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9031600000024

第24章 党的执政规律的总结(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走理论创新之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要求经典作家为他们身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犯教条主义错误,更不可能用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早就非常明白地向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他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二十五年之后为德文版写的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和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我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党与时俱进,锻造出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又与时俱进,锻造出了邓小平理论。今天我们更需要根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与时俱进,调整我们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党的建设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突破和创新。

历史经验证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今天,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的状况,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同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迫切要求,并为我们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另一方面是实践的现实的要求,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二者合力的共同作用催生出新的理论飞跃。在这两股合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如果党在实践中因循守旧,死守老本本,不仅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所以,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推进理论创新的积极心态。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坚持;不发展不是真正的坚持,不创新也不是真正的发展。“坚持-发展-创新”三位一体,构成一个独特的理论时空,推动着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向前。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执政之基贯彻始终

执政党要长期执政,一定要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人民群众能够认同你、拥护你、支持你。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中很早就有“君船民水”的譬喻,并警示封建帝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中国共产党执政同封建帝王的统治具有本质的不同,但这条古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这条船自始至终都只能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海洋之中,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执政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

1.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巩固执政地位。政党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及其利益的集中的体现者,是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所以,“为谁服务”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也是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进行评判以及决定对其采取何种态度的根本依据。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求解放、谋利益的工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惟一宗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尽管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执政,党的干部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掌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执政之前的战争年代,残酷的斗争环境迫使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自觉地去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我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因处于一定的领导岗位上而手中掌有一定的权力。这一方面为党继续代表人民利益,党员继续为人民服务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权力又会成为少数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脱离人民的“原罪”,党为谁执政、党员为谁掌权成了我党面临的新问题。共产党员在拥有了权力以后,是继续为人民服务,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还是颠倒这种关系,当官做老爷?前者是继续保持执政地位的必备条件,后者则可能毁坏执政基础直至断送党的事业。苏共为什么会灭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才被人民所抛弃。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社会科学院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只占7%,而有78%的人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的是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另有4%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11%的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正因为丢掉了人民的信任,在“8.19事件”中人民才会持观望的态度,丝毫没有了当年保卫红色政权的热情。江泽民分析总结说:“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2.只有正确认识人民的利益所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要求。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范围和特点。自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从当时的阶层结构来看,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知识分子。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内,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员。这就是说,他们不仅理所当然地是人民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宗旨中规定的服务对象的一部分,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成为人民之中的先进分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可以说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是对于新时期人民范畴的重新定位,使我们对“人民”范畴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了。

和人民范畴的变化相适应,人民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因人民范畴的变化而产生的整体利益的变化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人民也会有不同的利益要求。从总体上讲,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每一个时代的要求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一致的。在战争年代,求得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也是最大的利益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迫切希望能发展生产,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能够彻底铲除剥削,实现人与人的真正平等。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领导人民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实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的最大利益要求,而且从更高的层次上扩展了人民的利益空间。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确立了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从政治领域逐渐转向经济领域,转向追求更优裕的物质条件以及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执政党适应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新文化作为新的执政使命。但是,由于一系列“左”的错误路线指导下的错误实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偏离了正确的执政方向,没有努力去满足人民的实际利益要求。直到改革开放,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才扭转了这个局面,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逐步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有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了,有一些阶层如社会管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逐渐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大部分农民、下岗工人和失业者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人民的利益分化正在加大。对强势群体来说,他们的根本利益是既要保持现有的一切,又要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可对于弱势群体,他们一般收入较低,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还在维持基本的生存状况中徘徊,他们一方面渴望能在物质生活中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希望彻底改变这种弱势的生存境况。但从总的情况看,无论是哪一阶层的人在物质和文化上都有了比改革开放前更高的利益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努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必须促进先富带动后富,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富悬殊,实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想。

3.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是能代表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这里,江泽民着重强调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那么,如何来认定这个“最大多数人”及其利益呢?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看,中国的“最大多数人”实际上还是指传统的阶级和阶层划分方法中的工人和农民,这些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依靠力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保护和满足他们的利益方面并没有取得非常突出的成效,甚至随着改革的深入还有进一步弱化的可能,特别是九亿多的农民以及数量不小的国有企业“下岗工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变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从根本上讲是党执政的根基,从数量上看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能不能代表他们以及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这是执政党有没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要表现。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是“三农”问题,另一个就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的老问题,中国三代领导对此都进行过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三农”问题现在依然相当突出并将在今后不短的一个时期内进一步突出。国企“下岗工人”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他们曾经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当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时候,他们却被边缘化了,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无法让他们很快适应,如何安顿好他们并尽快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既能衣食无忧,又能以新的方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当前,我们国家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就一定要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