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阿狄随笔
9073400000022

第22章 问世间真心为何物?——评《神雕侠侣》

点评作品:《神雕侠侣》

书评人:阿狄

阅读篇幅:全本

书评内容:

一句话评语:平实无华重人性,借事寓理学做人。

《神雕侠侣》这本书是金庸诸多佳作中我最钟爱的一本,不仅感于杨过与小龙女之间那份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更对金庸笔下那道不尽的人生百态不胜唏嘘。

有人曾经对我说,“一部好的小说是能够引起人们内心共鸣的,而这份‘共鸣’则是来自对当下生活的感触”。

《神雕侠侣》中,不论主角还是配角,笔下“惊艳”的其实并不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而是对不同人经历的不同事,所表达出的不同感应。文中的叙述基本没有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起码看起来更像是活生生的“人”,这也就使得书中的故事跃然纸上,代入感十足,仿佛书中角色经历的那些事,好像在我们自己的人生中也似曾相识。

比如杨过的母亲穆念慈刚去世后,憨厚老实的郭靖不忍撇下年少的杨过,把他带回家中抚养时,不嫌曾经结义兄弟杨康对自己做过的不义之事,只一心希望将其遗子杨过培养成才。对于一个奉行孔孟之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大侠来说,“仁义之道”已经融汇在了他的人生之中,他不会做出麻木任性的庸人之举,做事更趋于理性。

但同时,就是这样一个对杨过满怀期待的“封建代表”,却成了杨过与小龙女的婚姻中最大的人生“阻碍”。这点也正好写出了中年时期的郭靖最大的缺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而丰满,确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再说书中对黄蓉“人性”一面的描写,那更有独到之处。

之前黄蓉的形象是古灵精怪,心思总比旁人多出一窍,就是这样一个“多虑”的性格,介怀于杨过之父杨康生前的作为,使得对杨过的培养有所保留,并不像其夫郭靖那样全心全意。

当自己的“小聪明”被丈夫窥知后,不仅“粉饰”自己的“别有用心”,而且还巧舌如簧,把自己的道理说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一副心安理得的模样,这也使得作为读者的我们一窥“真心对我好”和“假装对我好”之人的区别所在。这锦上添花的一笔,着实写出了人性虚伪的一面。

相较之前我们看《射雕英雄传》时,对黄蓉最深的印象就是聪慧灵巧,圆滑世故,但是到了这本书中,对她形象的刻画也由俏皮可爱,延伸到了的心思缜密,深谋远虑,即当初的优点,放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事情之时,无意中却变成了“缺点”。如果说这时的黄蓉“讨厌”,那是有点儿过分,但着实不讨人喜欢。

这样以反面事例衬托出的人物,在刻画上显得更加有血有肉,不偏离实际人物的性情,这都是作者基于现实生活中对人性留意地观察,对生活有所感触,方能做到的游刃有余。

比起当下大部分的网文,有些作者一味地将主人公刻画的“高大上”、“穷酸矬”,偏离和忽视了对人物自身人性部份的描写,这不仅让读者感到文中有矫柔造作的生硬感,也更加体现出作者文笔生涩、不纯熟的缺点。

作为读者的我来讲,那些作者书中的角色,那都不是人呐!是神,是玩具,亦或是傀儡……反正就是专供作者“YY”的工具,看得……真让人疲劳。

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并不止书中对人性的成功刻画,还有书中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诠释和择拣,真是让我欲罢不能,再三品读。

曾经看过一篇诠释孔子之道的小故事:

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这样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不论孔子的弟子对“夫子之道”理解的是“忠恕”也好,还是后人概括总结为“仁”也好,其实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忠,乃做人之根本。

杨过年少时无依无靠,长期在黄蓉的“教育”下,在武氏兄弟和“富二代”郭芙的不待见下,义父欧阳锋对他好,他便“尽心竭力”地也对欧阳锋好,甚至不惜与郭靖师傅等人反目,这不失为一种“忠”。

尽管那时杨过对识人的标准无知而又单纯,近似于“愚忠”,但忠于“父子之纲”,间接地也体现出了杨过坚持自我的倔强个性,心有主见的思想反抗,这段对杨过年少时的叙述,其实是对后文杨过娶“姑姑”小龙女的“固执己见”埋下了伏笔。

小龙女不谙世事,自与杨过共处后,暗生情愫,从此平生只看他一人,旁人的感受与己无干,世事的是非心无牵绊,只关心“过儿的名声”,“过儿的性命”,“过儿的……”不管身居何处,名利有无,也不管康健与否,肢体残缺,只要“跟过儿在一起”,便此生别无他求。

人们常说:“这世上哪有真心?真心长什么样儿?”看过这部书后,应该知道真心是什么样子了吧?唯忠而已。

还有那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全真教教徒,他们是真“忠”于本教吗?不过是“愚忠”而已。

在名利、女色面前丧节失志的赵志敬与尹志平便是代表,这或多或少也影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里都存在着这类满嘴“名门正宗”,自以为是的沽名钓誉之徒,外人看上去像是“专业人士”,实际上却是没有领会各行精髓的陈腐庸俗之辈,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是自这种人的手里衰落和消亡的。

在这里不得不说,小说的成功来源于生活,金庸笔下的故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没有偏离生活,只是适度地将生活艺术化,将故事寓言化。

书中对于“忠”的故事不胜枚举,像郭氏夫妇为国为民的“大忠大义”,像李莫愁“忠”于自己曾经的感情,以致偏激乖戾,还有那“忠”于自己人生信条的黄老邪,一心向佛的段王爷,还有那“忠”于理想的蒙古可汗、“忠”于武学的金轮法王……形形色色,百态迥异,但是到了金庸的笔下却各具特点,有血有肉,字不在多,却能以事说理,以事释人。

文中对于“恕”的诠释也颇具“正能量”:

李莫愁因为不懂得“恕”,最终一生对“情”这个字不得释怀,难以展开新的人生;

黄蓉不懂得“恕”,直至最后承蒙杨过夫妇搭救,不禁汗颜;

武氏兄弟不懂得“恕”,最后手足相残,惹得别人笑话和鄙夷;

郭芙不懂得“恕”,人人避而远之,人皆不服,直到阵前对杨过的一跪,成了其人生之中最为难堪的一笔……

杨过知道“恕”,惹得陆无双芳心暗许,此生不嫁旁人;

李莫愁有意杀之,却反助其保住性命;

马光佐心服口服,打道回府;

就连郭靖黄蓉等英雄豪杰也深受其恩,交口称赞,留下“神雕侠”的美名,流传江湖,与小龙女的“师徒恋”,自然也人人避口不谈……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金庸的《神雕侠侣》并不止是其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情书”,还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人生教科书。

书,传递的是思想和精神,小说讲述的不应该只是故事,而是能让人读后“有所得”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体现出“书”的价值。“文学大家”的书中魅力就在于此!不然,没有营养的书,不过是一堆精神废品,最后也只能被当成破烂给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