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9033200000028

第28章 帕森斯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5)

在后传统层面(第五阶段),判断力继续发展,并向人们的体验提出疑问。它阐述并审查欣赏者对艺术品的解释。人们用传统的理念解释绘画,但也在评估这些理念的价值。在反思自己的体验,有了高度的自我理解之后,人们才会做出判断,并在同他人的对话中传达出这种判断。这一阶段的人认为,他人在观看了作品后也会有和自己同样的体验。此时的判断既代表自己,也代表艺术世界中的其他人。人们并不认为别人将同意自己的判断,而是认为他们应该这么做。原因是这时的判断有充分的理由。艺术反应中的理由以绘画的某些方面为根据,它对所有的人都适用。这暗示绘画的某一方面会在观众中引起相似的反应。判断假定的这种一致性只是一种理想,而非事实。

第五阶段的判断自觉地联结起人们在绘画中发现的意义与价值感受。这个过程是循环性的,在描述、解释与判断之间来回运动。这意味着判断将随着描述与解释的变化而变化。在审美发展的后几个阶段,判断决不是说出某物好或者坏这么简单。对艺术的反应越复,判断也就越复。

总之,在前传统层面上,人们把自己的所见视为想当然的存在。在阐释这种所见时,描述、解释与判断没有区分开来。在传统层面上,人们根据社会中共有的理念来对自己的所见提出疑问,并觉察到自己的解释活动。因此,人们能把解释与描述这两种活动区分开。在后传统层面上,人们开始质疑解释阶段所用的理念,由此就能分辨出何为判断何为解释了。至此,判断活动完全明确下来,并由个人负。

艺术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区分判断与爱好的不同。很多人都能判断说某幅画是杰作,是否喜欢它却是另一回事。但帕森斯认为,更合理的说法是——人的喜好分成几类。比如,人们会喜欢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也会有更个性化的喜好。观众应进一步分清自己反应的哪些方面以作品为依据,哪些方面不是如此。归根到底,判断建立在喜好的基础之上,而且,至少某些喜好是以作品的实有特征为依据的。

判断与喜好的这种联系将判断与自我也联系到了一起。阐明对一幅画的反应也就是在阐释自我——自己的情感、意义与观念。观众决定了某种解释,也就决定了自己的某些情感、意义与观念是什么。人们意识到它们是艺术反应的不同要素,并尽力审视它们以使其更清晰。

当判断一幅画时,也是在判断自己体验的各要素,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与价值。

(一)第二阶段

在各个阶段,人们直觉性的喜好与理性的判断基本上方向一致。

人们喜欢自己觉得好的事物;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好的。这在第二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第二阶段,人们也能分清喜好与判断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人有了判断的标准:美与现实主义。在第一阶段,人们尚没有判断的标准,因此喜欢的与好的事物是一回事。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判断标准也来自于社会价值,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性标准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所以人们才肯接受。观众意识到他人与自己有同样的知觉力与判断,这使判断标准更具客观性。在第二阶段,人们判断的标准要么是主题的美,要么是现实主义的处理手法。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此时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对所用的标准需负什么任,也看不到它们与自我有什么联系。

第二阶段的判断标准具有相对性。对某些人有效的标准,对另一些人却未必有效。这时的标准只是个人化的选择,无须提供理由,因此,标准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每一发展阶段上为了解释人们无法理解的他人标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相对主义。如果人们能掌握他人的判断理由,就能理解他们的判断,反之,就理解不了他们的判断。

(二)第三阶段

1.以真情实感为标准

第三阶段的主要判断标准是绘画是否表现了一种有意义的体验。

这种标准意味着如果艺术家在绘画中表现了他的情感,或达到了意图,这幅画就是杰作。但有一个问题是,观众很难仅凭绘画就能了解到艺术家的情感、意图。人们只能把艺术家的表现概念当做欣赏绘画的指导,去寻找绘画内在的东西。这样一来,人们自己的体验就成了绘画意义的主要证据。

在第二阶段,观众欣赏美与现实主义,现在,观众认为深切的感受才有价值。人们珍视真实的体验,看重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即是人们实际的感受。看到这一点也就在分辨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又前进了一步。人们在欣赏绘画时,能更加个性化地掌握他人的主观性。

人们以个人化的方式通过猜测、比较与改正的过程来想像他人的情感。

这也是认知通感的过程。

2.个人体验的色彩

把个人体验作为判断绘画的标准也有其缺点。人们可以确信自己的解释是真诚的,却不能保证它是正确的。人们的生活体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绘画的看法。

在第三阶段,人们有时可能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解释,客观性问题似乎不值得考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只要这些情感是真的,做出的解释就是真的。情感的真不包括它的客观性问题。这种思考方式导致了第三阶段的相对主义。作品意义取决于观众,因此判断也随之取决于他们。一幅画只要有意义就被判断为好的作品,人们必须由自己来构建它的意义。因此,判断只对那些掌握了绘画意义的人才有效。3.共识的可能性在第三阶段,人们还不能确定自己的解释与判断受到赞同的可能性以及它的重要性。有很多作品的意义明确,人们通过对话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与解释,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第三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无法确定达成共识的解释需要什么条件。达成共识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如下思考:下判断肯定有更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有时是众所周知的,有时被拒绝接受,有时受到怀疑。不论在哪种情形下,人们对它们的了解都不是十分清晰,并把它们当做是与己无关的他人的标准。

它们与人们的体验相对立,人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并运用它们。不管它们是否有效,它们还不能取代体验。因此它们在人们的判断活动中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体验中重要的部分即是那些能说出自我的东西。人们直接在自己的体验中验证绘画的价值,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能有什么样的情感,以更好地理解自我。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发现情感与态度中新的可能性而改变自我,扩展自我。

(三)第四阶段

1.提供理由

在第四阶段,解释成了一个公开性的过程。在解释过程中,人们以绘画细节与他人的解释为依据来检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开始就艺术品同他人交流对话。这种交谈是绘画观赏过程的继续,是对自己体验的阐述,也是对作品主要品质的掌握过程。人们描述、解释这些品质,并寻求理由依据,力图更清楚地理解艺术品。

判断和谈论不再被当做体验的对立面,而是对体验起着指导作用。

若比较一下各人的所见,人们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作品关注的地方不尽相同,并互为补充。这样,大家可以先看一看他人的评论,再重新观察作品,并依照个人的体验来审视他人的解释。个人还可提出自己判断的理由。这些理由来自于对绘画细节的观察,对艺术世界中概念的联系,以及对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解释。关键是人们能否看到这些品质,能否领悟他人的解释。

2.相对主义与艺术世界

第四阶段并不鼓励相对主义的观点。判断以绘画中的实际细节为根据,绘画本身又根于公众世界中。判断只能围绕绘画作品及其世界来进行。在此阶段,人们期望即使不能在判断上达成共识,至少也要在与判断相关的理由上达成共识。这意味着人们能区分审美思考与道德思考。道德问题涉及影响他人的实际行为,审美问题涉及艺术品的品质。从审美的观点来看,除非作品的主题是道德,否根本不存在与艺术判断相关的道德思考。

与个人分享审美判断的人群包括所有接触艺术世界的人。今天的艺术世界是国际性的,超越了国家的界线。它从许多资料与传统中汲取营养,包括无数的变化与运动。但帕森斯坚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只要是能提出或接受适当的理由谈论当代绘画的人,他就属于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帕森斯所说的这个艺术世界其实是指所有接受西方传统的社会。

他怀疑非西方社会中的人并不能跟西方人达成判断共识,因此,这就引起了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判断只能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中才会有效。按照这种观点,人们在第四阶段的判断依据不再是品位或直接的情感,而是文化上的已知概念。这并不是说,在第四阶段,人们的判断不再与直觉体验相联系。对艺术史和艺术世界中的对话感兴趣并不会让人们脱离自己的情感,变得乏味、学究气。人们的判断最终依然同以前一样与体验紧密相关。个人研究他人的判断,再重新审视绘画,然后才知道自己体验的局限性,并用他人的体验来丰富完善自己的体验。

在第四阶段,人们认同于所在的社会,并努力成为社会中的优秀一1,成为社会美德的化身。一件艺术杰作就是众多价值的形象体现。

人们可以从艺术品中汲取理念,理解并体现价值。因此,艺术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第五阶段

1.质疑体验

在第五阶段,人们不再听从于传统,而是自己来下判断。人们开始质疑艺术世界中的理念与范畴,不再相信他人的共识。这种独立要求观众尽可能地依靠理性并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普遍认同。一方面,人们不需要实际上的一致认同,一方面人们又在暗示着一种理想状态的可能性。

后传统并不是必须反对传统观点。一般来说,人们会赞同传统的观点,毕竟它们通常多多少少都有正确之处,否,也不会流传下来被冠之以“传统”之名。在第五阶段,人们常常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个人只有理解了所要赞同或反对的观点后,才能合乎理性地决定自己的立场。

第五阶段判断的一致性与以往不同。在第四阶段时,他人所达成的共识体现在传统中,是达到有效判断的指导方向;观众也想看到他人能够看到的东西。到了第五阶段,这种共识成为一种理想而非现实。

人们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合理的,他人应当赞同,但他们是否真的赞同并不影响判断中的真理。

在第五阶段,人们也注意到绘画中的细节,并认为它们代表了比一幅画更深6的意义。

2.风格问题

人们在某幅绘画中看出它所继承的传统,实际上是把艺术品归类到某一种或几种风格中去。绘画不仅是风格的样品,也是关于风格的知识库。

3.判断的理由

人们理解自己的体验,并通过体验认识自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说出自己的判断与判断的理由。人们企盼他人能理解自己的判断理由,也希望他人能提出自己能够理解的理由。只有这样,人们才彼此帮助,扩展自己的反应并对其分类。人们只有彼此理解,有共同的体验,才能成为同代人。因此,帕森斯认为,同代人并不是指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而是能相互交谈相互理解的人。

后传统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判断,是对话性的。第五阶段的根本是寻求解释与判断的理由——从原上来说对任何人都有效的理由。提供理由意味着实施对话,并8意听取他人的观点,重新解释自己的体验。

人们比以往更能分清解释与判断。解释是意义的重建;判断是对意义价值的评判。以往,人们更关心绘画意义的构建,忽视对意义价值的判断。在第五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绘画的意义是否有价值。

在第四阶段,人们经常以风格作为评判绘画的条件。一幅画若是某种风格的优秀样本,它就被评为杰作。风格被视为一种想当然的存在,是艺术世界中的既成事实,是由传统固定下来的不可更改的事物。

人们绝不会想到要评判风格。在第五阶段,风格的价值评判成为首要的问题:它能达到什么目的?它能表现什么?它给观众的体验以什么样的导向?传统中有多种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并能表现其他风格所不能表现的东西。每一种风格都偏爱特定的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采用这种风格的人。采用哪种风格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但在审美发展五个阶段的判断中,这种选择又是代表同代人做出的。面对艺术品,人们总要问:这种风格对我们有价值吗?这一问题最终要关系到人类的价值,而不仅限于审美领域。

(第四节)结语

帕森斯参考了康德与哈贝马斯的理论,为自己的审美理解研究找到了厚实的哲学基础。康德对认识、伦理与审美等三个不同领域作了区分,哈贝马斯进一步将这三个领域与外部现象界、社会准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相对应,并指出每一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意义与理论。帕森斯依此推论出应该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发展能力。皮亚杰分析了人对科学与逻辑的理解发展过程,库尔堡分析了人对道德的理解发展过程,他所要做的是分析人的审美理解力的发展过程。审美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帕森斯理论的最终目的。他寻求的是审美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联系。他认为艺术为自我认识与自我理解提供了绝佳的途径,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来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

帕森斯把人的审美理解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又提出了与各阶段相对应的四组概念:主题,情感表现,媒介、形式与风格,判断。人在每个阶段都要领悟与前阶段不同的标题下的概念群,同一个概念在每一阶段上也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大体而言,第二阶段以主题概念为主,第三阶段以表现概念为主,第四阶段以媒介、形式与风格为主,第五阶段以判断为主。帕森斯发现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只能发展到第三阶段。要想获得审美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是关键。帕森斯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对艺术教育的目的、方针与策略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