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9031400000028

第28章 初期改良派的传播思想(4)

李伯元(1867~1906年),原名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芋香、南亭、南亭长者、二春居士、愿雨楼主、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酒醒炎消之室主人等。祖籍江苏武进,1897年6月1日生于山东。他早年丧父,由堂伯父念仔抚养督教,学业精进。能书画,长诗赋、工词曲、精篆刻,才华出众。1892年随同全家由山东回到家乡常州武进,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原本想通过科举的仕途青云直上,没料到屡次乡试名落孙山,不得不另谋出路。1896年他应聘来沪主持《指南报》的编辑工作,开始报人生涯。24日,在沪创办我国最早的文艺性小报《游戏报》,开我国“休闲性小报”之先河。1901年4月7日,另创编排新颖的文艺小报《世界繁华报》,逐日连载自己著的长篇小说《庚子国变弹词》和《官场现形记》。1903年5月,应商务印书馆邀请,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并将自己写的《文明小史》和《活地狱》等小说在该刊首次发表。1904年在上海《时报》自6月12日创刊号至11月底,逐日连载自己的长篇小说《中国现在记》(12回,未完)。所编小报和所撰小说开报载小说揭露社会黑暗之先河,为我国“小报界之鼻祖”和晚清最早的“谴责小说”作家。其著作除上述外,还有《海天鸿雪记》、《南亭笔记》、《艺苑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共睹》、《芋香室印存》、《南亭四话》等。

李伯元是晚清著名新闻小说家。应该说,小说自诞生那一天起就与新闻有着不解之缘。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搜集的是“世事”;唐传奇的素材取之于软新闻;到了宋代,话本兴起时,涉及时事的作品已不在少数。由于明以前小说的传播是公众传播,所以还不能称为新闻小说,时效性还不十分突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小说萌生于晚明,昌盛于晚清。《官场现形记》,我们可以言之凿凿地说它是一部真正的“新闻小说”。全书60回共刻画大小官员上百人,上至总督、大臣,下到候补官员、州县小吏,集中暴露了封建末世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正如胡适所言:“全书是官的丑史”,“是一部社会史料。他所写的是中国旧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制度与势力——官。它所写的是这种制度最腐败、最堕落的时期——捐官最盛行的时期。”李伯元在全书临近结束时说:“列位看官是知道的:中国的大臣都是熬资格熬出来的,等到顶子红了,官升足了,胡子也白了,耳朵也聋了,火性也消灭了,还要起五更上朝……人人只存着一个省事的心,能够少一桩事,他就可以多休息一回。”这是全书的小结,是对中国官场现状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官场丑恶行径的控诉。有意思的是作者在给书中丑陋角色取名时,也隐射讽刺寓意:卜士仁即“不是人”,苟才即“狗才”,冒得官即“没得官”,湍多欢即“贪多欢”,贾世文即“假斯文”等。小说活现了当时官场的世态。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小说是新闻与小说的混合体,所以称之为新闻小说,因为小说题材大多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小说与一般的历史小说不同,历史小说记录的历史上发生的事,而新闻小说记录的事通常就在受播者身边眼前。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开始是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的,其内容的真实性接近新闻,通过报纸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传播给市民。由于内容是社会热点新闻,又用章回体,一些识字无多的市民也能阅读。广大市民通过阅读通俗小说,既能了解新闻,又能欣赏艺术,满足了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群的需要,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的独特方式。

二、李伯元的新闻传播思想

(一)报纸有启君蔽、洽民情、联上下的作用

李伯元最早办的不是小报,而是大报。1896年6月应聘任上海《文汇西报》发行的华文日报《指南报》当主笔的。《指南报》是与《申报》、《沪报》、《新闻报》一样的商办大报,不是小报。李伯元在1896年6月6日《指南报》创刊号上刊出发刊词《谨献报忱》,提出:

“盖西人惧民隐之不闻,特设报馆,启君蔽,洽民情,原作富强之根本。今行于我国,报君恩,联上下,岂独吾辈之生涯。况申江为南北居中之要地,指顾倍觉通灵,主人仍熟谙体例之西商,指点更征美备。故不惜指引,创成指南报馆”。

发刊词这段话,告诉我们《指南报》是西商创办的报纸,办报的目的是“启君蔽”、“联上下”,沟通社会信息。在发刊词中,李伯元把报纸的作用归结为六条:“一以采万国之精彩”;“二以增朝廷之闻见”;“三以扩官场之耳目”;“四以开商民殖利路”;“五以寄寰海之文墨”;“六以寓斯民之风化”。这六条之中,前三条着重政治新闻报道;第四条着重工商新闻报道;第五、六条是副刊与伦理教育。

发刊词还提出:“休夸绮藻丰缛之工,力臻简质清刚之体。言归忠耿,从逆耳而不辞;事在直陈,即犯颜而不避。按时势以立言,无营兔穴;即隐情以昭晰,务破狐疑”。这段话,虽然与以后李伯元的办报思想和处世态度不尽一致,但反映他刚刚步入新闻界原想当一个刚正不阿的报人,敢于忠耿直言,犯颜不避,办一份振聋发聩的政治性大报,在报坛上一显身手。

但是,《指南报》没有办成功。一则上海商业报纸的市场已经为《申报》、《沪报》、《新闻报》三家瓜分,新办的《指南报》很难挤入。二则商界读者阅报最有惰性,看惯了某报很难使之改变。三则限于《指南报》固有品格,不容许李伯元改革创新。创办一年,《指南报》打不开销路,无法与《申报》、《沪报》、《新闻报》竞争。李伯元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考虑,仿照西方休闲性报纸的模式,另办《游戏报》。

(二)以诙谐之笔,写游戏之文,寓意劝惩

晚清休闲性报群中,最先问世并取得成功的便是李伯元于1897年6月24日在沪创办的《游戏报》。《游戏报》所刊虽自称“上自列邦政治,下逮风土人情”,其实主要报道的范围,还是在十里洋场的欢乐场中。初用连史纸单面印刷,出方形版两张4版,正面文字和反面广告各半。逐日分类,大体首列一文,以下就连排趣味新闻,末附诗词、杂著。李伯元的“记注倡优起居”,写的是游戏文章,但是态度十分严肃。他是把妓界当作一个小社会,力图扬善隐恶,讳其姓氏,概屏不录,冀其峻改,但也不混淆黑白。1897年8月25日《游戏报》63号发表李伯元写的《论〈游戏报〉之本意》,宣称“《游戏报》之命名仿自泰西,岂真好为游戏哉?盖不得已之深意存破灭者也。概夫当今之世,国日贫矣,民日疲矣,士风日下,而商务日亟矣。……朝政如是,国事如是,是犹聚瘖聋跛#之流,强之为经济文章之务,人必笑其迂而讥其背矣。故不得不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也。……或托诸寓言,或涉诸讽咏,无非唤醒痴愚,破除烦恼,意取其浅,言取其俚,使农工商贾,妇人竖子,皆得而观之,庶天地间之千态万状,真一游戏之局也”。实际上是李伯元借游戏之说,揭露与谴责官僚统治,社会黑暗,从而使民众有所觉醒。

李伯元主编的《游戏报》虽然不大重视政治新闻,但当国内发生重大变故,还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努力加以满足。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全国震惊。《游戏报》也及时改变体例,于11月30日刊出《本报论前增添逐日“路透电音”及“山东省要电”告白》:“本报仿自泰西,命名《游戏》,风行海内,六月于兹。窃幸疆宇又安,闲暇无事,用是赋物言志,比事属辞,借以抒性灵而写怀抱。乃今海陬告警,宵肝焦劳,凡我臣民,同怀义愤。本馆亦不得不略更旧例以示变通,除将逐日路透电音摘译登报外,复在北京、天津以及山东各要隘添请访事,遇有紧要事务随时电告,译登报首。窃援春秋直书之例,仍严处士横议之防,当亦薄海诸君所争先快睹也。特此布知,维希公鉴”。

1899年,李伯元出过《游戏报》的合订本,重印本发行时,其《告白》介绍说:“以诙谐之笔,写流之文。遗词必新,命题皆畅。上自列邦政治,下逮风土李伯元.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1897.8.5(63)人情,文则论辩、传记、碑志、歌颂、诗赋、词曲、演义、小唱之属,以及楹对、诗词、灯虎、酒令之制,人则士工农商,强弱老幼,远人逋客,匪徒奸宄,倡优下贱之俦,旁及神仙鬼怪之事,莫不描摹尽致,寓意劝惩。无义不搜,有体皆备”。

(三)提倡“谴责小说”,“以醒齐民之耳目”

1903年5月,应商务印书馆的邀请,李伯元主编半月刊《绣像小说》。该刊是一种很严肃的文艺刊物,极少闾巷琐事、闺阁闲情之作,作品的内容,大都是揭露清廷的昏庸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鼓吹对黑暗社会进行改革。李伯元在该刊创刊号发表《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宣称:“欧美化民,我由小说搏桑崛起,推波助澜。其从事于此者……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或对人群之积弊而痛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揆其立意,无一非裨国利民。支那建国最古,作者如林,然非怪谬荒诞之言,即记污秽邪淫之事。求其稍裨于国稍利于民者,几乎百不获一……呜呼!庚子一役,近事堪稽,爱国君子,倘或引为同调,畅此宗风,则请以此编为嚆矢”。

从唤醒痴愚到抨击官场,李伯元在该刊上发表许多著名的晚清谴责小说,如刘鹗的《老残游记》、连梦清的《邻女语》、李伯元自己的《文明小史》和《活地狱》等,揭露社会黑暗,谴责昏庸官吏,改革世间弊俗,力图启发人心。

白话权舆与裘廷梁的传播思想

一、裘廷梁其人与白话文运动之权舆

裘廷梁(1857~1943年),字葆良,民国成立后改名可桴,江苏无锡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随父亲宦居汴梁,11岁回无锡,随名儒龚叔度学习文史,时有“梁溪七子”美誉。1885年乡试中举后,以会试不中,遂绝意科举,转而鼓吹西学。1894年中日战争前后,当国事危急之时,认为“救国之要图,莫要于文字革命”,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乃提倡白话事业,组建白话学会、白话书局。拟译中西有用之书,筹办白话报章。

1897年7月,裘廷梁在上海,曾竭力劝说汪康年创办白话报,建议未被采纳。同年11月7日,维新时期首家白话报《演义白话报》在沪创刊,见了“甚善之”,便以此为榜样,自办白话报。1898年5月11日,与从侄女裘梅侣(毓芳)等人在江苏无锡创办《无锡白话报》,宣传变法维新、广开民智,初为五日刊,自第五期改名《中国官音白话报》旬刊继续出版,成为维新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曾在第19、20期合刊上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对文言文进行激烈的批评。1898年间,还与同乡好友邓似周就“文言”和“白话”发生过激烈的“舌战”。戊戌政变后,主要从事教育活动,担任过无锡东林学堂等学校的校长。曾撰《国粹论》一万余言,沪、锡各报竞相转载,轰动一时。辛亥江苏光复时,一度被推荐为无锡县县长,旋辞。五四期间《新青年》提倡白话文运动,他又与钱基博(子泉)为“文”、“白”之争展开“笔战”。70岁时,曾榜书“生不做寿,死不开吊”,并刊于沪、锡各报,以示革除陋习,一时响应者不乏其人。1943年12月8日卒于沪寓。著作有《可桴文存》(1946年出版)。

自废科举和八股,一些首先觉悟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知识传播上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著文讨论白话文的地位和创导白话文,成为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权舆和滥觞。在提倡白话文并付诸实践的知识分子,数裘廷梁为有力,最富理想和最坚决,他直指文言文的弊端,提出废除文言的意见。他说:有文字为智国,无文字为愚国。识字为智民,不识字为愚民,地球万国之所同也。独吾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何哉?裘廷梁曰:“此文言之为害矣。”

在抨击文言之害的同时,他指出文字工具的基本意义,大力提倡白话:

使古之君天下者,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闇汾如斯矣。吾一不知夫古人之创造文字,将以便天下之人手,抑以困天下之人手。人之求通文字,将驱遣之为我用乎?抑将穷老尽气受役于文字,以人为文字之奴隶乎?

他把推行白话归纳为八条好处:省日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炼心力;少弃才;便贫民。他总结说:

愚天下之具,莫如文言;智天下之具,莫如白话。……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文言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裘廷梁创导白话,不仅在理论上加以阐述,并且身体力行地在无锡创办了中国近代思想上有影响的《无锡白话报》,成为我国早期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

二、裘廷梁的新闻传播思想

(一)维新变法,舆论先行

1898年5月11日,裘廷梁与从侄女裘毓芳创办的《无锡白话报》,内容编排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以新闻为主,有《五大洲邮电杂录》、《中外纪闻》、《无锡新闻》等栏目,后面是主要的,即用白话演绎的西方书报文章。为什么要创办《无锡白话报》?维新变法,舆论先行。“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空谈”,即“闲谈”,广泛谈论,形成舆论。变法维新,需要大造舆论。

(二)以民为本,广开民智

裘廷梁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皆生于民,成于民”,“谋国大计,要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使号为士者、农者、商者、工者,各竭其才,人自为我,而后能与泰西诸雄争胜与无形耳”。怎样才能以民为本,广开民智呢?“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纸始。报安能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每县自设一报,浸$遍于十八行省,而后民智大开耳”。为了广开民智,裘廷梁把《无锡白话报》的任务定位三项:一曰演古,曰经、曰子、曰史,取其足以扶翼孔教者,取其与西事相发明者。二曰演今,取中外名人撰述之已译已刻者,取泰西小说之有隽理者。三曰演报,取中外近事,取西政西艺,取外人论说之足药石我者。“谈新述故,务撷其精,间涉诙谐,以博其趣”。开启民智,编者十分强调“西事”、“西政”、“西艺”,向西方学习。

(三)“愚天下之具莫文言,智天下之具莫白话”

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为了救国图存,裘廷梁认为救国之要图,莫要于文字革命,“今墨守艰涩难识之工具而不变革,虽有良法美意,众庶皆瞠目不知也”。他对文言文予以激烈的批评。裘廷梁说,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此文言之为害矣”。历数文言种种危害后,宣称“愚天下之具莫文言,智天下之具莫白话”,“文言兴而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为此,裘廷梁不仅创办白话报,而且还组建白话学会、白话书局,翻译中西有用之书。“务令识字之民,皆能开拓风闻,激发志气,研究学术,举两千年文人魔障一扫而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