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9031400000014

第14章 民族主义与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9)

《申报》是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特、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1600两白银(每人400两)创办的。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和他的哥哥别尔特力克·美查于19世纪60年代到中国经商,他俩先在上海经营茶叶与棉布,当时正值“同治中兴”时期,由于太平军、捻军被清廷勾结的外国军队镇压下去后,东南地区得到苟安局面,以前到沪避难的豪绅、地主、富贾大商有一部分返回自己的家乡,上海的工商业有所萎缩,公共租界的人口由10万下降到1870年的7万余人,外滩的6家外国银行关掉4家。美查兄弟经营的茶叶、棉布也受大萧条的影响而亏损。

安纳斯脱·美查来中国以后,学会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对中国的情况也颇熟悉。他因茶布营业亏本,便想改营他业。他的买办江西人陈庚莘看到字林洋行创办的中文《上海新报》销路好,有利可图,劝美查创办中文报纸。美查同意之后,鉴于香港创办中文报纸已有丰富经验,便派出与王韬相识的钱昕伯去香港学习办报经验。

美查从1871年开始筹备办报工作,4个集资合约规定:凡盈余亏耗皆划为3份,美查因负责实际经营责任,独占两份,其余人合占一份。

报名《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聘请赵逸如为经理,蒋芷湘为主笔,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参加编撰工作。

《申报》是把赢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十分注重经营管理。首先,为了与《上海新报》竞争,千方百计降低报纸成本。它没有采用《上海新报》使用的进口白报纸,而是用中国土产的连史纸印报,尽管只能单面印刷,但成本甚低,每份零售价定为本埠8文、外埠10文,大大低于本埠每份30文的《上海新报》,占据了竞争优势。其次,报纸的收入主要靠发行。因此,《申报》在发行上下了很大功夫,在上海本埠,设立22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雇报童沿街叫卖。对外埠,一面请各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设立了一批代销处。批给分销处、卖报人的报纸每份6文,而且先取报,月底交款,销剩的报纸月底可退还,不收报价。第三,加大招登广告。连登两天者,价格优惠,对西人与华人采取不同的广告收费标准。华人的广告费只相当西人的1/4。第四,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申报馆的附属事业有申昌书局、点石斋书局与古今图书集成书局。大体上,申昌书局是利用申报馆的铅印设备,在印好报纸的剩余时间,印刷世上流行的书本出售;点石斋书局则是石版印刷比较精良的图书、画页画册等。后来,为了出版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申报馆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古今图书集成书局,用先进的印刷设备印刷古今珍本图书。申报馆还出版我国最早的文艺月刊《瀛环琐记》(18702.11.11~1875.1)、《四溟琐记》(1875.2~1876.1)、《环宇琐记》(1876.2~1877.11)。1876年3月30日,申报馆出版我国最早的通俗的白话《民报》。1879年11月,《申报》馆经销由英国编印出版的《环瀛画报》。1884年4月14日出版发行《点石斋画报》旬刊。

《申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也是外商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家中文报纸。由于社会影响大,以致有人把所有报纸泛称“申报纸”。

二、早期《申报》的传播思想

1.去塞求通,重视报纸新闻的沟通作用

《申报》(1872~1911年)是我国集评论、新闻、副刊、广告四者俱全的近代报纸,十分重视报纸的沟通社会信息的作用,1872年4月30日该报发刊辞《申江新报缘起》声称:

“盖欧洲诸国近百年来新闻纸出刊,而天下之名山大咱、奇闻异见,或因其人而传之,或因其事而传之。而人之所未闻者,亦得各擅其矜奇斗巧之才,而传其智能之技,作者快之,闻者获之。其所以日新而月盛者,非新闻纸其谁归美乎?”强调新闻纸的传递新闻的作用。

2.广开稿源,重视诗词、谠论

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号上,还刊出《申报馆条例》,其中说:“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地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收值(不收投稿者的刊登费)”。《条例》中还说:“有名言谠论,实有系乎国计民生地理水源之类者,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附登斯报,概不取值”。初创时的《申报》,广辟稿源,以不收稿件的刊登费来号召才智之士为《申报》撰稿,也说明当时的《申报》所需要的稿件内容,是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益人智慧的。

3.西学中源:《申报》是古代报纸的继承者

1886年8月1日,《申报》发表《新闻纸之益》,提出:“从古无新闻纸之说,有之,则自泰西始,而不知实非始于泰西也。古者,瞽箴诵谏,瞽善旌,无非求言之道。每岁孟春,遒以木铎巡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凡此,皆所以使下情壅于上,上闻而勤求民隐,此圣贤王所不敢废焉者也。夫欲下情之壅于上闻,则舍新闻纸奚属哉?”在上者征求民间对施政意见之举,原本是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事情。所以近代新闻纸上刊登对政府提出意见和批评,并不来自泰西,所以《申报》的办报宗旨是符合中国已有之办法。应该尽量向当道者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而不必有所怕惧”。强调申报要继承古代重视舆情、了解舆情对政府提出意见与批评的传统。提出《申报》的编辑宗旨是:“凡事之有损于国家者,不辞苦口,不悼逆耳,为文劝阴,呈批逆鳞、触忌讳,在所不辞”。

4.办报要义利兼顾

1875年10月11日,《申报》发表《论本馆作报本意》,提出:“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若自夸己美,惟以义讽人而用是以开馆者虽曰有之,无不能信矣。”“讲‘义’不能事事谄谀官方,遇有弊端的事应报道而使上闻。在报上事事谄谀官方,取欢于读者,虽可推广报纸销路,但《申报》却不屑为之。”也就是说,办报要“义利兼顾。”

5.有兴旺的报纸,才有兴旺的国家

1873年7月20日,《申报》发表《论各国新报》一文:“凡以国计民生为心者,无不喜有新闻纸……昔泰西之在上者,亦有惧其不便于己而欲止之者,或喻之曰:‘譬如水之横流也,鲧堙之则泛滥,禹顺之则平行。’”“吾愿世之为新闻纸者,慎勿品评时事,臧否人物,以樱当世之怒,以取禁止之羞,岂不彼此有益,各行其是哉!”

6.报纸应报道国外先进事物

1875年10月11日,《申报》发表题为《论本馆作报本意》,提出“本馆始论中国之兵不如西国,欲使更改而学西法,便指为骂国,又何也……孟子所谓:‘谗谄面谀之人’,至国欲治可得乎?故本馆不欲之,尝举他国之善法力劝中国,以望中国振兴”。

7.有关新闻文章体裁的关系

报纸的文章包罗万象。新闻报道有“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速写”等等。论说文则有“社论”、“评论”、“短评”、“杂文”。1894年黄协埙就任《申报》总主笔职务后,提倡当时官场崇尚的文体,此种措施,虽他离任后即行废除,但对《申报》为害很大,导致不受读者欢迎而营业额一落千丈。

8.“有闻必录”的新闻报道

什么叫“有闻必录”?含义何在?1884年3月,《申报》在一篇题为《越南军务》的论说文中解释了这个词汇的意义。那时,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正在越南与法侵略军作战,因为道途遥远,不通电讯,法侵略军又封锁消息,以致传到《申报》馆的越南战事消息互相矛盾,无法断定是虚是实,故而用“有闻必录”的方法来报道这事件。

9.撰文纪念《申报》出版一万号

1901年2月14日,《申报》发表题为《本报第一万号记》的文章,概述出版1万号的意义,并回顾过去,勉励将来,提出:“盖报虽非中国所有,而大至朝章,小至庶事,记载详尽,传布四方,是以开人之智慧,广人之见闻。揭上下蒙蔽之情,通内外隔阂之弊。化成天下,报其一端,故海外民风视报甚重。中国昔年则只有邸抄,并无报纸,夫邸抄即王荆公所谓之朝报。邸抄只及朝政,不涉细事。只存实录,并无引申。难动劝惩,未云有益”。“本报之所望于中国者乃至一万号而仍不能自振,是岂始创时所意料哉。虽然中国以昏昏如睡之故,迂拙自守而不知以集思广益为补偏救弊之资。遂至国势日以弱,民用日以穷。本报大声疾呼之而不醒,而此一万号中所记受侮于人之事,则固详载备矣。历年报纸前事如在目前,所望中国惩前毖后,竭力维新,有利皆兴,无废不举。下采庶人之清议,韦成强国之规模。则先此一万号无所望于中国者,后此一万号,而本报讵竟无所裨益于中国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也,则本报仍当谨守泰西报纸体例,贡其所得以备刍荛焉。”

三、《申报》的大改革

1889年《申报》创办人安纳斯脱·美查年老回国,遗下的《申报》事业,由美查有限公司董事长埃皮诺脱主持。总主笔仍由钱昕伯担任,是以美查虽去,而事业仍能继续发展。后钱昕伯因健康欠佳在家养病,总主笔一职由何桂笙代理,亦能继承《申报》过去种种措施。1894年何桂笙病逝,总主笔之职由黄协埙担任后,情况便发生变化。他上任后一篇题为《整顿报务》,倡导一种封建士大夫崇尚的公牍式、试贴式新闻文体。戊戌政变,变法失败,社会同情康梁,而黄协埙主持笔政的《申报》则大骂康梁,吹捧慈禧,声誉一落千丈,销数由过去2万份跌到六七千份。不改革便不能生存。1905年春节,《申报》实行大改革,总主笔由金剑华担任,并聘请刚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蕴和负责撰述言论。1905年2月7日,《申报》进行版面改革,发表《整顿报务十二条》,宣布整顿的要点为: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广译东西各报、搜录紧要奏议公牍、敦请特别访员、广延各省访事、搜录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稿。具体内容如下:

(1)更新宗旨:世界进化,理想日新,无取袭蹈常,不敢饰邪荧众。

(2)扩充篇幅:记载要闻,以多为贵。正副二张,宽大一律;容有未尽,尚谋扩充。

(3)改良形式:上下横截,分列短行。文理昌明,且省目力。另刊大字,择要标题。藉振精神,并醒眉目。

(4)专发电报:神州广漠,邮电书迟,事际重要,国人属目。不惜巨资,专电飞传,力争先着,录借快睹。

(5)详记战务。

(6)广译东西洋各报。

(7)选录紧要奏议公牍。

(8)敦请特别访员。

(9)广延各省访事。

(10)搜录商界要闻。

(11)广采本地要事。

(12)选登时事来稿。

1905年《申报》的改革,出现不少新事物:

1.论说文改称评论

大改革前,《申报》一版的论说文,虽然有许多与时事有关,但也有与时事无关,如《琵琶考》、《徐少甫先生六十寿序》等。大改革后,把这一专栏称作“评论”,每篇评论减少到一千字内,短小精悍,文风为之一变。

2.新闻报道的分类

大改革后的外埠新闻的地区分类、行业种类,比大改革前划分的较为清楚;把“电传新闻”改称为“专电”。

3.标题的更新

大改革前只有一行标题。大改革后,首次出现副题。

4.首次出现照片和政治漫画

1907年7月20日,《申报》首次刊登照片,1908年11月19日刊出慈禧太后亡故时的六寸半照片。1907年4月间,为配合立宪运动的报道,先后刊出《立宪镜之一》《立宪镜之二》两幅漫画。

5.为将来副刊版做准备的文章

《申报》的副刊版虽在大改革时尚未产生,但副刊版里所需要的文体如诗歌、游记、日记、调查,早已在报上出现。

6.首次出现长篇连载小说

1907年2月,《申报》首次出现长篇连载小说《栖霞女侠》。

7.副刊创立

1911年8月24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创立。

8.首次使用“记者”、“新闻记者”等词汇

第一次发现“记者”这一词汇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在《申报》上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在中国之大势》的论文中,有一句“记者又何必再烦笔墨汇渎吾同胞之听哉!”

从1872~1905年,无“记者”、“新闻记者”名称,只有“友人”、“访友”、“访事”、“采访”、“访员”称呼。1905年大改革后,才把日文报纸上刊载的“记者”、“新闻记者”的汉字语汇搬到报纸上,从此新闻工作者才有“记者”这一专门的称号。

9.报纸上的“章”、“页”进展到“版”字

1905年2月13日开始,把报纸上的“页”字改为“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