新闻来说尤其重要。

下面我介绍一下英国学者们关于经济新闻写作的一项研究,以便使这个问题具体化一些。1996年3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他们将国内五家主要报纸关于这个消息的报道作为实例,分析了拥有高层、中层和下层不同读者群的报纸的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这个基本的经济变化的事实,多数报纸都没有当作纯粹的消息,一报了之。各报的编辑显然很熟悉经济新闻的特点,即一个经济变量(哪怕是很小的变量),会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变化,要对经济结构的布局给予重新评估,而且必然伴随着大量关于这一变动会如何影响未来前景的意见。各报根据自己的读者的特点,均有较多的围绕这个话题的延伸报道。

其中英国发行量最大(400万份)的大众报纸《太阳报》(theSun),读者对象为广大下层公众,其报道特点提供了如何接近一般老百姓生活的经验。该报将这条消息安排在第二版(另见附图),直接采用了延伸方面的话题,主题“购房利率降至1966年来的最低点”,副题“跌到6%”;位于头条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一目了然的图表,上面的小标题为“削减利率会怎样影响你”。显然,该报编辑千方百计地要将经济事实与读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吸引他们的视线。研究论文肯定该报的这一做法,指出:“如果《太阳报》的本意是想把不得不报而又枯燥的报道尽量处理得生动时髦,那么这种方法也是无可指责的。对《太阳报》的这篇报道作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发现,它已得出有关经济报道的很多要点,而围绕这一事件进行的经济报道可以看成经济报道的典范。……焦点放在抵押率的削减和利率削减对个人财产影响上。”

该报具体的报道内容,则提供了一种经济新闻关系结构的范例,从基本事实引出住房抵押利率问题,再引出保持通货膨胀得到回报的问题、暗示货币可能贬值等等(但是解释较为简单)。

研究论文批评该报版面编排有些混乱(下半版是甲壳虫乐队的照片),但认为该报重视提供科学而清晰的图表、文字报道中较多引证专业人士的观点,因而成功地向读者表达了一种潜台词:本报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是精确的和权威的。

选择报道角度、注意报道结构、采用灵活的表现方式,就这三方面而言,研究论文最后总结道:“《太阳报》的报道试图达到这三方面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可以称得上是新闻报道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这与较为传统的‘好’新闻观点是有冲突的。”

虽然《太阳报》以其“第三版”(每天刊登一张半裸女彩照,去年起已取消这一做法)而着称,有些不雅,但是它报道经济新闻时强烈的读者意识,以及其精练的写作、编排设计思想,我们应该借鉴。

我们多年来习惯于从政治角度看经济,现在报道经济的编辑、记者,不少也是从报道政治新闻起家的。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要学习经济学,特别是知识经济学。瑞典广播电台记者费希特留斯(E.Fichteluis)根据自己的体验写道:“现在,经济学甚至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它已不限于‘专家’的范围,而是新闻工作者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英国《镜报》记者约翰·威廉斯(J.Williams)本来是位从事政治新闻报道的记者,现在他也写道:“像大多数政治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如果我们没有经济上的训练,我们也许会具有和我们的读者相同的关于经济的基本真相的粗俗的感觉”。他们所说将提醒我们:改进我们的财经新闻,根本的动力来自“人”,如果人的状况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改进的成效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