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8930600000021

第21章 说话需以理服人(3)

女儿点了很多点,说这些都是丈夫的缺点。父亲问:“除了你画在纸上的点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女儿说:“没有什么东西了。”

父亲说:“你放宽视野再观察一下。”这时候女儿明白了,上面除了点之外,更多的是空白。

父亲说:“那些空白的地方正代表着你丈夫的优点,比比看,点与空白相比哪个多些?”受到父亲的启发,女儿不再只看到丈夫的缺点。

以上对话中,这位父亲就是用富兰克林说服法劝慰并说服了女儿。很多时候,当某个人做错事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否定对方观点,对方就会产生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意识,从而进行自我辩护或固执己见,而不接受别人的劝说。在说服他人时,如果以平和的态度来说明道理,用共同探讨的方式去沟通,人们就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在说服人时,除了要以理服人外,还要做到“人性”化,任何时候,都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所要说服的人,必要之时还要懂得变通,换个立场考虑问题。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原则,与人交谈过程中,当别人提出的要求触犯了某项原则时,应谨慎处理。把道理给对方讲清楚,在维护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让别人感受到温暖,这就做到了通情达理。

举实例说实理

历史上有篇优秀的辩解书,就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宋玉采取举例说明的劝说方法,使楚王相信了自己的人格,瓦解了他人的诋毁。由此可见,语言已成了一种维护自己尊严的武器,既能还自己一个清白,又能有力地还击诽谤者。

楚国大夫登徒子与宋玉不和,他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说:“宋玉相貌美丽,擅长言辞,生性好色,大王千万不要让他出入后宫。”楚王召见宋玉将登徒子的话转述了一遍。宋玉说:“相貌美丽这是父母给的;擅长言辞,这是跟老师学习的结果。至于好色,臣没有这一毛病。”楚王说:“如果你不好色,别人为何要以此批评你?”

宋玉从容辩道:“天下的美女,没有谁能比得上楚国的女子;楚国的美女,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家乡的女子;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要数我邻居家的女子。从身材上讲,匀称曼妙;从身高上讲,多一分则高,低一分则矮;从肌肤上而言,面胜桃花,肤若凝脂,真可谓是恰到好处。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纤齿贝,一笑倾城。这样的女子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我都没有答应与之交往。与我相反,登徒子却十分好色。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痉挛、嘴唇外翻、牙齿参差不齐,既弯腰又驼背,走起路来还一瘸一拐的,如此丑陋的女子,登徒子还与之结为夫妇,还生有五个子女。大王应该对比得出我俩谁好色吧?”

现在,人们每提到“登徒子”一词便会想到好色之徒。由此看来,“登徒子”一词已成为好色的卑鄙小人的代名词。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述的登徒子,实际是个热衷于在背地里诽谤他人的奸佞小人。在为自己辩白过程中,宋玉以对倾国倾城之女子毫不动心为例,说明他并不好色。又以登徒子妻子丑陋不堪,而他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为例,反驳了登徒子诬陷他好色的说法,从而有力地反击了登徒子。

口才到底怎么定义?根据字面上的意思,或许能说出个道理。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口才的含义非常广泛,只要能把话说得动听,把道理讲得透彻,把别人对自己的诬蔑巧妙地还给诬陷自己的人,就能证明你有一副好口才,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

例证是说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劝说过程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形势变被动为主动。

就事论事,因势利导

齐宣王讲究奢华已经众所皆知。

《孟子》中记载齐宣王狩猎的事,为了寻欢作乐,齐宣王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畜养麋鹿等珍禽异兽,以供他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侯国中独一无二。即便如此,齐宣王还嫌猎场小,又恨齐国老百姓反对他建猎场。

于是他问孟子道:“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之阔,此事当真?”

当孟子来到齐国时,立刻就知道齐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听闻宣王对进入猎场的平民大肆杀戮。当齐宣王问及文王的猎场之时,他立即答道:“听说是有的。”

齐王听罢,又进一步问道:“果真如此,那文王的猎场是不是很大?”

“很大,但周人都觉得它不够大!”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齐国百姓却怨声载道,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看到齐宣王疑惑不解烦恼的模样,便乘机进言道:

“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却多放养普通动物,而且与民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初入齐国,先要问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又听说您建有40里的猎场,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但它是一个大黑洞,立于国中,老百姓认为它大,应该不算奇怪吧?”

齐宣王听完这些话,沉思片刻,同意了孟子的话。从那以后,他不再觉得猎场小了,而是开放猎场与民同乐。

孟子的一番话为何能说服齐宣王?应该说,与他善于就事论事,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孟子来齐国的目的,就是让齐宣王废旧制、开放猎场,与民同乐。但把握好游说时机很重要。恰好,齐宣王主动征询他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于是,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禀性,还根据齐宣王喜欢以文王为引鉴的心理,就事论事、顺水推舟,因势利导牵出齐宣王要问的事情。既能顺着齐宣王的提问,展开问题的讨论;又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老百姓嫌40里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将两国百姓对猎场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齐宣王极想知道下面的答案。至此,孟子达到了游说的第一个阶段。

接下来,他从容不迫地继续游说:“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吗?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乐的地方,百姓认为它不够大是理所当然的!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只40里,然而有‘杀其麋鹿者罪同杀人’的虐民法令,犹如一个巨大黑洞置于国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猎场面积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于是,齐宣王欣然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某公司老板陈先生资金周转不灵,若资金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意和声誉。他本想向银行贷一笔款,却碰了壁。

万般无奈,陈老板只好请求纺织公司董事长朱先生帮忙,朱先生非常吝啬,如果照常理推断,不可能答应借款,不过陈老板还是想试试看。

陈老板深知:从常规方法向朱先生借款,绝无成功的可能。经过片刻思考后,他就下定了决心,电话告知两人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那天,陈老板坐车到离朱先生家还有150米时提前下车,快步跑向朱先生家。

正值夏日,陈老板跑得满身大汗。朱先生见了他,便非常诧异地问:“咦!陈老板怎么满身大汗啊?”

“我怕迟到,只好跑步赶路!”

“那你为什么不搭计程车呢?”

“我早就搭上公交了,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便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结果跑得汗流浃背!”

“像你这样的大老板也会乘公共交通工具吗?”

“怎么?您不知道我是个吝啬之人吗?我可不舍得花钱坐出租车。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父母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万一时间来不及了,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省钱又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不会像你们一样舍得买车的。”

陈老板已经事先调查过朱老板没有自家的车子。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没有私家车。”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人家都说我是小气鬼。”

“但是我以前都不知道您是节俭的。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朱先生,人不节俭无法积累资金创业,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都是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创业的,当然应该节俭,不可随意花钱啊!”

“创业者要努力创业,好报答投资人。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节省它的人身上……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这些关于节省的观点,使朱老板产生了共鸣,于是,朱老板很反常地把钱借给了陈老板,并觉得相见恨晚。

在吝啬鬼面前要多说节约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陈老板游说的成功,便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就事论事的方法,投其所好,借到资金挽救了公司。

当你看到有人凭只言片语,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时候,则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恰到好处的语言魅力是无穷的,如同一坛陈年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在有求于人时,人们喜欢讲一些“阿谀奉承”的言语,不把事情真相当做说服他人的主要例证,一味投其所好,不免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效果往往并不会很好,所以,不应被提倡。然而就事论事、据理力争,则是事半功倍的有力手段。