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术论文写作
9030300000004

第4章 学术思维的品格、模式和习惯(4)

总之,坚持实践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将这三个原则集中起来,就是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永恒运动中的确定性和流动性作出客观、全面、正确的把握。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

五、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

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是集人类科学思维之大成,运用系统观念和方法,将自然与社会、定量和定性、过程与目标、客观和微观,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提高整体效益的复合思维模式。

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突破传统线性思维模式,将“思维→理论→技术→应用→开发→反馈→调节(即技术升级和理论完善)”,结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突出系统集成的整合效应,使这种整合效应大于直至远远超过集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独立效应的总合。

(一)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萌芽

中国先秦哲学中的“混沌”观念、“天人合一”思想、朴素“生态意识”和在这些观念中形成的中医辩证理论,是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萌芽。《易经》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在先秦哲学典籍中,“混沌”是指物质最初产生时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描述具体事物的清晰图像、特征价值、功能的精确定量来讲,混沌观念有着严格的局限性;但对于表达人与自然、事物与社会间的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讲,混沌观念却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因此,当今天的思维科学界把“混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思维的高级形态加以肯定的时候,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无穷魅力,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张无所不包的网络。人们在提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时候,似乎从来也没有认真考虑过这种生产关系中客观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其实,这正是一种最为本原的“生态意识”。当毫无节制的工业污染和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逐渐危及自然生态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候,当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各种各样贪得无厌的腐败行为,令世人对未来前途忧心如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真正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开始注意到人与人之间原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而这些问题同人口、资源、市场、占有方式、交易原则以及整个社会和自然的所有方面,都有着错综复杂、若隐若现、甚至今天的人们还无法看清楚的“混沌”关系。

中医讲究辩证理论,把人的所有肢体、器官及其功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阴阳调和”的方法,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实用主义偏向。从思想方法上讲,这也是一种科学、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系统方法其实也是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一种萌芽。

(二)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直接成因

科学集成思维模式是技术工程大型化、超大型化的直接产物。20世纪30~40年代,大型潜水艇、航空母舰问世,50年代末、60年代初,诸如洲际导弹、大型电子计算机、通讯系统工程等综合工程技术走向成熟,先后产生了运筹学(OR)方法和系统工程(SE)方法。

1969年,系统科学理论的集大成者霍尔(A.D.Hall)提出了“三维(逻辑—工作—知识)矩阵”,运用逻辑思维深化了运筹学的主体模式,通过各种知识的有效应用,把各种超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复杂过程都规范在统一工作维中。前苏联载人宇宙空间实验仓、美国阿波罗号载人登月飞船和航天飞机设计制造、运行控制,以及近年来逐步成熟的“卫星定位系统”在战争指挥中的有效运用等等,都是依赖于系统工程方法论走向成功的。

系统工程方法在我国60年代起在以核技术为主体的军事工程中已经开始启用,从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各个方面,均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运作体系。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希望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中去,但由于种种个人因素的片面夸大而阻碍了这项事业。

1978年以后,随着钱学森教授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对系统工程方法的宣传和推广,系统工程方法逐步被推广应用。20世纪80~90年代,钱学森、于景元等科学家提出了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方法——“综合集成方法”(Meta-Synthesis,M-S),极大地拓宽了这一认识领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技术成果在发达国家和比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遍地开花,构成了跨世纪的现代信息产业。

空前的思维方法革命,反作用于空前规模的应用技术领域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终于推动了从系统方法到综合集成的历史进程,使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方法走向成熟,形成了立体化、复合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模式。

(三)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成熟技术和系统、有效的方法作为支撑体系。在整个支撑体系中,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技术环节和方法操作,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谁都不能软,谁都不能错。可以说,在整个开放巨系统中的各个集成部分,只有方向和作用的协调一致性,没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没有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之分。正因为如此,科学集成技术的高起点和全功能,才备受人们重视;科学集成思维模式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才如此重要。

二是要求自然科学各类学科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彼此支持和相互结合。集成技术的有效实施,要求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和决策部门,在高度统一的目标意志和策略体系中运作,天然地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过程,统一在集成思维模式之中,以求得自然和人类、经济和社会、科学和政治的整体效应。跟近代实验科学思维模式主要作用于自然科学、辩证逻辑思维模式主要作用于社会科学所不同的是,当代科学集成思维模式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更强调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合作与统一。复杂巨系统是一个结构层次极其丰富的开放系统:复杂巨系统中有若干个巨系统,巨系统中有若干个系统,系统中有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中有若干个微系统,微系统中有若干个超微系统......(事实上复杂巨系统中的层次远比这样的级次划分复杂得多),因此,宏观和微观间的依存作用和影响作用显得十分复杂和微妙。只有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思想策略、方法步骤到验证反馈各个环节都高度统一起来,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综合效应达到设计要求。

四是具有超乎前人想象的广泛应用空间。除了人们熟知的军事工程、航天技术外,在气象、环境、生态、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集成方法的介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用于军事的“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S)”用于联邦政府其他部门,随之兴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把空间技术用于社会”的运动。随着科学集成思维模式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总之,当代科学集成模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空间技术、国际市场和人类社会问题自我调节的方方面面,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术思维的习惯

一、学术思维习惯的作用

正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科学研究界对“智商”的偏爱和重视一样,8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习惯”是人类“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教育效率和学术效率的最为根本的因素。

据说,记者在对一位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采访时,提出这样一个普通的问题:“什么因素对您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位科学家不加思索就立刻回答道:“是幼儿园的老师教会我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到原来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幼儿园的教师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现代人一生的经历包含三个主要阶段:学前阶段,学校教育阶段,社会工作阶段。同理,现代人一生有三种主要的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行为习惯。这三种习惯的好与不好,将决定着一个人三个阶段的状态和成就。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成才要素,因为,培养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培根在《论习惯》中说过,人的“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我们常听到有人起誓说以后要做什么,或者不再做什么......一个人尽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到头来还是难以改变一种习惯”。“由此可见,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这充分说明,学术思维习惯的锻炼和形成,对于学术爱好者、学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学术思维习惯的特征

学术思维习惯具有严谨、专注、实在、坚韧的鲜明特征。“严谨”就是严格谨慎。所谓严格,具有对学术参与者自己和对学问两个方面的意义:对自己做学问的基础、功底、态度和方法等,都要树立严格的尺度和要求,研究学问不要脱离自己的基础,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要从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明确的专业方向出发。做学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道理,逐步积累知识、素材和经验,逐步奠定牢固的功底。谨慎,就是做学问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谦虚,要真正学会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人民艺术家老舍认为,“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老舍:《出口成章》)不要说一般的学术爱好者不能自满,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随地保持谦虚的头脑,就是名盖一世的大学问家,也都在警策自己:“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给青年的一封信》)“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卢梭:《爱弥儿》)

“专注”就是专心注目。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现代知识体系越来越细密,分工也越来越专业化。《普通物理学》上有一个“压强定理”——“物体的压力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强度就越大。”这个道理同人“专注程度”的作用是一样的。一个人树立志向,专注学问,要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无限的学术事业中,就要选择一个尽可能小一点的开掘面,以形成最有效的突破口。不然就会“广种薄收”,取不到突出的效果。专注还要讲究科学性,你专注于学问的“点”一定要选择好。在专注于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要做全面的阅读、考察和求教,所选的“点”一定要新,以避免重复劳动;所选的“点”一定要准,以确保研究的目标能“功夫到时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