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嘱咐上海到20世纪末,要交出两份满意的答卷,要求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
还嘱咐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抓住机遇。指出“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问题”,强调“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
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对于上海,邓小平更是要求上海抓住20世纪最后一次发展机遇。上海人民遵循邓小平的嘱托,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指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发展。
(第一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开发开放浦东,并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从此,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卫”变成改革开放的“前锋”。
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上海振翅欲飞,但是困难重重——这个占全国土地面积1/1500、人口1/100的城市,每年承担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而自己却面临着如此的尴尬:
行路难。市区1400条马路,机动车辆能通行的仅460条。
即便把这些机动车辆不能通行的道路也计算在内,上海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仅2平方米,低于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遇到迷雾笼罩,强风肆虐,市政府总是通过媒体发出紧急通告,疏导市民行路,甚至明文规定确因轮渡停航或大桥禁止通行,不能按时上班的职工,不能作为缺勤或迟到处罚。交通阻塞,几乎耗去了“上班族”每天的好心情和一半的工作时间,几乎耗去了这座城市应有的活力。
用电难。据1990年3月上海市供电部门的首次公开披露:
市区60座2.3万至11万伏变电站有一半建于解放前,其中16座是1915年至1935年建造的。遍布全市3000多公里的地下电缆中,有三分之一是解放前铺设的,甚至横贯市中心繁华地段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的电缆线路居然还是1912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这一年的高温季节,无数停电事故几乎把上海人的忍耐精神逼到了极限,电扇、电冰箱不能正常开动,入夜无法睡眠,食物难以保存。
吃水难。虽然守着川流不息的黄浦江,但吃水问题却长期困扰着这座城市。不少居民密集区用的还是几十年前铺设的水管,其直径甚至不及一支针筒粗,危棚简屋密集区众多的给水站前,更是挤满了排队打水的居民。
还有,80万只马桶、80万只煤球炉、拥挤不堪的公交车……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尽快地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需要大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邓小平始终关注和支持着上海的工作,要求上海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991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南浦大桥工地时说,上海这么大,不搞几座大桥不行。他一再强调,要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指出:“能早上的就集中资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不然要拖到下个世纪去了。”此后,邓小平多次视察杨浦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并对上海的市政建设给予热情的鼓励。
1992年春,再次视察南浦大桥和建设中的杨浦大桥。邓小平在与上海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上海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满怀信心地预期“我看上海一年会有一个变化,三年会有大的变化”。
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在找准位置、转换机制、探索路子上狠下工夫,紧紧抓住以开发、开放浦东为核心的大发展机遇,在市政建设等方面迈开了新的大步。
党中央提出的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给上海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对上海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1年9月,黄菊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上海加快改革的“三个保证”和“三项改革”:即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每年超额完成财政上缴;自费改革,自主改革,率先改革。
1992年,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投入了100亿元资金,完成重大市政工程建设15项,其中浦东杨高路实现了当年动员搬迁,当年开工,当年通车;外滩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只用了7个月时间也于当年顺利完成;地铁、杨浦大桥、合流污水工程、内环线高架等重大工程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电话装机容量突破了100万门……对于这些巨大成就,邓小平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1993年春,邓小平反复告诫上海的党政领导,改革开放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对上海人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
邓小平的讲话给了上海城市建设极大的推动。1992年底,中共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就确定了上海发展的三大战略,并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列在了首位。1993年,市政府又正式提出,把城市形态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按照“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做好《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
1993年是上海城市建设的丰收年:在这一年里,上海重大工程23个项目全部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丰硕成果一个接1993年12月13日,邓小平视察了浦东龙阳路立交桥等路段后,笑吟道:
“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着一个。其中,有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桥——杨浦大桥,有上海第一座五层立交——罗山路立交桥,有上海第一条高架道路——内环线一期工程,有上海的“生命工程”——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此外,吴淞大桥、江苏路拓宽工程、龙阳路立交桥、外高桥港区工程、外滩改造二期工程、凌桥水厂一期工程等18项重大市政工程也都按期完成。这一桩桩、一件件高起点的大手笔,不仅为上海市政建设的宏伟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不相适应的矛盾,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后劲。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上海市的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
它还向全世界展示:上海正在以坚实的步伐向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挺进。
上海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让邓小平感到振奋,特别是世界第一跨度的斜拉桥——杨浦大桥的建成,把邓小平吸引住了。1993年12月13日,邓小平驱车视察浦东,并登上杨浦大桥。这一天上午,上海寒风细雨,风力达6级,气温一下子降至摄氏零度左右。邓小平在吴邦国和黄菊的陪同下,乘小面包车视察浦东。经南浦大桥,驶向内环线浦东段,视察浦东最大的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
沿路看见浦东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已经初具规模的浦东基础设施,他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同行的邓小平的女儿邓楠说:“爸爸从来不做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邓小平对吴邦国等人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汽车在雄伟的杨浦大桥上停下来,车门打开,一阵寒风带着雨点迎面扑来。这时,等候在桥上的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总指挥朱志豪迎上来说:“桥上风大,下雨,又冷,还是我上车向老人家汇报吧。”但是,邓小平不顾寒风细雨,坚持要下车。下车后,邓小平沿桥走了几十米,朱志豪在一旁汇报说,杨浦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并指着邓小平题写的、高高悬挂在大桥主塔上的“杨浦大桥”4个大字说:“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14平方米。”邓小平高兴地说:“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并握住朱志豪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上海的住房紧张是国人皆知的老大难问题。据统计:解放后至1978年间,全市住宅建设累计投资15.7亿元,建成住宅2009万平方米,每年平均6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增加0.4平方米。而且在全市存量住宅内,还有二级以下旧里2241万平方米,其中危棚简屋450万平方米,因缺少资金,改造非常困难。20世纪80年代“十个平方,三代同堂”的现象还不在少数。低矮、拥挤的棚户陋室不仅没有煤气和卫生设备,甚至连装自来水龙头的弹丸之地也很紧张。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住房矛盾,市委、市政府于1980年3月召开了住宅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大家动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以解决全市的居住问题,并制定了住宅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新建住宅与改造修缮旧房相结合的方针。会后,市政府开始在市郊结合部兴建曲阳等24个规模不等的居民新村等。
1983年2月,邓小平视察刚建成不久的虹口区曲阳新村,对上海大力兴建新村居民小区,解决人民住房紧张的举措,非常赞赏,并说,只要群众生活好,我就高兴。此后,在邓小平、党中央和历届上海党政领导的重视下,上海的住宅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住宅建设3年上3个台阶:1992年竣工面积为530万平方米,1993年竣工面积为616.5万平方米,1994年竣工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旧区改造的速度大大加快。通过土地批租的方法,大大促进了旧区的改造。1992年,出让地块204幅,动拆迁面积125.16万平方米,其中危、简、棚屋71.54万平方米,占57.15%,拆迁居民37941户,拆迁单位944家。1993年出让地块251幅,拆迁面积60.48万平方米,其中危、简、棚屋13.94万平方米,占23.05%,拆迁居民10806户,拆迁单位2015家。从这两组数字已看出,如果没有土地批租,旧区改造不可能这样快。由于各方普遍看好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各方面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力度增强,因此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加快了旧区的改造。到1990年底,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全部解决;1993年,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8平方米。住宅建设的辉煌成就,使一批又一批的上海人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宽敞明亮、煤卫齐全的新楼,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邓小平的关怀下,浦东新区经过近4年的努力,浦东开发开放的列车驶入了快车道,浦东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后劲。3年前还是一片广袤田野的浦东,到1993年,第一批10大基础设施工程除外高桥电厂外,其他工程都实现了“五年任务提前两年完成”的要求。新区的4个重点小区也已取得了形象建设与功能开发的新进展。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累计已有50幢30层以上的综合大楼开工建设。金桥出口加工区已完成6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区内引进项目共200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达1300万美元,开工建设的100个项目中已有30个竣工投产。外高桥保税区已有中外合资企业近千家,其中外资企业占70%以上。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地块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破土动工,有10多个高科技项目已签约,“东上海科技城”项目已开工建设。浦东开发区的良好形象已经树立。
上海市政建设的累累硕果,为实现邓小平期望上海“三年大变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4年元旦之夜,邓小平在吴邦国、黄菊等陪同下,登上新锦江大酒店顶层,俯瞰灯光璀璨的上海不夜城景色,高兴地说:“上海变了。”短短4个字,既肯定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更寄托了邓小平对上海未来发展的鼓励和鞭策。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外,上海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第一轮“三年大变样”的1992年至199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整个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由制止滑坡到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开发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浦东新区已进入经济起飞的新阶段。现代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金融、期货、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呈加速发展之势。利用外资出现高潮,1992年一年超过前12年总和,1993年继续保持好势头,比1992年增长1倍多,达70亿美元。
1994年2月9日、当吴邦国、黄菊等上海市领导代表1300万上海人民向邓小平祝贺春节时,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上海人民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满意地指出:“你们上海的工作做得实在好。”
1994年以后,邓小平再也没能来上海检阅“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成果。然而,上海人民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努力工作,至2000年,城市建设又经历两个“三年大变样”。第二个3年的重点是盖房,第三个3年的重点是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
这3个“三年大变样”的背后是一连串的大项目,如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徐浦大桥、浦东国际机场、污水治理二期等,累计需要3100多亿元建设资金,而上海财政只能拿出其中的五分之一。钱从哪里来?2002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行年会上,上海市市长陈良宇面对来自亚洲各国的贵宾,侃侃而谈: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将社会资金引入城市建设领域,并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即实行土地批租,灵活运用BOT方式,到证券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吸引民间资本……集中集体智慧破解难题,一项项改革举措应运而生。
如今,一个“上有高架,下有地铁,地面道路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在上海初步成型,2000多幢高楼、一大批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均居住面积将近14平方米,大树进城,整治苏州河……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被外国人称作是“一个伟大国家发生的传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上海人民大胆闯、大胆试,抓住了机遇,取得了跨越式的持续发展。这跨越式的持续发展源于什么?是上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新路;是上海市委“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的决策方针,是市委书记黄菊对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之路的总结:“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