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陈力丹自选集
9078000000033

第33章 我国需要“媒介扫盲”

一、问题的提起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众传播业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极为迅速。从70年代起,不仅发达国家,而且拉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进行传播文化教育的必要。这种教育被称为“媒介扫盲”、“媒介教育”,还为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英文名词educommunication(教育传播)。它的发展趋势是将媒介教育列为正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一部分,以帮助一代新人了解大众传播,培养他们对大众媒介的正确态度。

发表于《新闻记者》1994年第1期。

在1989年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交流报告》

中,介绍了世界各大洲和各国有关媒介扫盲的情况,但完全没有中国这方面的材料。现在国际上媒介扫盲包括的内容,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外,还包括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介。我国一些大城市计算机的小学、中学教育已经起步,但关于一般大众媒介的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只限于在一些大学设立传播学或新闻学的专业教育。80年代中期大众传播的社会教育曾兴盛一时,但主要是训练通讯员的写作技巧。

近几年,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大众传播文化,接触媒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我国其他事业的发展相对比,传播业的技术和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已经相当理想。理想的大众传播需要理想的传播接受者充分开发、利用它,来完善自身,造福社会,但目前两者之间尚存在较大的矛盾。

二、受众的现有水平

199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在北京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众传播受众的抽样调查(N=1528),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受众实践与受众观念的现代化状况。

这次调查从大众传播设施的拥有量、参与传播活动的程度、传播观念现代化程度、社会意识现代化程度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四方面总的分值(分为五级)中属于高的仅占0.1%,较高的占11.8%。

显然,相当一部分人作为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其素质还不够理想。

就对传播文化存在的意识而言,91.4%的被试赞同或基本赞同“一个人最好养成经常读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习惯”这样的看法,大多数人已经从观念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但对自己作为传播接受者的权利意识尚相当薄弱。43.3%的被试对“新闻改革同老百姓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这句话作不出正确的倾向性判断;61.3%的被试不赞成或不知道“报纸、广播、电视办得好坏,读者、听众、观众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传播常识方面,三道题的回答情况是令人沮丧的。当问到我国是否制定了《新闻法》时,只有8.1%的被试知道尚没有制定,938人(61.4%)不知道,409人(26.8%)答错;问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句话的出处时,只有23.5%的被试正确地选择了“十三大报告”这个答案;在“您知道调频广播的主要优点吗?”这个问题下,889人(58.2%)回答不知道,121人(7.9%)答错,答对的只占30.9%。

对于什么是合理、规范的传播,虽然多数人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认识不清的所占比例也是相当大的。例如“新闻报道可以对事实进行合理的想象和适当的夸张”这样明显的错误观点,尚有27.7%的被试作不出或作出错误的判断。像“没有成功的把握就不应对我国卫星发射进行现场直播”这样的观点,尚有44%的被试赞同或作不出判断。

北京大众传播接受者的状况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此可以推想全国受众的大体状况。

传播工作者的情况,目前尚没有最新的调查材料。前不久北京一家很受欢迎的报纸,连载了一篇关于各家媒介竞争的“社会大特写”。看了这篇文章,有些使人对这个行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担忧。作者对“媒体”、“受众”这样的最基本的行业概念,逻辑性的解释竟与公认的学术含义相反。作者对中国在世界传媒中的地位似乎完全不知道,这样写道:“如今中国内地的媒体数量世界第一,单就报纸就有上千种……”当今世界上的报纸共约有6万种,中国的上千种报纸(而且绝大多数不是日报)实在算不得什么。文章中还可以读到不少媒体“所向无敌”的夸大词句和种种不符合实际的关于受众心理的估计。但愿我们的大多数传媒工作者不是这样的水平。

三、世界媒介扫盲的基本情况

从70年代起,关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领域,已经日益被看作一种新的文化扫盲的内容。它在世界各地实现的程度很不平衡。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尚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录,但在其他地区,媒介扫盲正在形成一种全面普及的趋势。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ICEM)是推进媒介教育的一个主要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各洲各国的专门组织相当多。

在亚洲,日本从60年代起就开始在儿童中进行“屏幕教育”,帮助孩子们正确了解大众媒介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并常年进行电视对儿童影响的调查。日本的小学课本里有专门的关于媒介的课文,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例如《读卖新闻》)较有眼光,重视培养现在和未来的读者,报社对外开放,设有专门的接待部门,设计了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参观路线,常年接待参观者,特别是小学生,以配合他们课本中的“报纸”一课。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中央中学教育委员会,实施对中学生的媒介教育的调查;一些社会团体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大众媒介。

拉丁美洲的七个主要国家,已经开始了媒介教育。目前主要通过媒介本身在成年人中进行,面对少年儿童的正规教育刚刚开始。各国的媒介教育团体纷纷建立。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学校,“学习看”的课程被分散安排在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正规教育中。巴西通过社会团体和宗教团体,正在实施面对社会的三项专门内容的媒介教育。

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各州从70年代起就在中学里进行媒介教育,现在大多数中学设有媒介课程。有的州已经开始在小学设置“初级媒介”的课程,甚至有的幼儿园亦有了这种教育。新西兰的中学语文中包含媒介教育的内容,在中学的最后两年,各种形式的媒介课程独立,作为选修课。

欧洲的媒介教育,较早的开始于60年代初。目前已经成为体制确认的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东欧除外)。但各个国家具体的教育方式差别很大。有的由政府教育部发布指令进行,有的由教育方面的团体出面组织,还有不少宗教团体参与这项工作。这个地区出现的媒介教育组织最多,例如英国的媒介教师协会、奥地利的全国媒介教育工作组、法国的教育与新闻媒介联系中心等等。

在北美的加拿大,媒介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从七年级到十三年级,均有媒介教育的内容,比重逐年增多。专门的媒介课程作为选修课持续一至二个学期。美国多数州的中学,媒介教育是固定课程的一部分。一些州对学士学位要求增加30个学分的媒介课程才发证书。

四、几条建议

我国的传播技术和设施的发展很快,但大众传播接受者的素质提高却比较缓慢。这种差距的拉大,将会对我国的总体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大众传播文化的媚俗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素质问题。从长远看,它会演化为我国大众传播事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许多先进的传播技术和设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合理的利用,却被低俗文化所吞没。在这方面,这次被调查的北京受众已经有所感觉,85.9%的人很赞成或基本赞成这个观点:“应该向中、小学生系统介绍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的各种知识”。

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的媒介扫盲应当尽早提上日程。根据各国已有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这项工作:

(1)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自身利用自己的特点,开展对成年人的媒介教育。报纸开辟定期专栏,广播电视设立专门的节目,提供知识,引导受众正确、规范地利用媒介,参与媒介活动。

(2)国家教委需要统筹考虑在小、中学的教育中增设或在语文、常识课中附设媒介教育的内容,并为增设这样的课程编写教材、培训教师。这方面对课程进行的调整量不会很大,但却是使人们理智地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环境所必需的。

(3)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各传媒内部要为员工学习本专业知识创造条件或施加些压力。人是传播事业的根本。例如,经常组织些关于本行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新闻学历史和理论的讲座,评职称时考一考最基本的传播学常识等等。形成制度,持之以恒。

(4)各级较为现代化的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社会,特别是对小、中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允许人们免费或低费参观,让人们了解传媒的工作过程。这对各报台来说,也是一项长远的公共关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